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作文实操性备考策略
2018-08-24林绮文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大多是以文字型材料为主,考生备考的注意焦点也在文字型材料的类别上,比如议论性文字、叙述性文字等;但2016年全国Ⅰ卷作文题,突然使用漫画型材料,这让很多考生不太适应,这对平时语文素养不高的考生无疑加大了审题难度。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褚宏启在《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一文中提到:核心素养是综合性的,是对于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与超越。高考的考核思路无不是以这一中心为命题核心。近三年全国卷作文命题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注入了时代与创新的元素,作文命题形式稳中求变。
从作文考核形式和写作要求来看,作文题在不断创新中力求检测考生多元化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我们高考写作备考理念与策略必然要有所更新,传统的“讲-写-评”备考模式已不能满足高考的要求,单纯的理论指导也不适应时代潮流。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内涵,是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作实践。高考作文命题与考核思路都无不体现这一内涵,而在实际备考中,也应按照这一实际要求来展开教学,以研究培养学生核心素養能力为主的实操性备考策略。
一、关注时评热点,认识感知生活
近年高考写作材料和要求时代性强,但学生学业负担重,缺少关心生活,关注社会、积累写作素材的时间和精力,眼界和思想难以得到开阔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提高,学生面临的现实与高考选拔人才的高要求往往发生矛盾。那么,我们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资源中,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素材,对时评热点展开思辨与评论呢,我认为可落实做以下几点:
(1)组织学生合作购买优秀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利用阅读课、下课、晚自习、周末时间,尽可能抽时间阅读。其中,学校可提供《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报》等知名报纸给学生阅读;而意林版《作文素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作文素材》、延边出版社的《作文与素材》、《第一时间》也是不错的选择,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分期购买,回校交换阅读并交流点评。
(2)充利用现代化电子网络科技,鼓励学生通过利用电视新闻、网络手机资讯与报道、网络评论等渠道,提高认知水平。如每天的新闻与报纸摘要、新闻联播、新浪新闻、搜狐新闻、手机报等,都是很好的获取信息的媒介。
(3)开展课前演讲活动,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积累写作素材等方面的语文素养。
二、广泛阅读,博闻强识
《素质教育之核心素养》一文中提到:“核心素养是学生实现个人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不可或缺的素养。”。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套公式就能实现,是要经过长期以来的重视与积累,要有一颗包容与接纳的心,涉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时代的文化与知识,这样写起文章来,才能言之有物,有底气,有见识,论述才有见地;否则,就会言无物,内容空洞,流于肤浅平庸。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注意如下几点:
(1)阅读是任务。阅读能让我们读古知今,拓展知识,明辨事理,提高素养。每天阅读的时间不一定要多,但一定要有,最好安排在晚自习前或晚自习后段时间。
(2)阅读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有示范性、代表性、全面性的特点,极具启发作用。多阅读历史人事、名著名篇、名人传记、寓言故事、名言美句、文化常识,掌握一些经典学术方向与观点等,这样写起文章来才能引经据典,言之有理,更能体现考生较高文化素养和内涵。学生可利用平时自己的课外阅读去吸收,利用所订阅的总复习资料、语文知识手册等资源中的精华选篇去积累。
(3)领域广泛。学生阅读的领域不宜单一,只专注读武侠、侦探、悬疑、爱情等题材作品,其实也只是被作品的情节所吸引,这样的阅读用来调剂生活还可以,但对提高考生的素养与积累,则过于局限,更不能在高考场上发挥极致了。我们平时的阅读领域要广泛,可涉及历史、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方方面面领域的著作或知识,不断充实与拓展我们的认识,从而就能使我们写作更有底气,更有自信心。
(4)方法实用。我们要求广泛阅读,积累经典,是要求考生意识上的重视,而真正要做则会受时间与精力的限制,很难面面俱到。其实,我们可以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去多积累经典,只要能善于积累与梳理。我们可以把阅读素材按来源分成教材中的、试卷中的、教材外的三类,然后有针对性的做好收集与积累。
