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对话,推开低年级课堂共生之窗
2018-08-24潘燕萍
课堂教学是师生进行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积极主动与文本、他人、自身进行对话,最大程度地提高对话的实效性?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对话的矫正、引导、推进作用,开掘课堂的共生点,打开共生之窗,使学生自致其知。
一、对话根植于文本,促进言与意的共振
言,即言语表达;意,即作者通过文字想要表达的情感和个人见解。鉴于文本所要表达的境界意象与儿童现有的认知水平本身存在一个落差点,教师、学生、文本,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对话,文本都是对话的根本。
如二年级上册《一封信》,露西写的第一封信中表达了自己的不开心——“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有学生将“冷清”误以为“清净。”如何帮助孩子从谬误走向正确,走进露西的“冷清”世界呢?先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从文本中找出描写家里冷清的句子:放学后,露西是一个人回家的;家里只有她一个人;独自准备晚餐。接着追问:“如果你每天孤身一人回家,打开家门,空无一人。你会怎么样?”再次引导学生回归文本:“这样孤单寂寞的日子,对于露西来说是一天两天吗?”然后联系第一封信的内容,想象以前爸爸一边刮胡子一边逗露西玩的幸福场景,和现如今的冷清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至此,一个倍感冷清、孤独的露西形象越来越清晰。继而在学生脑海中变成一首关于思念的诗、一幅关于爱的画。
二、对话指向情境化,促进智与趣的契合共生
语文教学,在于激励、唤醒。特别是低年级的教学,寻求它的趣味性,是每个教师的共识。只有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激发他们的精神需求,才能发挥高效的作用。
如《霧在哪里》一课中,如何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无论……还是……都……”这一关联词,感受雾气缭绕的世界那种朦胧、神奇的美丽呢?
师:(生朗读)嗯,我感受到了,这雾真的好大好大。雾还在继续淘气、继续顽皮呢!瞧,它来到广阔的沙漠,来到美丽的花园,来到大大的游乐场。(相应图片出示,引发了学生阵阵惊叹)还来到了——(学生马上兴奋地叫:“我们锦江小学。”)
(学生不约而同地选用最后一幅图共同进行拓展说话。)
师:雾把锦江小学藏起来了,什么看不见了?(出示句式尝试练习“雾把藏起来了,无论,还是,都看不见了。”)
生:雾把锦江小学藏起来了,无论是喷香的桂花树,还是漂亮帅气的老师,都看不见了。
师:(“好大的雾啊!”教室里一阵赞叹声。)但是这样表达,好像有点凌乱,咱们试着找找相对应的词语,条理就会清晰了。比如“漂亮帅气的老师”可以对——(可爱朝气的学生)。
师:漂亮帅气的老师、可爱朝气的学生,雾先把谁藏起来?为什么?
这么一提醒,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争先恐后地将校园里的建筑设施、花草树木按一定的顺序移进漫天的大雾之中,比如:高大的教学楼——崭新的足球场;喷香的桂花树——墙角的小草等等。
三、对话落脚愤悱点,促进学、思、疑、悟的互通共生
学思结合的关键是质疑、释疑,有所得、有所悟。共生的课堂,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进程中的愤悱点,在愤悱处研读,在思考中前行,在对话中顿悟,以达到学、思、疑、悟的互通共生。
以《狐狸分奶酪》为例:疑在课题——“狐狸为什么分奶酪”“怎样分奶酪”“结果如何”,学生带着疑问通读全文,迅速知晓文本的整个框架;疑在矛盾处——面对小哥儿俩提出的“分得不匀”,心知肚明的狐狸为什么不赶快咬上一大口,反而先“仔细瞧了瞧掰开的奶酪”再表示“真的,这半块是大了点”,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回读前文,从狐狸一系列的语言、神态,感受到此时的狐狸面对即将到口的奶酪是故作镇定,为待会儿的吃奶酪埋下伏笔;疑在小小的标点符号——“你可真会分!”这一叹号,是小哥儿俩真诚地夸奖狐狸吗?疑在重点句段——狐狸说自己“分得可公平啦”,这是真的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鼓励在文本中探索,在分组讨论中形成观点,进而体会狐狸的狡猾奸诈,小哥儿俩的斤斤计较才让别有用心者有机可乘。
课堂对话过程中,教师抓住对话的契机,找准文本研读切入口,把握课文拓展的火候,发挥质疑的魔力,以教师的“活”教,引发学生的“活”学;同时,又借学生学之“活”,促进教师教之“活”。以活激活的常态课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促使知识、社会生命和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焕发出精彩的魅力。
潘燕萍,浙江台州市黄岩区锦江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