APP下载

构建新型课堂培养创新人才研究

2018-08-26田甜

成才之路 2018年20期
关键词:激励评价课堂结构创新人才

田甜

摘 要:中学课堂作为基础教育的基本阵地,应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构建新型课堂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教师必须对传统的课堂进行变革,让课堂真正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教师应通过优化课堂结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采取激励评价机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新型课堂;课堂结构;发散思维;激励评价;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C961;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0-0020-02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青年和少年时期正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一个人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力都是极高的。因此,中学教育应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学课堂作为基础教育的基本阵地,应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构建新型课堂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教师必须对传统的课堂进行变革,让课堂真正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是的,课堂是师生活动的场所,在这里教师施展自己的才华,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课堂涵养着师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所以,教师有责任为学生构建理想的课堂。在这里,有自由活跃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的自信心;在这里,有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大胆质疑,保持好奇心;在这里,有平等开放的真诚对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想象力。总而言之,教师应构建新型课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和思考,不断求异,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把学生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創新的创造性人才。

一、优化课堂结构,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为创新奠定基础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很容易陷入“师讲生听,强行灌输”的僵化机械的窠臼之中,“应试教育”的阴霾会使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在这种长期的传统教育中被淹没。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全过程,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多元交流的统一体。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应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要变教为学,以学论教,才能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刚上初中尚不适应较为复杂学习状况的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并不懂得如何学习,不少学生习惯只听不记,一节课下来书本上字迹稀稀拉拉,或者兴之所至记上几笔,却又不知所云,无章无法。这就需要教师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挥。比如,在上述情况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一个质量过关、封皮美观的笔记本,并且要求他们为自己的笔记本起个名字,写上卷首语,并为它画上插图。有的学生给自己的笔记本命名为《向左走,向右走》,有的命名为《剑走偏锋》,有的命名为《韵味》……这些本子是他们自己挑选、自己命名和装饰的,美美的感受扑面而来,学生们怎能不爱自己的本子,怎能不精心使用,怎能不主动去填充它?事实证明,这个方法很有效。一本自己甄选的适合自己的笔记本,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一幅赏心悦目的画面,可以让他们更珍惜自己的笔记,激起记笔记的兴趣,这“半亩方塘”也许会给他们的语文学习带来恒久的动力、精神的慰藉和隽永的乐趣。在读书过程中,学生会把一些无法理解的内容记录下来并用特殊符号标注,然后随时向老师请教或查阅相关的书籍、网络资料等。或者会随手记下读书偶得,包括对内容的看法、对作者的评价以及阅读感受和启发等,有的针对全文,有的针对某词句,有的侧重于思想内容,还有的侧重于写作方法。直到下一次阅读时,一旦与初读有不同的感受,就表明对作品的理解更深入了一步,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他们就会把感受和心得再记在笔记本上。慢慢地,随着自学意识的不断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评价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在听课过程中,老师的启发和指导或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会使学生突然产生灵感,一下子理解了那些深刻的哲学思想,悟出平日百思不得其解的道理,这些都是思想的火花或灵感的迸射,是弥足珍贵的。长此以往,学生们就学会了学习。当对教师讲解的知识有了新的想法时,学生们就会如获至宝,急忙记录下来,哪怕只是一个恰当的用词、一个新颖的创意。学生只要有了这样的学习习惯,就会不断提升思维的层次、促进方法的归纳,从而形成创新的能力。有学生曾在其课本扉页上写下这样的句子“圈圈画画的线条是我思想的舞蹈,密密麻麻的批语是我成长的见证”。可以说,何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何谓变教为学,以学论教,这就是最好的诠释了。

只有先实现课堂教学“教”的转变,才能实现学生“学”的转变。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有什么样的教学,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尊重差异,面向全体。只有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才能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质疑,是创新的重要途径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拉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的重要手段不仅在于传授,更在于启发和引导。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疑问是创新之舟,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大力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让他们敢想、敢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人们已“司空见惯”,而牛顿偏偏要问为什么,并为了寻求答案而苦思冥想,由此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卓越发现;正由于对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才有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这足以说明创新思维可以改变世界。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质疑,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而言,亦是同样的道理。