教材内的:由小学到高中,课本中的篇目是最好的素材,是经过专家研究筛选才编入教科书中,很多都是经典的东西,是最具代表性的好文章或好思想,考生应该学会积累并在写作时适当的顺手拈来。然而,教材内的素材不仅指语文课本中的素材,历史、政治、地理、甚至数理化课本中的内容和知识,都是值得我们识记和积累的东西,要学会巧妙运用。
试卷中的:无论是论述文阅读文本,还是文学类阅读文本、实用类阅读文本,还是古诗文阅读,甚至小到各小题命题的语段或句子,都是经过命题人精心挑选、反复斟酌的内容,其文章或语段、句子包含着很多要么是经典的东西,要么是有代表性的东西,要么是信息量丰富的东西,学生备考时,千成不能只就题做题,要及时吸收试卷中大量的知识与信息,补充经典,积累丰富的素材。
教材外的:学海无涯,以包容并促的心胸与精神,选取有价值的读物,用有限的时间去阅读,把读到文化和知识,化为自己内在的素养和潜能,在高考写作中,亮出自我的风采。
三、深思慎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考作文考核,考生的素养高低除了看作文的思想内涵,文采笔法高低外,还检测考生是否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是否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
2016年全国2卷作文,谈语文素养提升的三个途径,考生写作中要探究思辨,重视思想深刻。考生首先必须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继而才能从所给材料中纵深切入:课堂教学、课外大量阅读及社会生活实践在语文素养培养方面的利与弊。
课堂教学方面,可以谈教师在文化传承、思想启迪、人格感染方面的作用,也可以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及生动性,但也要注意到课堂的时空有限性会束缚学生获取信息的宽度和广度。
课外阅读方面,可以探究优秀厚重的文化经典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深层次全方位渗透,意识到课外阅读的自由性、选择性、有效性及可延续性,但也要注意到课外阅读又具有松散和不可操控等弊端。
生活实践方面,可以谈生活实践对语言能力的塑造,生活体验对思想人格的砥砺作用,也要注意其转化成为语文素养的间接性和复杂性。考生必须要对关键话题做清晰准确的价值判断,才能把文章的道理阐释得入木三分、令人信服。
實际备考时,我们要养成多思考,多评论,多交流的习惯,对时评热点、人情生活要多作讨论分析,对好书好文要多开展分享交流会,多动脑动口动笔,多训练分析问题的辨证思维,在思想的碰撞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多读范文,吸收所长
高考写作考核的是考生综合素养能力的题目,所以在作文备考教学中,在把握理论的前提下,我们更应落实的是实践。要求学多读范文,让学生对写作有形可感,有依据可循,吸收所长,学生在训练写作时会更加踏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无论在课堂内外,我要求学生多读优秀范文,圈点批注范文,逐步达到写作的潜移默化作用。另外,一些有形可感的知识或方法,要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或印发给学生。如我在训练学生“时评类写作”时,要求学生熟记“论述类文体分析说理句式”和“起、承、转、合四步法写作模式”两个内容,让学生先掌握理论,再结合优秀文章进行诵读,以有效转化为自己内在的写作素养。
对于以上两部分内容,学生先熟记,再结合范文来圈点分析,然后反复诵读范文,由感性认识过渡到为我所用。
五、多练成趣,化为习惯
理解了理论,学习了方法,识记了知识,熟读了范文之后,就要及时写作训练,讨论写、模拟写、限时写、修改写、互相评,根据学生不同阶段,从多种写作方式中有效选择来实践演练,让学生练出水平,感受喜悦。
在展示题目后,我们不急于要求学生写作,在审题立意、取材、结构、写作、评价环节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紧紧围绕呈现的目标和要求进行讨论和研究,归纳总结,达成共识,完成学习任务。这样,让基础好、积累多的学生在带动基础薄弱的学生同时,又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而基础薄弱一点的学生,则在同学的带动下拓展了写作思路,增强了写作的认识,丰富了写作题材。
同时,也提倡学生要多开展作文的互评与分享活动,学生可以在评价中取长补短,在身边佳作中吸收优秀的东西,化为己用。
另外,除了指导学生积累素材外多读范文外,还要有的放矢地学习目前高考热点写作要求和文体知识,写作过程中不能犯技术性的错误。从近三年全国卷作文题来看,要求写“任务驱动型”作文居多,而从写作材料和体裁来看,要求写“时评类作文”的居多,因此,指导学生备考时,必须踏踏实实从基础积累做起,相关知识与方法要教给学生,真真正正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唯婷《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理论下写作教学的问题对策分析》,文存阅刊,2016.5
[2]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6
[3]吴秀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湖南教育,2017.5
林绮文,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