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比较刍议
2018-08-24张鹏先
张鹏先
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我们看到的古典诗词是古人的歌,今天优秀的流行音乐的歌词亦是将来人们看到的今人的诗!
一、在单一比较中求同
西谚云:“华尔街没有新鲜事,因为人性从没改变!”人类在发展中的“积淀”塑造了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人的某些思维范式没有改变,形成某些固定的母题。
比如,《诗经·氓》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弃妇诗。《氓》写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遗弃的经历。恋爱之初,她在等她的情郎,“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痴痴地等待后见到了情郎便“载笑载言。”在情郎“信誓旦旦”的表白后,他们结婚了……故事的结局大家都知道,她最终被遗弃,带着悲愤离开。
请看罗大佑《痴痴地等》,歌词如下:痴痴地等,你让我痴痴地等。未曾让我见你最后一面,未曾实现你的诺言。痴痴地等,就这么痴痴地等,就让我俩过去的海誓山盟付诸于睡梦中。我曾经幻想我俩的相遇是段不朽的传奇,没想到这仅是我俩生命中的短暂的插曲。也许在遥远的未来不知在何处我们会再相逢,能你不会再记得我而我还依然怀念着你。
如果那个被遗弃的女子能听到《痴痴地等》,我想在罗大佑那嘶哑的歌声中,她的愤怒失望乃至绝望会汇成一条河,冲走她所有伤心的泪,因为两千年后的歌声里依旧演绎着她的故事的另外版本。这正验证了钱钟书先生的那句话:“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这就是在比较中求同的例子。
二、在宽泛比较中求异
在比较中求异,可以A与B乃至与C……比。比如一首今天的歌可以与许多古代的诗词做比较,以《似是故人来》为例。
《似是故人来》是林夕为电影《双镯》写的,罗大佑作曲,梅艳芳演唱,1992年荣获第十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
《诗经·邶风·击鼓》里说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是大团圆,那是喜剧,可是,故事总有很多种,在《似是故人来》里,林夕写到“执子之手,却又分手,爱得有还无;十年后双双,万年后对对,只恨看不到!”
同是“故人来”,《孔雀东南飞》里是“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充满确定性,刘兰芝“知是故人来”却无法改变她的命运;文天祥《怀旧·第一百七》里是“故园花自发,无复故人来。乱离朋友尽,幽佩为谁哀。”在感叹故人散尽的背后,诗人在意的是家国天下;而王勃的“林塘风月赏,还待故人来”,喻凫的“一泓秋水一轮月,今夜故人来不来。”充满的是期待;白居易的“忽闻车马至,知是故人来”,字里行间包含着有朋友来留宿的喜悦;钱起的“愁中绿尊尽,梦里故人来。”则是诗人得到故人书信问候后的高兴之作;《西厢记》里的“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那是少男少女间的思念和爱慕……
或许是受到唐代李益的“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秦观的“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的影响,林夕变“疑”为“似”,一个“似”充满不确定性,一下就把人带到宽广却飘渺的空间里,那里有每一个听歌的人的记忆的湖泊!
单是一个标题,就意味无穷。那么歌词呢?
第一节:同是过路 同做过梦 本应是一对
人在少年 梦中不觉 醒后要归去
三餐一宿 也共一双 到底会是谁
但凡未得到 但凡是过去 总是最登对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年少轻狂,有多少人会知道梦会醒?“梦醒时分”有人独自等待,有人另寻新欢,有人终生孤独。“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的感觉会陪伴他们的一生。写到这忽然想到黄舒骏在《未来的街头》里唱到:“属于自己的无法认同,属于别人的难以追求。千辛万苦划过半个地球,只是换得更深的失落!”
……
第二节至第四节歌词同样荡气回肠(略)。请看第五节:
第五节:留下你或留下我 在世间上终老
离别以前 未知相对当日那么好
执子之手 却又分手 爱得有还无
十年后双双 万年后对对 只恨看不到
《诗经》里“执子之手,与子皆老”的理想主义变成了冰冷的“执子之手,却又分手”的现实。
中国诗歌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积淀、艺术积淀及生活积淀之后,在诗歌鉴赏中采用历史追溯法,以意逆志,以更加宽广的视角去比较,去求同或求异,我们或许能在诗歌“艺术的光辉里”看到“意境之美”……
張鹏先,云南楚雄州教科所中学语文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