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生态阅读”课堂的构建
2018-08-24孙洁
隨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生态化课堂模式正在得到广泛运用,该模式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为课堂的引导者,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问题、积极独立思考解决方案的能力。那么,对小学语文生“态阅读”课堂的构建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呢?
一、结合生活实际,营造生态环境
教师在创建生态阅读环境时,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实现文本与生活之间的默契结合,创设合情合理的生态教学环境,以唤醒学生相似的生活记忆和感受。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中的课文《小动物过冬》的教学为例,课文中的青蛙、小燕子与小蜜蜂等小动物是生活中常见的物种,尤其是生活在农村中的小学生来说,对这些小动物是相当熟悉的,结合这一状况,教师可以这样创设生态情境:让小学生分角色扮演不同的小动物,进行对话表演,并且将不同动物的过冬方式表演出来,鼓励学生增强模仿能力,对模仿的最形象的学生进行奖励等。首先,为了增强学生对课文的了解程度,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阅读文章段落,了解动物过冬的相关知识。当学生朗读到“南方不仅暖和而且可美啦”这一句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导:找出课文中描写这个画面的词,除此之外,这么美的画面你还会想到哪些词?同时向学生展现一幅春天春暖花开的画面,引发学生的思考。当阅读到青蛙的过冬方式时,可以创设问题环境:青蛙为什么要吃得饱饱的,然后钻到土里?在讲述小蜜蜂的过冬方式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小蜜蜂过冬的蜂巢——这个神奇的可以让小蜜蜂安全度过寒冬的地方。最后,小学生在对话表演和模仿结束之后,教师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
二、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生态资源,渗透人文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等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优良资源,因此,教师须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生态资源。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中课文《长城和运河》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生态课堂:让学生在课前自主收集关于长城与运河的相关信息,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和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课堂中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且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感情进行朗读,如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时的句子时应当以一种惊喜地语气来朗读,在5-6行时应当以赞美的口吻朗读抒情的句子,以敬佩自豪的感情朗读奇迹创造者的句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学生读不通顺的地方、漏字、错字等加以强化和纠正,如“曲折蜿蜒”中的两个多音字“曲”和“折”,“曲”念第一声,“折”不能念成“she”,应当念成“zhe”第一声。当学习句子“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应该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的诗歌,为何要说成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样能够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增强学生的信息掌握能力。
三、激励教学评价,开阔学生思维
教师在运用生态课堂教学时,也应当注意采取激励式的评价模式,增强学生在生态课堂中发现创新的能力,提出不同于文本知识的新观点。正因为教师能够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现,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拓展新领域,学生在进行作文创作时,才能以同样积极的心理,积极拓展作文新思路,或者在阅读时,增强学生多角度阅读文章的能力。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中的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教学为例,积极向学生传输一种“更加发奋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的观念,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斗志。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后,针对如何抓住关键词句,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共同探讨和研究,这个过程中应当注意以学生为中心,综合采用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和讨论交流的方式,增强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据整篇文章传达出的情感色彩,给学生安排课后任务:探究徐悲鸿能够发奋努力学习绘画的真正原因,并以此作为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开拓进取的典型事例。
教师在运用“生态课堂”教学方式时,须注意结合尚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创建生动活泼的、交流共享的生态课堂,让学生能够在快乐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增强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实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创作能力的教学目的。
孙洁,山东枣庄市中区枣庄逸夫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