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炫民俗风

2018-08-24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鸭蛋记叙文民俗

【创课缘起】

有一天,我在大街上看到某店门口有铜炉,一个女子慢慢地往里面烧着纸钱,原来这是当地的风俗,每月初二就要在火光中祷告生意红火。我在旅途中,也常看到他乡不同的民俗,有的是服饰,有的是礼节,有的是婚俗;漫步民俗文化村,就是穿行在人与事的走廊上,这些让我的心灵受到冲击,缓缓地映照了我。当我听到广场上在播放《最炫民族风》时,一个念头钻入脑海,那就是寻觅文字中的民俗,让这些民俗变成一篇篇记叙 散文。

【创课思路】

一、导入

二、民俗风貌

语文课堂浸染着文化,教学要对民俗加以选择、甄别以及裁剪。写作前,要了解民俗“曲风”,为片段训练做铺垫。再通过小组合作,“巧借东风”——分享当地独特的民俗,感知、了解 “民俗”。

三、民俗风景

我国有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民俗。地域接近,有类似的民俗;文化相通,有不变的民俗。一堂课不面面俱到,就要回归课本,在写作中梳理民俗课文,鉴赏“民俗 画卷”。

四、民俗风采

民俗中的风采要转化为记叙文的素材,唱响“西风颂”,就要从“风物——用民俗写景,风情——用民俗抒情,风度——用民俗写人,风华——用民俗叙事”四个角度进行片段训练。

五、民俗风气

“北风吹过腊梅香”,从片段写作逐渐过渡到整篇,呈现《家风》待升格记叙文一篇,让学生现场添加民俗记叙与描写,让文中充满浓郁的“民俗风”,从而光彩炫目。

六、作业布置

【教学现场】

一、导入(2分钟)

同学们,民间的歌谣,民俗的风物在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它有传统文化的余韵,也有现代时尚的回响。民俗文学在作家的笔下鲜活而生动,隽永的文章里几乎都能寻觅到民俗的身影,仿佛熟悉的场景重现,宛若陌生的景象初见,最炫莫过于民俗风。记叙的散文里,我们也可以让民俗风如山间、街区的风吹拂,吹入心田,化作“民俗风貌诗、民俗风景画、民俗风情美、民俗风采秀”。同学们,让我们今天学习民俗如诗歌的音符、如画卷的色彩,让民俗与人物、事件水乳交融,在描写、叙事中光彩炫目。

二、民俗风貌(3分钟)

《诗经》有十五国风,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风俗,目前我国有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每一个地名几乎都对应了一种民俗。民俗是从远古吹来的风,吹绿了当今社会的风貌。诗三百,包含了一幅幅“物质、精神、社会”生活的风景画,比如《氓》里“抱布贸丝”是社会生活图景;《蒹葭》里的伊人在水一方,是婚恋风俗;《木瓜》里包含了饮食民俗。因为勾勒了前秦的民俗风貌,《诗经》因此被人誉为“永恒的精神故乡”,一直到现在仍然滋养着我们的世界。

民俗包罗万象,从下表可窥见风貌:

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 社会生活

物质

(如:衣食住行) 语言

(如:方言) 家庭

(如:家风)

空间

(如:城市、乡村) 民间智慧

(如:法术、迷信) 社团

(如:广场舞、三里屯)

经济

(如:貨币、器具) 艺术

(如:剪纸) 组织

(如:朝阳区群众)

三、民俗风景(5分钟)

我们的课文中,有很多饱含民俗特点的记叙文,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找一找,把篇目列出来,再找一篇熟悉的文章加以赏析。(以下两篇为 示例)

1.江苏——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2.台湾——琦君《春酒》

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衙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四、民俗风采(20分钟)

同学们,作家把民俗变成景物,化作人物,成为了事件,还寄托了情思。我们身边的民俗,也同样充满着风采。让我们开展民俗采风,进行片段训练,看民俗如何在记叙文中生动、鲜活起来。

