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川自贡地区方言语音特征及其社会溯源
2018-08-24余松琦
余松琦
摘 要:本文通过对四川自贡方言的语音进行特征归纳及对自贡地区盐文化进行浅究,在语音学视角下探究自贡方言独特性的同时,试图以社会文化视角揭示这些特征的形成溯源。
关键词:自贡方言;语音特征;社会溯源;独特性
一、自贡方言的语音特征
(一)自贡方言平翘舌分明,有卷舌特征
自贡方言语音上最显著的特征即是其严格的平翘舌区分,这在川渝方言区中独具一格。例如,在成都方言中,其“四”与“十”之区别主要表现在声调上,而发音方式相同,都为平舌发音。而在整个四川方言区乃至西南官话区,除了自贡及川南周边方言以外,都不区分平翘舌音。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严格的平翘舌区分,使得自贡方言在发音方式上与普通话较为相近。例如,普通话中有zh---z、ch---c、sh---s的区别,自贡话仍有zh---z、ch---c、sh---s的明显区别,自贡话除了极个别的字如“师”、“生”等由翘舌音念作平舌音外,在zh---z、ch---c、sh---s的对比上与普通话整体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因此,自贡方言也常被认为是最接近于普通话的四川方言。但是,自贡人在发翘舌音时,舌尖较普通话更为靠后,因此有卷舌特征。
(二)自贡方言的鼻音n和边音l区分不足,且没有后鼻韵及和韵尾
在自贡方言中,几乎不存在鼻音n与边音l的区别,这在四川方言区中也独具特色。例如,在“你看那的篱笆都要烂了哟” 这句话中,“篱”、“里”和“烂”都读作鼻音,并无明显的区分。而在这一点上,自贡方言与重庆方言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则是将鼻音n归入边音l音中。
同时,自贡方言另一显著特征即是其缺少后鼻韵和韵尾。例如“能”、“城”、“行”等字在自贡话中分别读作“nen”、“chen”、“xin”。当然,作为四川方言中的次方言,这一点也是其与四川其他地区方言所共有的。
(三)自贡方言大量出现儿化音变,音调抑扬顿挫
与四川其他地区方言不同,自贡地区方言儿化音普遍,这使得其音感较为独特,易于识别,比如:堆堆儿[tuei+tuei+?]变读为[tuei+tu?]、罐罐儿[kuan+kuan+?]
变读为[kuan+ku?],这两个词语儿化时,韵腹和韵尾失落,只保留韵头,然后直接加上卷舌音。这一异化使得自贡方言显现出独有的俏皮风格,音调抑扬顿挫,使人听得有趣活泼,这成为了自贡方言的名片之一。
总体而言,自贡方言因其严格的平翘舌区分,儿化音异化等显现出抑扬顿挫、硬朗的音感特征,使得其自身语音特征显著,在西南官话区中独具一格。
二、自贡方言语音特征的盐文化溯源
《语言学纲要》将方言定义为民族语言的地域变体,具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自贡方言则可归属于地域方言的范畴。英国语言学家L.R.帕摩尔在《语言学概论》中写道“语言重视反映一个地区的全部历史、文化,反映其游戏、娱乐、信仰、甚至是偏见”。因此,任何当地语言都是当地文化的载体与显现,而任何地方方言都是当地社会分化的结果和体现。自贡方言语音的这一系列特征也必然与自贡地区的社会人文环境息息相关。
(一)移民混合文化的深刻造就
明末清初的人口大迁移使得四川境内涌入了大量外来人口,而自贡市所接纳的移民尤多。这种外来人口的迁入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融合,更多的是语言文化的交流。移民的迁入使得自贡民俗文化在民族迁徙与融合中进行了大量整合,形成一种“混合文化”。“因盐而聚”的移民特征使得自贡地区原有单一方言收到了冲击,各类方言涌入,并在制盐实践与商贾活动中互相融合,使得自贡成为了四川地区的一座“方言岛”。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移民中,下江移民数量众多,所带来的江淮官话语音与西南官话语音互相融合,久而久之,自贡方言的平翘舌音与老派南京话形成一致,催生了其“卷舌”的語音特征。
