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8-08-24张冰花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当学生想知道而又不知道,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他们产生了“愤”“悱”,精神很集中,但思路又不通,这时,如果老师稍加点拨,学生恍然大悟,就会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应注重启发性,通过启发式教学,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此,主要谈谈启发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提问的启发性
提问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要有一定的深度,所提问题具有启发性,才能唤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讲《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時我就引用原文“他也真怪”来提问:作者为什么说“他也真怪”?文中写了他的哪些“怪”事,能表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经过启发,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自己的思考,找到了别里科夫的很多怪事,对别里科夫的性格总结得很全面,对这个人物形象理解得也比较深刻。这样的提问,对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好处。相反,如果提问不能唤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或者不需思考就能答出,或经启发学生也不能回答,那这些提问都不能算是启发性的提问。提问有启发性,既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又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联想的启发性
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的,知识与知识之间,通过已知类比未知,唤起学生的联想,求得对问题的解答。这也是启发式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但能巩固旧知识,获得新知识,而且能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例阅读课中有迟子建的《暮色中的炊烟》一文,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文章记叙了一个俄罗斯老太太在中国的悲剧命运,为什么以“暮色中的炊烟”作标题?由“一个女人的悲剧命运”联想到《祝福》中的祥林嫂,激活已知文本的类比分析:本文开头三段均重点描述暮色中的炊烟,又以暮色中的炊烟作结,中间俄罗斯老太太的死也是通过暮色中的炊烟来发现的。《祝福》与之非常相似,始于祝福,终于祝福,文中又提到祝福。答案从联想迁移中至少可以明确:“暮色中的炊烟是本文的线索,暮色中的炊烟宁静祥和的氛围反衬了俄罗斯老太太的悲剧性。当然,我们还可以联想到类似的时代背景、作者风格、写作手法等等。
三、板书的启发性
如何使板书具有启发性,就阅读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是通过板书启发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全部板书只有几个字几个箭头,但课文的重点,文章的思路,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四、思考的启发性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仅要使学生积极思考,而且要启发学生善于思考。经过不断的训练,他们逐渐会想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上课时就能更加积极主动。老师了解学生的这些问题,教学时就能有的放矢。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大有助于启发式教学。例如《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贾母与贾宝玉分别问林黛玉“读何书”的问题,林黛玉对两个人却作了不同的回答。这一点很少有学生注意到,但却是理解林黛玉性格的关键所在。上课时,我把林黛玉的回答放在一起,学生看后自然产生了疑问,不禁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经过深入思考,恍然大悟,进一步理解了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看似无疑只是因为学生还未深入思考,停留在认识的表层,教师善加点拨,便能使学生发现深层次的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因为不同的意见不仅可以使问题越争越明,而且还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能较好地掌握并熟练地运用这些启发式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必将出现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学得有滋有味。
张冰花,湖北云梦县黄香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