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主场外交”有何深意?
2018-08-26刘恺陈言史泽华
刘恺 陈言 史泽华
21世纪以来,各国外交转型蔚然成风,外交形态日益丰富,内涵也不断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今天,国际社会成员更加重视主场外交,希望通过主场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强化外交在维护和拓展自身利益方面的功能。
俄罗斯 西方孤立下拓展“朋友圈”
俄罗斯是诸多国际和地区组织、机制的成员,每年都会主办各种领导人峰会或非正式会议,前几年就主办了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乌法双峰会(2015)、G20圣彼得堡峰会(2013)、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12)。2014年,本应在俄罗斯索契举办八国集团峰会,但西方大国以俄兼并克里米亚为由导致索契峰会流产。
如果说俄承办此类大型国际活动还不是很频繁的话,那么在俄举行的独联体框架内的相关峰会则极为密集。作为苏联政治遗产的主要继承国,俄罗斯梦想恢复昔日大国的荣光,因而积极推进独联体地区一体化。在这一思路下,相继组建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关税同盟、欧亚经济共同体以及今日的欧亚经济联盟。举办各种峰会就成为俄罗斯维系和发展与相关国家关系的重要方式。
举办此类国际和地区性领导人峰会能起到展现大国形象,拉近和深化与伙伴国关系、扩大国际舞台朋友圈的功效。
除了以上目的,俄总统普京曾在2013年G20圣彼得堡峰会结束后告诉记者,近年来频繁举办各种大型活动的目的,主要包括促进俄当地基础设施发展、展现俄方立场、提出解决国际问题的有效方案。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2012年俄罗斯把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举办地放在了远东符拉迪沃斯托克市。这一地点的选择本身就带有极强的政治和经济意味。从地理上说,这是俄面向亚太地区的开放门户,也是连接亚洲和欧洲的快速通道;从战略上说,这契合了俄罗斯“东部大开发”的理念,是提升各地区均衡发展的国家需要。俄希望借助此次会议向与会者发出欢迎参与远东开发的信号。
而在一些大型国际会议的议题设置上,俄罗斯也希望能利用东道主优势,体现俄方立场和诉求。以G20圣彼得堡峰会为例,俄罗斯以刺激增长和拉动就业为主题。在就业框架下,俄认为占据非常重要地位的内容是扩大和深化社会视角,包括社会保障和包容等问题,并提出了“包容的劳动力市场”的提法,是为一个创新之举。
对于举办的重要国际性活动,俄罗斯向来非常重视宣传和造势。为了提升民众的认同和参与度,俄政府非常重视发挥媒体的作用。在活动举行前,各媒体就积极报道筹备工作进展。各类相关的专家论坛、新闻发布会也积极邀请媒体参加。在活动举办期间,主办方也是竭力为媒体提供各种采访便利。
日本 主办峰会心机多
2016年明底,七国首脑峰会(G7)在日本三重县伊势志摩地区落幕。伊势峰会被视为日本2016年最重要的一次峰会外交,从会议选址到议题设置,无不暗藏着日本的小心机。
日本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伊势神宫。它处于所有神社之首,每年大约有1000万以上的日本人来这里参拜、观光。
日本不是政治大国,但在G7中经济地位排名第二。于是,日本把经济作为会议的主题——日本外交也只有在强调经济的时候,才能显示出其与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不同,也最能让日本外交挣足面子。
2016年峰会确定了“推进高质量社会基础设施投资的G7伊势志摩原则”。美国是世界上铁路、公路及航空等社会基础设施规模巨大的国家,但美国向国外出口相关设施不是很多。美国除了在飞机领域有绝对优势外,在基础设施方面并没有太多的优势。过去几年向欧洲及东南亚出口社会基础设施的国家主要是日本。
G7国家中,法国、德国及加拿大的高铁车辆制造技术同样优秀,同时2010年以后,中国高铁技术全面升级,在不少领域超过了日本及欧洲、美洲企业。峰会特别提到“高质量的社会基础设施投资”,让欧美企业能够和日本站在同一个战壕里,共同与迅速崛起的中国对峙。这样的议题设置,首先满足了日本国家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的需要,能够得到欧洲及美洲国家的共鸣,同时显示出一种安倍内阁要与中国在经济上搞对立的态势,将日本外交理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和社会基础设施相关的是汽车的自动驾驶、使用液态氢作为原料的燃料电池车等新技术。人们看到,2016年5月26日在G7会场上,丰田、日产及本田的汽车排成一列,各国领导人试驾了燃料电池车,试乘了自动驾驶车。
伊势志摩峰会上,国际保健问题、提高妇女能力、网络安全、防止腐败等也都是讨论议题,但要想办出特色,日本特意设置了“关于恐怖及暴力过激主义对策的G7行动计划”环节。此外在G7会场上,展示了东京艺术大学教授复制的(阿富汗)巴米扬佛教壁画(原画已经被塔利班破坏)、日本法隆寺金堂壁画(原画已经因失火烧毁)。日本将这些复制艺术品称之为“克隆文化财”,使用同样的材质,同样的技术完全复制原画。通过展示对古老文化遗产的复制能力,也让人们了解到日本现代技术延续整个人类文明的能力。
于无声处显示出日本技术先进,显示出日本技术传承着世界文化,这是日本在包括G7等大型国际会议上希望极力展现的。
美国 传递“美国声音”不留死角
对于美国来说,主场外交是不可多得的好时机,因为借议题设定、日程安排等东道国特有的“权力”,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把本国理念植入双边或多边外交互动中。
按照美国公共部门的权力分工,由本国做东道主的双边和多边外交活动多由行政当局主导。因此多数情况下,总统的执政理念和个性特点会决定主场外交的内容、偏好和特色。例如,过去在奥巴马执政期间,美国创立或主持了全球核峰会、美国一东盟领导人峰会、防止暴力极端主义峰会等多个多边会议机制,把民主党的自由主义外交风格彰显无遗。
白宫对某些重大战略性议题的重视和肯定,是美国发起和承办主场外交的基本条件。会前,与可能与会方进行首脑互访、高层互动、确立共同话题,凝聚会谈共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外交环节。对外,联系商讨会议形式、盛情发放“英雄帖”是正常的程序;对内,谋划设定重点话题、指派高官分工据守。在大型多边会议中,日程安排也往往亲疏有别,保密性双边会谈和开放性多边会谈交叉设置,正式与非正式活动错杂安排,不刻意遵循脚本、着力营造“自由讨论”氛围,但重点国家的出场频次会明显高出许多。
主场外交地点的选择也有丰富的外交寓意。过去,奥巴马政府把两次全球核峰会的地点都放在了华盛顿,而把中美首脑峰会和美国一东盟峰会都放在了加州的安纳伯格庄园。核峰会话题单一性强,放在政治中心舉办更容易体现严肃性和聚焦效应。两次与亚洲国家的峰会则旨在加深“伙伴关系”,目标综合,安全、经济和价值性议题上都有所期冀,地点放在亚裔群体相对集中的加州,来宾们容易与当地本国侨民接触、摆脱文化陌生感。会期内,政府也会支持与官方格调一致的非政府组织或商界活动,包括总统或高官亲自参与,吸引来宾国相关组织或企业参加,让官方战略性收益及时落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和社会收益。(资料来源:《国际先驱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