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赏析
2018-08-24赵菲
《乌鸦喝水》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小寓言故事,它的故事情节十分的简单:一只乌鸦在口渴了之后,到处寻找水喝,然后它发现了一个装有水的瓶子,这个瓶子中的水不是十分多,而且瓶口十分小,乌鸦不能直接喝到水。这时,乌鸦看到瓶子旁有很多小石头,因此便想出一个好办法,将旁白的小石头丢进瓶子了,然后瓶子中的水位不断的升高,乌鸦最后喝到了水。这个小寓言故事的情节十分清晰:口渴—找水—看到装有水的瓶子—看到小石头—想出方法—喝到水。
这则小故事语言通俗易懂,波澜起伏、妙趣横生。这篇文章总共四段,其中单就故事情节来说,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主要描写乌鸦口渴,不断的找水喝,将矛盾引出;第二段主要描写乌鸦找到了水,但是喝不到,将矛盾明确的揭示出来;第三段主要描写乌鸦想出喝水的办法,进而将矛盾解决。
在文章开篇,作者就把贯穿全文的矛盾揭示出来:“乌鸦口渴了”。主观上看似是口渴,实际上是乌鸦没有水喝,然后便产生了矛盾。“到处”一词说明乌鸦去过很多地方找水,但是都没有,这为下文乌鸦看到瓶子中有水的激动埋下伏笔。同时也告诉我们乌鸦的口渴程度以及想要喝到水的迫切心情,于是才会找遍各处,甚至连一个瓶子的一点水也不放过。
在第二段中,第一句就描写“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与上文中的到处找水相呼应。在找水的目的实现后,乌鸦十分高兴,但是作者并没有描写乌鸦欣喜若狂的姿态,而是将话锋一转,引出一个新的矛盾,“瓶高”、“口小”,乌鸦无法直接喝到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谓扣人心弦。这样的矛盾促使乌鸦内心呼喊“怎么办”,这一声呼喊可以看出乌鸦的焦急心情,进而将文章的矛盾推至白热化。
到了第三段,作者开始将描写的对象由乌鸦转至周围环境,乌鸦旁边的小石头。“看见”一词,主要是突显乌鸦敏锐的观察力,进而将一个“善动脑筋”的乌鸦形象刻画出来。而“旁边”一词则说明乌鸦在遇到问题后,并没有放弃,而是勤于思考,想出办法。然后乌鸦就利用这些小石子“喝着水了”,文章开始以乌鸦“到处找水喝”揭示文章的矛盾,在这个主要矛盾中还夹杂着“喝不到水”这个矛盾,然后到“喝着水了”这里,所有的矛盾都得到了解决。
在这个小故事中,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是语言浅显,很适合小朋友。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没有很多不认识的生词,因此理解起来没有很大的难度;其二,语言形象。在这篇文章中,全文的主要描写对象就是乌鸦,其描写处处切合其特点。例如,瓶口小,是小于乌鸦的头,进而乌鸦想出投石子的方法喝水;乌鸦投石子时,用的动作词是“衔”,而且“衔”的都是小石子;其三,结构严密。根据口渴—找水—看到装有水的瓶子—看到小石头—想出方法—喝到水这一顺序展开,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情节发展自然,注重各部分之间的连接。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遇事要多动脑筋,不要急于放弃,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我们具有很多的启发意义。
这一则语言故事被选入小学一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乌鸦喝水》所在的单元主题是“观察”,在这一单元中,除了《乌鸦喝水》外,还有《小蜗牛》、《雪地里的小国家》。这些文章都是以动物为第一视角,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日常现象进行观察,进而发现其中蕴含着的学问。对于一年级的學生来说,在借助拼音朗读的情况下,《乌鸦喝水》一文并没有很难懂的地方。以往,在进行《乌鸦喝水》这篇课文的教学时,老师通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喝”和“渴”这两个形近字的辨析,但是,当前的语文教材中,这两个字的辨析已经不再是教学重点,而《乌鸦喝水》中的其他字都十分常见,学生们在生活中就已经认识。
因此,针对《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其教学重点在于教学生领会“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水的”,这是这一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这个问题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的文字信息提取能力,而且还可以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为重要的是,当前,我们正在推进教学改革,新课改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在《乌鸦喝水》一文中,乌鸦在不能喝到水的情况下,正是靠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功的喝到了水,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将会一定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赵菲,山东烟台市芝罘区凤凰台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