例如,教学安徒生作品《丑小鸭》这一课时,当学生对丑小鸭的经历有了整体把握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对丑小鸭的性格进行思考。最终,学生理解到:因为丑小鸭向往美好,心存对梦想的追求,所以最终成为一只可以在蓝天翱翔的美丽天鹅。至此,学生通过以上思考很好地解释了课文的相关语句,从丑小鸭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想中全面认识了丑小鸭的性格特征,从而理解了丑小鸭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可是就在快下课之际,突然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白天鹅,还是后来变成了一只白天鹅?如果他本来就是一只白天鹅,他干嘛还去奋斗呢,就在原地不动最终也能飞的啊?”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学生也若有所思起来。是啊,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教师抓住学生提的这个问题,顺势引导,让学生仔细品读句子“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就算生在养鸭场里,如果你是一只天鹅蛋,就一定能拥有天鹅的高贵吗?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不断争辩,由易到难,不断讨论,由浅入深,最终在思想的碰撞中,更深层次地解读了作品的主题。如果丑小鸭不能勇敢地离开安逸的养鸭场,不能舍弃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蓝天,如果没有那么多的苦难让它经受磨炼,如果它不能坚持不懈地向梦想出发,那么即使具有天鹅的外形,它也永远不会拥有天鹅那勇敢高贵的灵魂。而且,它永远不会发现自己其实就是天鹅,不会相信自己可以实现梦想。正如有些金子也不会发光,因为它已经被灰尘完全蒙蔽,而有些平凡的小石子也会发出耀眼的光芒,因为它不断打磨自己,最终成为珍宝。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教师深刻体会到,有价值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这些问题能促使学生动脑分析,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对于那些有活力的知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深刻理解、融会贯通而习得,最后构成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这样的知识获取过程,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因此,教师要想办法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建构知识,使学生具有主体意识,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以疑启思,以思促疑,使其思维发生矛盾、产生冲突,进而提高思维的变通性,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之花在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成果。

三、采取激励评价機制,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创新的重要保障

创新不仅是一种能力的开发,也是一种人格特质的培养。创新人才最重要的人格特质是独立性,而独立性的培养需要“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激励式的评价机制,允许学生有不同思想和观点的交流碰撞,允许并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给他们充分的表达自由。教师对有不同意见的学生要体现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对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学生给予理解和正确引导。对于学生的积极探索和尝试,教师要积极鼓励,要允许其犯错误,不求全责备,用积极的正面激励激发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特质。同时,教学评价不应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这样才能充分尊重、保护和调动每一个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及积极性。

构建新型课堂应当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能力发展为主,从寻找标准答案转变为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从而寻找更多的可能性。新形势下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而应与学生平等真诚对话、互相尊重和包容、互相接纳和引领。师生之间只有在智慧、人格、精神层面相互感染,才能使教育行为步入和谐、融通、深邃的境界。

四、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少年是具有巨大创造潜力的群体,青少年时期正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培养创新人才要靠教育,而课堂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新起来,让课堂教学精彩起来。要把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从知识的远处走到知识的近前、化难阻为易简、变隐性为显性,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之中,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自主选择,自由表达,敢否定,能创新,让课堂如春之风般清新和煦,让课堂如冬之雪般静美深沉。那么,这有温度、有深度的课堂自然就会成为创新人才诞生的摇篮。

参考文献:

[1]鲁碧波.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02).

[2]吴艳娟.新型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反思[D].湖北师范大学,2017.

[3]周红.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J].现代语文,2014(01).

[4]郑文婷.关于个性化文本解读对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7.

[5]严泳洁.开拓思维,从语文日常课堂教学开始[J].语文教学通讯,2018(01).

[6]李东平.过程评价实现语文教学纵向激励[J].教学与管理,2016(07).

猜你喜欢

激励评价课堂结构创新人才
论中职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重建小学低段数学情境教学课堂结构的分析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