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篇“经典”撑起一堂课

2018-08-24易华秀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黄陵渡江经典

易华秀

【创课缘起】

记得在我女儿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数学老师给孩子们出了一个分类的题:图片中有围巾、鞋子还有衣服,但是围巾中有丝巾、羊毛围巾,鞋子有凉鞋、单鞋、毛皮鞋,衣服中也有短袖、衬衣、毛衣、羽绒服等,女儿用直觉把这些围巾、鞋子、衣服分为春、夏、秋、冬四类,当时我也赞成如此分类(答案是分为围巾、鞋子、衣服三类)。作业交到学校,老师给打了个“×”。为此,我和老师讨论怎样整理与分类才算对,事物的类别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只要划分的“标准同一”即可。我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教学良机并将它应用到说明文的教学中,说明文的写作只要做到条理清晰,只要写作者对事物按“标准同一”的原则有序而准确地介绍,成文必然脉络清晰。

【创课思路】

一、创设情境,试说经典

课始,教师展示清代画家李世倬画作《仿李龙眠罗汉图》,15个半罗汉再加3个仆从,这么多人,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晰地介绍出来。通过创设情境,学生亲自体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积累素材,为学生打开习作思路 奠基。

二、活动体验,学习经典

这一环节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学习黄淳耀的《李龙眠画罗汉记》,了解作者是如何把李龙眠所画的十八罗汉渡江图中冗乱的、层次不清的画面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的。第二,初步了解划分知识。体验,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真切感受。而先有体验,再展示理论概念,概念的理解就更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为说明文的有序写作提供了一个生动的示例。

三、展示反面材料,敢于否定经典

此环节阅读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散文《黄陵柏》,分析贾平凹对黄陵柏的归类问题,并以此文为参考,克服贾老之缺陷,將其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黄陵柏介绍》的说明文。此文语言虽然优美,但是在分类方面比较紊乱,学生一读便可感知,而培养学生逻辑划分的能力,此文是较好的反面材料。再加上让初中生改动名家的文章,颇能激起学生写作的热情,也更能挑起学生创新思考的激情。我想,此教学环节不只在写作方面,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乃至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利用反面材料,动手打造经典

【教学现场】

一、创设情境,试说经典

(屏显)

《仿李龙眠罗汉图》(图片略)

师:这副图画是清代画家李世倬所作,你能条理清晰地介绍给大家吗?请先自己思考分析,整理语言,然后再小组讨论,并推荐发言人介绍。

生:画上左边没有渡江的有五个人,中间河里的约有九个人,要上岸的有两个人,右边河岸的有两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的介绍清晰吗?他的观察点在哪里?(补充何为观察点)他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介绍的?生动吗?为什么?

生:感觉还是清晰的,他的观察点在远处,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介绍的。不太生动,他只是概括地介绍。

师:我们再听听其他同学的介绍。

生:中间有个长相奇特的罗汉被两个仆人抬着,他们的左边有……他们的右边有……

师:这位同学的介绍清晰吗?他的观察点在哪里?他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介绍的?生动吗?为 什么?

生:比较清晰,观察点是长相奇特的罗汉,感觉顺序有些乱了。不太生动,他的介绍很粗略。

师:看来,同学们还是习惯了从左到右的介绍顺序,这是一种思维定式。在介绍的时候,大家往往习惯于先介绍最吸引眼球的人或物,却忽略了对事物的介绍一定要注意思路的清晰。那我们怎么才能克服自己的思维定式,创新一下自己观察事物的方式呢?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作为明末进士、抗清英雄的黄淳耀是如何给我们介绍李龙眠所画的《罗汉渡江图》。

二、活动体验,学习经典

(屏显)

李龙眠画罗汉记

黄淳耀

①龙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

②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坏纸,仅见腰足。一人戴笠携杖,衣袂翩然,若将渡而无意者。一人凝立无望,开口自语。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缠结状,双屦脱置足旁,回顾微哂。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

③方渡者九人:一人以手揭衣,一人左手策杖,目皆下视,口呿不合。一人脱衣,又手捧之而承以首。一人前其杖,回首视捧衣者。两童子首发鬅鬙,共舁一人以渡。所舁者长眉覆颊,面怪伟如秋潭老蛟。一人仰面视长眉者。一人貌亦老苍,伛偻策杖,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而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势起之;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又一人已渡者,双足尚跣,出其履将纳之,而仰视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轩渠自得。

④按罗汉于佛氏为得道之称,后世所传高僧,犹云锡飞杯渡。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推画者之意,岂以佛氏之作止语默皆与人同,而世之学佛者徒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故为此图以警发之欤?昔人谓太清楼所藏吕真人画像俨若孔、老,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当即此意。