同时,自贡方言音调的抑扬顿挫,亦与这一“混合文化”紧密相关。自贡地区处于官话-南方汉语方言过渡带,融合了北方官话与南方汉语方言的诸多语音特征,使得其具有“南腔北调”之特征,音感抑扬顿挫,颇具有南方汉语方言的音感特征。
(二)制盐文化的逐步催生
自贡地区的盐业肇始,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章帝时期(76—88)生产“江阳之盐”的“富义盐井”(在今富顺县境内)。随着盐业生产的发展,人烟的逐渐稠密,市场逐渐繁荣,经济区开始兴起。而在传统井盐的生产制作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自贡地区的职业结构趋于单一,从事于盐业生产有关的职业的人比重较大。仅在清光绪初年,自贡盐场云集的盐工就达到20 万人。由此,自贡地区逐步形成了一种制盐文化。因制盐过程中的生产环境恶劣,从钻井到制卤,皆需要大量人力在炎热的盐场工作,盐工们工作强度较大,生活条件艰苦。久而久之,盐工们形成了急躁火爆,不拘一格的性格特征,并影响到整个自贡地区方言特征。久而久之,自贡居民发音方式受这一因素影响,趋于简便化与通俗化,自贡方言语音中反复出现儿化音变及语音脱落,造成了抑扬顿挫的音感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自贡盐业的兴盛亦造就了其地方菜系味浓、味厚、刺激的特点,这也是自贡地区居民性格粗犷、不拘一格的一大体现,而自贡方言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变得独具特色。
(三)人居环境的广泛影响
自贡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丘陵地带,境内中、浅丘陵起伏,海拔标高在250米至500米之间,古时居民点依盐场位置而建,城市建设依地势而建,城区内道路蜿蜒起伏,梯道较多,盐井及盐场纵横,生产噪声及排放量极大极大,居民生活受盐业生产活动影响。另外,自贡属亚热带波澜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度。自贡居民的人居环境较四川盆地其他地区较为恶劣,这使得自贡方言的使用者——自贡人的处事方式直接,并直接导致了自贡方言音感硬朗;同时,如此的生活环境也造就了自贡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使得自贡方言音感俏皮而有趣。
有鉴于上述,四川自贡地区方言语音特征与其社会人文环境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自贡地区悠久的井盐工业所催生的井盐文化,包括了因各地盐商富贾移民产生的混合“方言岛”文化,艰苦的制盐条件导致的彪悍民风文化,以及伴随制盐过程的恶劣气候以及人居环境。而这些由“盐”催生的社会人文因素,使得自贡地区方言语音特色显著,在西南官话区中独树一帜。
结语
综上所述,自贡地区方言在语音上具有平翘舌音分明,卷舌明显,鼻音n和边音l区分不足且没有后鼻韵及和韵尾,以及儿化音变现象显著等一系列特征,使得其语音在西南官话区中绽放出独特光彩,而其音感也兼有俏皮、硬朗的特色。
另外,自贡方言的这些语音特色,与盐文化的长期深刻影响密不可分:自贡地区“方言岛”为代表的移民文化、两千余年井盐文化,以及丘陵山地的人居地理环境都在其语音特征塑造中起到了不可磨灭之作用。
四川自贡方言的语音特征及其盐文化溯源的研究,说明了社会人文因素与语言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在社会语言学范畴上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益,赵修翠,王 浩:《自贡话语音与普通话语音对比分析》,《网络财富》2008年9月刊,第211页。
[2]王翌:《四川自贡方言语音调查研究》,《学术交流》2010年7月刊,第50页。
[3]江念霖:《自贡方言与自贡民俗文化——你侬我侬》,《青春岁月》,第144页。
[4] 余 昕:《从民国盐业博物馆建立始末看盐业技术的重要性》,《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六辑》,第2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