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十二章》对初中生为学进德的益处

2018-08-24卢榕倩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7期
关键词:文学知识宝库浮云

《〈论语〉十二章》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科书七年级上册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甄选了《为政》《雍也》《述而》《子罕》《子张》篇中的语录,共计十二章。这些语录看似无逻辑联系,但却与当前初中学生的学习与品德息息相关。可以这么说,学习《〈论语〉十二章》对当今初中生“为学进德”大有裨益。

一、有利于建立正确交友观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初中阶段,他们开始建立自己的朋友圈。然而这个阶段的初中生,身心发展和抽象逻辑能力均不成熟,他们的人生观正在建立中,还不懂得如何正确交友,如何与朋友发展深厚的友谊。怎样才能为学进德,以友辅仁?《〈论语〉十二章》中为青少年带来了思想启迪与智慧灵光。

在孔子的时代,盛行游学之风。他所说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即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与我切磋学问,不也是快乐的事情吗?”(“志同道合曰朋”)可见,孔子认为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切磋学问、砥砺德行乃人生一大乐事。初中生在交友时应当谨慎,结交对自己学业有帮助的朋友。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曾子指出了与朋友交往应当讲求诚信。“信”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道德修养的体现。在今天,“信”依然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初中学生在结交朋友时,应当以“诚信”作为择友的标准,与朋友相处时应当以诚相待。

二、有利于树立终身学习观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章可视为孔子晚年的一篇自传,虽只有短短三十八个字,但内容却记叙了孔子的一生:十五岁志于学,三十岁能够自立于世,四十岁遇到问题不至于陷入迷惑,五十岁能明白上天的旨意,六十岁能听进别人的言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礼法。

孔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可以说他就是终身学习的楷模,他在十五岁坚定理想立志做学问,他一生都在追寻知识,我们还可从本文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看出孔子对学习的热爱。

子曰:“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歌德也曾说过:“人不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来造就自己。”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初中生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学习来提升自我。

三、有利于培养正确的贫富观

当今的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盲目攀比的不正之风已经吹进校园,意志不坚的初中生深受毒害。有的学生不能正视贫穷,甚至以贫穷为耻。有的学生家境富裕,挥霍无度,蓄意炫富。因此培养初中生正确的贫富观极为重要。

《〈论语〉十二章》中的顏回为初中生树立了好榜样,文中两次提到了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颜回是孔子的高足,孔子盛赞他“贤哉”是因为他家境贫寒,却能安贫乐道,以学为乐,是一个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贵是人人都向往的,孔子对财富也并非完全拒绝,对于那些不符合于义的荣华富贵他是坚决不会接受的,在他看来,这些东西就如同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的义利观影响着无数后世之人,也为当今初中生的价值取向也指明了方向。“义重于利”成为一种新型的道德观,它让学生明白不可唯利是图,不可一切向钱看。只有培养了正确的穷富观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才能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实,《〈论语〉十二章》中还涉及了树立理想、学习方法、时间观念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对初中生的成长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一读再读。

四、丰富的文学知识宝库

钱穆说:“普通人把《〈论语〉十二章》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然自文学眼光看来,文学价值很高。”对后世文学的贡献,主要是语言艺术与人物形象两方面。此外,还塑造了孔门弟子的形象,这些鲜活的经典形象都是值得品味的。从人物形象上看,《论语》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都是丰富的文学知识宝库。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初中阶段,文学知识还处于不够丰富的状态,而《〈论语〉十二章》作为丰富的文学知识宝库,能更好的扩展学生的视野。《〈论语〉十二章》作为儒家文化的精髓,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民族智慧。语文教学应当充分利用《〈论语〉十二章》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让经典浸润学生的一生。

卢榕倩,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文学知识宝库浮云
发力育种产业 打开资源宝库
百般皆浮云,淡然一笑间
不畏浮云遮 巧识庐山面
中医文献是中医宝库的主体
当代音乐宝库中的瑰宝:爵士乐
如浮云伴天马,共演西游神话
高中语文课本文学知识的选择与编排
海绵钛市场:莫被浮云遮望眼
音乐教学中在文学知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