师:请同学们预习并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生词。特别注意屦(jù)履(lǚ)。然后根据注释梳理文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翻译环节略)刚才我们对黄淳耀的《李龙眠画罗汉记》的文意已经基本疏通了,现在我们先齐读课文,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生:主要介绍了李龙眠所画的罗汉渡江的 情景。

师:对,文章描绘了李龙眠所画的一幅十八罗汉渡江图,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幅十八罗汉渡江图人物众多,层次冗杂,作者是如何把这样的画面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呢?注意多方面、多角度分析。

(学生先单独思考分析,然后讨论分析,最后小组推荐发言人发言。)

生:他按照没有渡江的,正渡江的,已经渡江的介绍的。

师:对,我们同学很能抓住关键信息。作者把十八罗汉渡江的画面分成三种情况来介绍,而他的介绍之所以能够让我们对这冗乱的画面有一目了然之感,是因为这三种变化的情况中有一个不变的要素,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茫然)

师:现在我们以物理学的知识来阐释这个问题。十八罗汉是移动的“物”,他们是变化的要素,而这十八个移动的“物”又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没有渡江的,正渡江的,已经渡江的。但在画面中还有一个不会变化的与画面中的十八罗汉紧密结合的“物”,十八罗汉动,但它不动,物理学中把它叫作“参照物”(板书),它是什么?

生(积极踊跃):河流。

师(竖起大拇指):真聪明!但这么简单的介绍,让我们眼中渡河的十八罗汉变成了只是18个会移动的人形轮廓,你们觉得作者笔下的十八罗汉只是18个移动的人形轮廓吗?

生:不是,非常生动清晰,给人身临其境的 感觉。

师:那为什么能够给人以这样的感觉?列举文章原句进行说明。

生:因为作者很善于抓住罗汉们的动作、神态进行生动细腻的描写。比如“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这句描写了背罗汉渡江的童子的外貌神情,刻画细致入微──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抿得紧紧的,仿佛使出了浑身的力气。

师:徒手渡江已是艰辛,更何况是背负一人而渡,真是不堪其苦、不堪其重啊。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生:还因为作者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介绍得非常清楚。比如“一人脱衣,又手捧之而承以首。一人前其杖,回首视捧衣者。”有个把脱下来的衣服托在手上的,另外一個把拐杖拄在身前,回头看两手托衣的那个人。

师:那两个人关系的串联点在哪个词上?

生:“回首”这个词。

师:确实,这一“回首”之间倾注了他们之间多少的关心和担忧啊!18个罗汉渡河,就如人们面对漫漫人生路,能不苦能不累吗?既然一起渡河,他们之间肯定也是相互关心的,而作者就把这种关心作为一个链条把18人串联起来,这样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清清楚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看来,作者之所以能把李龙眠所画的这幅冗乱的、层次不清的十八罗汉渡江图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究其原因是作者对“渡江罗汉”这一整体进行了恰当的划分:文章以“河”为参照点,按此岸之“未渡者”、河中之“方渡者”、彼岸之“已渡者”三种类型,生动细致地勾勒出画中人物的不同神态和动作以及相互关系,生动地展现了画家的艺术功力。

(屏显)

划分,指把某一内括较大的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按照某种同一的标准分成若干内括较小的类,从而清晰地揭示这一对象内在组成元素及其相关 性质。

师:下面你们来说说对“人”该如何划分。

生:按性别可以分为男人、女人。

生:按年龄可以分为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婴儿。

师:可不可以分为老师、医生、白种人、亚 裔人?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之间是相互包容的。老师和医生是按职业来划分的,白种人是按肤色来划分的,亚裔人是按区域来划分的。

师:那就提醒我们在划分概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标准的同一性,概念不能交叉 包容。

师:确实,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都要避免犯这样的错误。是不是只有普通人才会犯这样的错 误呢?

三、展示反面材料,敢于否定经典

师:现在请同学们跳读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散文《黄陵柏》,分析贾平凹对黄陵柏的归类问题。(原文略)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美吗?

生:很美。

师:那美在哪里呢?引用文章原句说明。

生:语言优美,描写细腻,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写满山的黄陵柏“一棵树一个绿的波浪,层层叠叠卷上去,像一个立体的湖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棵棵柏树比喻成绿的波浪,把一片柏树林比喻成一个立体的湖泊。

生:我们从黄陵柏的身上还感受到精神的美,比如写山下柏,“它奋命地向上长着,但终没有山上的一棵草高,于是,寄希望于后代,枝头累累的,都是些柏子。”让我们感受到它们那不屈不挠的精神之美。

师:从散文的角度来说,这篇文章确实优美,但是百密必有一疏,从说明文的角度来说,这篇文章是有问题的,同学们看出什么问题了吗?

