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贵不能淫》教学重点难点落实策略

2018-08-24鲁媛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7期
关键词:纵横家张仪大丈夫

一、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发现来源于实践的困惑。

起因是这样的:“孟子二章”的传统篇目本来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在部编新教材中,换为了《富贵不能淫》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可以说,部编新教材用《富贵不能淫》替换掉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對于这次“孟子二章”“辞旧迎新”,我原本只抱着“换一篇课文教”的简单想法,本来教材选文的更换也不算新鲜事,而况孟子的文章皆为经典,哪一篇都经得起推敲耐得住品味,该怎么教还怎么教就是了。

然而教授《富贵不能淫》的时候,我这个“老革命”却遇到了不少“新问题”,学生理解了课文每句话的意思,却反而生发更多疑问,具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究竟是怎样的情形?”

第二个问题:“孟子认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是纵横家顺应君王又有什么错呢?”

这两个问题很难单纯通过解读《富贵不能淫》的文本来解决,这让我想起庖丁解牛遇到难解关节的情景:“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问题的解决颇费一番周折,然而收获甚丰,心有所悟,故总结梳理成文。

二、《富贵不能淫》教学重点落实策略

1.学生提出的一个看似“非主流”的问题引出了教学重点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究竟是怎样的情形?”这个问题本不难,通过补充背景资料就可以解决,但是补充多少,既不能喧宾夺主,又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与理解课文的背景需求,需要斟酌。最终我选择简要列出张仪先后游说六国归秦的史实,并重点讲述张仪几次戏弄楚怀王的故事。

张仪“连横”的努力及结果【1】

相魏,说服魏国背纵连横。

相楚,二骗楚怀王

一骗:以商於之地六百里骗楚怀王与齐国毁约绝交(楚怀王不听陈轸之言,为向张仪表忠心,派勇士潜入齐国大骂齐王,彻底断交)

二骗:楚国受骗,与秦大战而败,愿割地,但要张仪来换。张仪赴楚脱险,楚怀王不听屈原之言,再次被张仪说服,割地亲秦。

相韩,说服韩王攻打楚国讨秦国欢心。

归秦,得五城邑,封武信君。

出使齐国,说服齐王归附秦国。

出使赵国,说服赵王割地归附秦国。

出使燕国,说服燕王割地归附秦国。

张仪说完六国归秦,还没到咸阳便传来秦惠王去世的消息。秦武王即位,太子时即不喜欢张仪,群臣多谗张仪曰:“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秦必复用之,恐为天下笑。”诸侯听说秦武王不喜欢张仪,都背叛连衡,重新合纵。

张仪的故事曲折精彩,讲到楚怀王的愚行时学生哈哈大笑,讲到张仪冒死再次赴楚时学生紧张而充满疑虑,讲到张仪不仅脱险而且再从楚怀王那里骗得好处时学生赞佩不已,讲到张仪志得意满而因为秦王驾崩竹篮打水时学生感叹默然。足足一个课时,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下课还意犹未尽。

但也正是学生听故事的兴奋劲儿引起了我的深思:“孟子二章”当然是孟子申明观点的主场,纵横家作为配角当然不能喧宾夺主——然而这配角的故事太丰富太精彩了,学生对纵横家的兴趣似乎远远超过了对主角——孟老夫子的兴趣。“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多威风啊——学生内心恐怕怀着与景春同样的欣羡呢。

学生的第一个疑问似乎解决了,但引出的问题似乎更棘手:如何避免学生盲目崇拜纵横家,甚至树立片面的人生观——不仅关乎课文的学习,甚至关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其实不用急,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的主角孟老夫子该登场了。当景春替广大年轻人问出了一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时候,孟子给出了明确的态度:“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就自然将学生关注的目光引到了孟子的观点和论证上。所以,学生这个看似喧宾夺主的问题其实恰恰引出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能搅弄风云操纵天下政局的纵横家却遭到孟子的否定?——而这个问题,恰恰是孟子的论题,带领学生理解孟子对这个论题的论证思路,也就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了。

2.教学重点的落实:带领学生理解孟子的论证思路。

首先带着学生理清孟子论证思路的层次。孟子的论证分三层:

第一,明确表态。“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用反问句式加上“焉”“得”这样的语气词来明确表示否定。这里可以用对比法来让学生体会反问修辞的效果及语气词叠加的效果。

是 非 大丈夫也!

