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性化“教”才有个性化“学”
2018-08-24王敏王琦
王敏 王琦
阅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主体再创造”活动,不可避免地带有各自的主观能动性,而且阅读文本总是程度不同地存在不确定性和“空白之处”,这就为多元化阅读与个性化解读提供了无限的潜在空间和发展前景。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拟就环境营造、思维激发、能力培养和激励评价等方面,试对此作出一些简要性阐述。
一、善于营造个性化阅读的学习氛围
环境生成心境,心情决定学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素。正为如此,作为阅读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语文教师要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应当而且必须努力创设自由活泼、轻松愉悦的良好情境,努力为个性化阅读教学提供丰富涵养的“土壤”和有效滋润的“阳光”。这既是一种客观性物质基础,又是一种必要性前提条件。比如,某教师课堂提问学生——“雪在融化后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水”。这原本是一种司空见惯却又毫无悬念的自然现象。就在此时,某学生却语出意外地说——“雪在融化后是春天”。这是多么诗意的想象力啊!这位教师却如是评价道:“如果是冬雪呢?难道还会是春天吗?”我们姑且不去辩论师生答案的孰优孰劣,单这看似充满辩证的说法,听起来是一种商量的口吻,恰如一捧凉雪撒向学生的满腔热心,又像一把钢刃刺在学生的膨化思维。不仅大煞风景,而且可悲可叹!可见,营造良好氛围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初乳素”。
二、善于点燃个性化阅读的思维火花
初中学龄正处于想象思维发展的“原始黄金时期”。只要给出点滴空间,他们就会因此而“看”到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这就是说,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不断地去点燃学生善于思考、“见仁见智”的活性思维火花,为引领他们走向个性化思维之路逐步打下坚实性基础,并且源源不断地注入一些活力元素。以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为例。在课文教学结束后,笔者提出如下一些问题:“孔乙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文中对孔乙己被打断腿一事,为什么是侧面交代而不是正面描写呢?”“你认为孔乙己的最终结局如何?或者说你希望他继续活着还是就此死去呢?”“‘君子固穷”是一种精神境界,这在今天究竟有没有值得提倡的价值呢?”……以此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形式,开展个性化阅读和合作探究活动。
三、善于培养个性化阅读的潜在能力
在“核心素养”观指向下,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自主能力——这既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语,又是素质教育中的关键词。我们要善于借助“现有实力”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以更好地促进他们的自主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以《变色龙》教学为例。笔者在组织讨论人物形象时,有学生提出“奥楚蔑洛夫没有判错,赫留金是罪有应得”这一“离经叛道”说法,笔者面对全班因势利导:“这种想法很有趣也很独特,请说出你的主要依据!”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小狗一副可怜相,这是装不出来的;赫留金则得意洋洋,完全没有受害者的感觉。这是在嫁祸于狗!”“如果不去撩狗,一只小狗如何够得上赫留金的手指呢?”“赫留金还用宪兵队的弟弟来吓唬人,这难道不是做贼心虚吗?”“独眼龙说的话未必不可信。”“警官以小狗身份来断案确实滑稽可恨,但赫留金在听了小狗是将军哥哥家的话之后,不是也没有继续追究下去了吗?这至少说明一点,不是心虚,就是他与警官一路货色!”……
四、善于开展个性化特征的激励评价
在语文阅读传统教学过程中,之所以“共性长存、个性鲜有”,除了长期奉行“霸教弱学、以教促学”模式外,另外那就是——严重缺乏一种以赏识性为主教学评价机制。正因为如此,作为组织者、主导者和推促者,我们要善于通过如下做法,从根本上切实有效地改变上述状況。一是“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博览群书,不断汲取丰富多元的思想营养元素;二是善于把原本单一的“教师评学”与“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相结合;三是最重要的一点,善于坚持激励性阅读评价,对个性化阅读感悟尤其要珍视和保护。以《红楼梦》名著读写互动为例。有人欣赏林黛玉的柔美聪慧,有人质疑她的多疑善妒;有人欣赏薛宝钗的善于人处,有人质疑她的为人作态;有人欣赏贾宝玉的执着专一,有人质疑他的玩物丧志;有人质疑王熙凤的工于心计,有人欣赏她的左右逢源……对于这种批判性阅读思维,难道我们不应珍惜保护吗?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牢牢地记住——“独到的,才是最为可贵的”。这既要充分意识到,更要努力地坚持下去。
王敏,王琦,山东沂源徐家庄中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