生:黄陵柏的柏谱有些乱七八糟的。

师:举个例子说说。

生:按地域来分,山下柏、坡坎柏、平地柏、山顶柏可以分为一类。

师:那其他的柏树我们又怎么分呢?

生:可以按树体现的精神来分类:石缝柏、柏中柏、夹石柏、孤柏、芽柏、挤柏。

师:这些柏树是如何体现其精神的?

生:如挤柏,“目标就在天空,比试谁第一个到达”的代表。“生存的竞争,使它们一起成为山上最高最直的”。

师:你们说的石缝柏、柏中柏、夹石柏、孤柏、芽柏等柏树都在赞美其体现的优秀品质,挤柏呢?老师感觉作者对此类柏树的情感态度好像不一样哦。

生:是不一样,是反面材料嘛。

生:还有以形状来分类的,比如伞柏、风头柏、屈柏、桩柏、朽柏。

师:既然同学们一眼就看出贾老文章中划分的错误,现在我们把贾老的这个名篇修改一下,可能有同学会说,我们怎么有能力修改名家的文章!牛顿不是说,“如果说我能看的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现在就让我们站在贾老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克服贾老的缺陷,将贾老的黄陵柏谱改写成我们自己的黄陵柏谱吧。注意是将其改写成一篇不少于400字《黄陵柏介绍》的说 明文。

四、利用反面材料,动手打造经典

(屏显)

以贾平凹的《黄陵柏》为参考,克服贾老之缺陷,将其改写成一篇不少于400字《黄陵柏介绍》的说明文。

师: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创课所得】

1.精准选题,切中学生写作问题之关键。

八年级学生初学说明文,最头痛的问题便是逻辑思维混乱,分类不清。而本课教学生初步掌握关于“划分”的知识:即按照明确的同一的标准,把一种复杂的含有多种小类的事物分别归类,明确其内在组成的元素,清晰认识事物性质,从而把事物明明白白地介绍给读者,正好能够解决此问题。

2.经典选材,呈现非凡之教育价值。

(1)《李龙眠画罗汉记》短小、精悍,是明代画记典范之作。虽名为记,实乃该画内容之介绍,相当于该画之说明。

(2)《李龙眠画罗汉记》示范性极其明晰:文章所记画中人物,以河流为参照标准,即在河边及河中位置——此岸、水中、彼岸——分别归为“未渡者”“方渡者”“已渡者”三类,将人物人数、情态逐一介绍出来,堪为认识“划分”之样版。

(3)贾平凹《黄陵柏》是紀实性散文。他在文中对黄陵柏命名及记述中,显然有明显的划分说明特征,但其命名分类十分含糊且不同一,相互包容性极强,故此是认识“划分”的反面典型。

【学生作品】

黄陵柏说明

杨 用

从铜川往北数百里,几乎都是赤裸裸的荒山秃岭,到了桥山,柏树却将近长遍它的每一处地方。一棵树一个绿的波浪,层层叠叠卷上去,像一个立体的湖泊。天放晴的时候,湖泊纹丝不动,绿得隐隐透蓝,蓝得如宝石诱人;逢刮风下雨,满山就温柔地拂动,绿深起来,碧碧的,青青的,末了似乎愈晶莹了,在这黄褐色的世界里,像一块偌大的绿宝石,灿灿地要映照出一切。

桥山有近十五种柏树,它们位置不一,形状特异,且有与人相同的精神品质!从位置来看,我们可以把它们归为平地柏、山下柏、坡坎柏、山顶柏。从各个特异的形状来说,有伞柏、风头柏、曲柏、桩柏、朽柏。

从与人相同的精神品质的角度,可分为挤柏、石缝柏、夹石柏、芽柏、孤柏、柏中柏。

默默地从这无数的柏中走过,总要站在黄帝陵前肃立片刻,做我的幼稚而荒唐的遐想:我站在这里,也是一棵柏吗?面对着我种族的始祖,我会是一棵什么样的柏呢?也许,我会是一棵芽柏吧,即使在再艰难的环境,经历再艰险的困难,我依旧能够面对,能够成功,开出人生最灿烂的枝芽!

(四川省金堂县金堂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610400)

猜你喜欢

黄陵渡江经典
陕煤集团黄陵矿业公司一号煤矿
“围绕”在百姓四周——黄陵“代办领办”拓展为民服务
黄陵祭
吕蒙白衣渡江
白衣渡江
命题小品——一苇渡江
浅谈十大经典紫砂壶的造型与美感
陕西煤化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