是 焉 为大丈夫乎?

第二,类比说理。“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为帮助学生理解“妾妇之道”为什么是一种轻蔑的类比,可以补充“妾”“妇”两字的字源知识。当然这里要补充说明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是不公平的,这是孟子的时代局限性。

第三,正面立论。申明“仁”“礼”“义”才是大丈夫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是大丈夫的典型形象。

总结一下,孟子的论证思路是这样的:首先提出观点——纵横家不是大丈夫(注意这其实是一个驳论观点);然后用妾妇顺着丈夫来类比纵横家顺着君王,指出纵横家的处世原则不过跟妾妇一般罢了;最后立论指出大丈夫的处世原则应该是“仁”“礼”“义”,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教学重点的落实引出了教学难点

孟子的上述论证过程看上去严谨完整,但是对于纵横家的处世原则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其实只表明了态度——用妾妇之道的类比表达了鄙视,而没有讲清道理——为什么这就应该鄙视。因而学生的第二个问题:“纵横家顺应君王又有什么不对呢?”在这篇选文里我们并没有看到孟老夫子的答案——这正是《富贵不能淫》的教学难点所在。

但线索并不是没有:孟子虽然没有阐明纵横家顺应君王为什么不对,却在最后正面提出了“仁”“礼”“义”的三原则,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表现,以此作为“大丈夫”的典型形象。

那么问题又来了:孟子为什么用这几句话来定义“大丈夫”?

这可不是一拍脑门就想到的——这几句,正是孟子所践行的人生观。此时,《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里孟子的生平资料可以登场了。

三、《富贵不能淫》教学难点落实策略

1.要理解孟子对“大丈夫”的定义,就要了解孟子的经历与坚守。我给学生补充了以下资料: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汉 司马迁)

孟子活跃在战国时期的历史舞台上,他受业于孔子嫡孙子思的门人,是儒家思想的正统继承人与杰出发扬者,然而他的命运与至圣先师孔子相似,四处传播儒家学说,游说君王,而终不得用,只能退而授徒著书。

为什么不被任用?用梁惠王的话来说“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就是说他的道理太大,缺乏针对性,不能解决君王急需解决的问题。

那么,像梁惠王这样的战国诸侯王急需解决的是些什么问题呢?我们看看他们任用了一些什么人就知道了:商鞅(法家),吴起、孙膑、田忌(兵家),张仪、公孙衍、苏秦(纵横家)。总结一下就是“以攻伐为贤”,就是能帮助他们打胜仗,在外交上战胜别的诸侯国,成就他们的“霸道”的人才。

然而孟子所“推销”的是“唐、虞、三代之德”和“仲尼之意”(仁政)——“王道”。

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孟子不被任用。那么孟子屈从君王的旨意了吗?“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没有屈从。就像他回答景春所说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所以说,孟子对纵横家的鄙视,正是源于孟子自身的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孟子一生所践行的人生准则。

2.在孟子“大丈夫”形象的映照下,纵横家们看似风光无限的人生暴露了其局限性。

我给学生引用了教师教学用书上推荐的一段资料:【2】

苏秦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

又给学生引用了司马迁的观点: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汉 司马迁)

司马迁也指出了“利诚乱之始也”。纵横家们迎合君王的贪利之心,也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挑动攻伐之事,左右卖国,背信弃义,他们的个人名誉败坏,曾重用他们的六国也没有因此得以保全,百姓更受战乱之苦。因此孟子认为他们绝不是值得效法的大丈夫。

在个人品质和名誉上,纵横家形象的确算不上光辉伟岸的“大丈夫”。但是我们的追问不该就此停止:孟子认为顺应君王的贪利之心可鄙,那么,在烽火不可能熄灭的战国乱世,究竟什么才是救世之良策?