1.风物——用民俗写景。

用民俗写景,就是在景物描写中加入民俗的风物,具有地方特色。比如白居易写“大林寺桃花”,沈从文写“吊脚楼”,冯骥才写“天津码头”;再比如写洛阳牡丹、北京国槐、上海梧桐,在景物描写中镶嵌地名、文化坐标,运用修辞手法,让文章熠熠生辉。

2.风情——用民俗抒情。

民俗中包含了“风情”,适当地抒情,可以让记叙文主题得到升华。比如《社戏》里鲁迅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故都的秋》里对北国之秋的讴歌,《背影》里对民国服饰和铁路的还原,都在民俗符号中融入了情思,灵活的表现让记叙光彩夺目。

3.风度——用民俗写人。

不同民族、不同省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具有不同的风度。《老王》和《孔乙己》里的人物并不相同,因为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民俗氛围中。把人物放在民俗的时空下进行细节的描写,就能有鲜明的风度。

4.风华——用民俗叙事。

记叙文叙事,有时可以记录完整的事件,比如“年俗、婚俗、葬礼”。在《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这些作品中,有一些片段详细记录了民俗事件,叙述现实和事实的经过,并在顺序、节奏、详略、主次上加以安排,让叙事风华尽显。

(学生分成四组,分别选择一个角度,写作10分钟,后面10分钟用于分享点评与修改。)

五、民俗风气(18分钟)

片段连缀成文章,就能让记叙文变成“最炫民俗风”。下面这篇网络上的记叙文,题目是《家风》(文中地名根据学情稍做改编),请同学们从风物、风情、风度、风华这几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修改语句,并为文章添加民俗文化内容,让它光彩炫目!(小括号部分提供参照)

最炫民族风

“嘿呀、嘿呀……”是哪家在漆黑的深夜还点着通明的灯,在辛勤地操劳,使家更明亮?是我们的家!这盏黑夜中的明灯,在社区,不,在赣州,是一束最闪耀的光芒。(加入赣州本地的俚语,或者城市建筑描写)

告诉你,我们可是这社区里小有名气的勤劳之家,四代祖传,代代勤勉!

要说,就得从奶奶说起。我奶奶这把年纪,也是忙个不停。在我们各自外出学习、工作之时,她就利用时间,在家里左洗右涮,从没闲着。(加入奶奶的服饰或者首饰,带有民俗味)

早晨,奶奶起得很早,她帮我们准备好早餐,就开始干活儿。我起床目视奶奶的一举一动,她拖地时声音十分轻,生怕打扰我的睡眠。

我知道,奶奶的身体不是特别的好。她为我们累垮了身体。瞧,奶奶的动作缓慢,但她拖地拖得很干净,如果有一点不干净,她会皱紧眉头,摇摇头,拿来拖布拖了再拖。奶奶,您为我们付出这么多,我们都心疼您,感激您!(赣南生活场景描绘,家居布置或者加入饮食民俗)

在奶奶的影响下,妈妈也是一位勤勉的人。她白天在单位认真工作,正因为这种态度,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妈妈下班到家时,我总能听到她匆匆的脚步声和气喘吁吁声。妈妈一手提着包,一手提着为我们准备晚餐的菜。为了避免引起人家的注意,妈妈强忍着,只是小声喘气。晚饭后,妈妈放弃了娱乐项目,也没有倒头休息,而是帮着家里做家务活。白天奶奶干,晚上妈妈抢着干,让奶奶休息。(运用方言,让语言更加生活化)

在奶奶和妈妈的影响下,我也变得很勤劳。在学校我可是卫生大组长,不仅劳动响当当,学习也不差。一次,林老师布置作业很少,但要求我们认真完成。是的,只有两项,一项是常规作业,另一项是作文。那次我写了两个小时,作文写了五页,完成得很认真。也许是平时课外书看得多,拿起笔来,灵感突发,越写越有劲。那次作文,我被当众表扬,那是勤劳的结果呀!(加入场景描绘,比如学校、教室内景)

我们家的家风——勤劳之风,愿它常驻我家。愿那勤劳之风,飘在中华民族的上空,飘进千家 万户!