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呢?当然得孟老夫子本人来回答,他没有在《富贵不能淫》里回答这个问题,却在我们的“老朋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里阐明过他的政治观点,那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人和”,就是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即所谓“得道多助”。所以,应该順应谁?让学生还是要读一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拓展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并且想一想,这种思想真的如梁惠王所认为的那样“迂远而阔於事情”(不实用)吗?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特别欣喜地发现了一道经典好题,借用它,我完成了对这一教学难点的破解。

(2017北京中考第7题)【3】

二、文言文阅读(共9分)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4-7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结合上下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3分)

【链接材料】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

7.答案示例: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以人为本”(或: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孟子所说的“人和”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勾践能打败吴国,也是因为他“以人为本”,关注民心民情,重视人心向背。

所以,孟子“王道”思想的核心是“民本”,是希望君王施“仁政”,在急功近利的诸侯王看来“迂远而阔於事情”,但从长远看来,是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先进思想。上文引用的《国语》所载勾践灭吴的故事,以及后来儒家思想在漫长的中国封建史中居于统治地位的史实,都足以说明。孟子的思想比公孙衍、张仪等人的“合纵连横”境界高明了不知多少!

当然,在今天看来,纵横家在战国时期的政治活动对于推动历史进程也是有一定作用的,他们的历史功劳不能一概抹杀。

至此,学生对于《富贵不能淫》一文的疑惑都得到了明晰的解答。

四、《富贵不能淫》教后思考

笔者从教十七年,亲身经历着课程改革历程中各种教学理念的争鸣,也注意到教材选文的逐步增删修订,主观感觉,与以往渐进的节奏不同,这次部编新教材的变化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教学理念、单元结构、选文眼光……皆变化顯著。这些变化使我等一线教师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审视自己:教学理念是否还跟得上时代的新篇,对教材编者的意图是否能学习到位,对新选文的教学价值是否能准确把握并充分实现……这些思考无疑会为我们的教学生涯注入新的活力,会成为我们专业学习、教学研究新的增长点。这次“孟子二章”选文的更替就引起了我的关注、思考与探究。《富贵不能淫》较之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教学价值大为不同,列举几点粗浅的认识:

1.《富贵不能淫》不得不说的纵横家故事,使得它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展现了更为丰富精彩的历史图景。这些故事不仅使学生对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政治形势加深了认识,也激发了他们对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的思考,还引发了他们对《史记》等历史经典的阅读兴趣。

2.《富贵不能淫》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一个重要原因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以立论为主的议论文,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严谨而顺理成章,学生顺着文意就能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并不会有太多疑问。而《富贵不能淫》是以驳论起头的文章,又缺乏说理论证(妾妇之道的类比只是表态而非说理),就直接给出结论(大丈夫的原则),这里面留白太多,生发疑问的空间很大。

3.《富贵不能淫》给学生了解孟子提供了一个感性的角度。以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组合的时候,学生只能看到一个逻辑十分强大,理性到让人无可辩驳的孟子,虽然很伟大,却未免缺乏人性的鲜活与温度。而在《富贵不能淫》里面,孟子感情强烈的反问“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让我们觉察了他恨小人得志的不平之气;“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透露了自己安贫乐道的悲凉无奈与坚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则是大丈夫豪迈的感叹。这些语句,可以看作说理,也可以看作抒发自己的情志。

4.孟子的思想在中华文化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初中阶段,“孟子二章”是让学生正面接触、专门学习孟子思想的唯一课文,因此可以说,教授“孟子二章”应当作“定篇”【4】来对待,拓展阅读是不可或缺的,补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是一种必要而有益的教学手段。

在部编新教材里,“孟子二章”“辞旧迎新”,就像打开了一扇窗,使我窥到部编新教材所构筑的语文教学新天地里一点新风景、新气象。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有待我们继续学习,继续实践,继续思考。

参考文献:

[1]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整理《史记》中华书局2010年6月.

[2]]朱自清《经典常谈》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5年12月.

鲁媛,北京市三帆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纵横家张仪大丈夫
天下棋局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大丈夫
手抓饭,真的大丈夫?
《左传》与战国纵横家辞令辩说的比较
全国鬼谷子与纵横家文化研讨会概述
纵横家的进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