学生用七八分钟的时间修改,最后七八分钟让四个学生从上述四个不同侧面加以升格,分享示范。

踏遍青山人未老,故乡是一支清远的笛,民俗寻根,能让我们的记叙充满新意与创意。2016年,北京卷高考作文是“老腔”,2017年全国卷I作文题是“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作文中写好民俗,大有裨益。无论從生活还是学习来看,民俗都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将民俗风情注入笔端,带着作文去旅行,让“最炫民俗风”伴随我们每 一天。

六、作文布置(2分钟)

总有一个地方,让你心驰神往;总有一段往事,让你热泪盈眶;边城是沈从文的家园,“鲁镇”充满了鲁迅的想象;咸鸭蛋让汪曾祺念念不忘……我们的身边充满着生活的细节,充满着民俗的芬芳。民俗,勾起了心灵深处的美好,飘动着无限的情思。

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创课所得】

“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与“审美基础”让人将目光投向传统文化,而民俗如同传统文化的化石,又具有生活气息,与中高考的记叙文写作要求学生“贴近生活”的理念不谋而合。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这一篇创新作文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关注身边的民俗,让传统与现代织锦,变成生动、形象、优美的记叙文。

【学生作品】

无声聆听

陈 斓

父亲是个寡言的人,是个地道的闽南男人。

每天的饭桌上,我总是叽叽喳喳讲个不停,什么网上看到的新消息,最近读的新故事和发生的事情我都想和爸爸分享。可爸爸似乎并不怎么领情,机械地夹菜、扒饭、埋头苦“吃”蛤蜊煎就算了,他甚至连看都懒得看我一眼。我的好兴致也瞬间就没了。

久而久之,我才意识到,一贯安静的爸爸兴许是不爱听我“唠叨”。俗话说“食不言,寝不语”,一个女孩子家这样念叨,也难怪爸爸的反感了!这样想着,心里不免有些难过,但我就是抱着一种赌气的心理,“你不愿搭理我,我也不愿和你分享!”

接下来的几个晚上,我便克制着自己,尽量少说些无关紧要的话,偶尔说上那么几句,也是干巴巴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我原本以为爸爸会发觉我的异样,可爸爸毫不在意,仍旧静默地自己提筷吃饭。渐渐地,我在餐桌上再也不讲话了,变得和爸爸一样,安静而专心地享受闽南特色美食——反正说了没人听,何必白费口舌?但,令我吃惊的是,爸爸却在那个晚上破天荒地开了口。

“最近这么沉默寡言,是遇到了虾米不开心的事?”他满口地瓜腔。

我有点讶异,但仍回答:“没,没有。”

“怎么没有了!爸爸话少,不会说,但每天听你讲这讲那还真是一种享受。听你讲最近读的书,做的事,了解我女儿的一切一切,别提多幸福了!可我不敢回答你,怕说错了什么,你现在不说了,我倒还有些心慌……”

我惊呆了,原来爸爸并不是没有在认真聆听我的每一次“牢骚”,只是他怕自己嘴笨,会影响了我畅谈的兴致!我一直以为是爸爸厌恶我,但我从没注意到我大笑时那一束斜射的、愉快的目光;从没注意到爸爸扒饭时那一抹轻扬的嘴角;从没注意到爸爸以他独特的方式,“偷偷地”爱着我!我的眼逐渐润湿!

现在的饭桌上,经常能看到我和爸爸互相交谈开怀大笑的场景,我重新拾回了话语,但更重要的是,我拾回了一个道理:事情远不止你所看到的、感觉到的那样,有一些爱,藏在无声处。

(江西省赣州市文清外国语学校高中部;341000)

猜你喜欢

鸭蛋记叙文民俗
冬季民俗节
鸭蛋大约有多重
记叙文阅读专练
民俗中的“牛”
如何写好记叙文
民俗节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鸭蛋去哪儿了
鸭蛋小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