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018-08-24宋彥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7期
关键词:诗中有画鉴赏能力江南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诗歌是语言营构的一种美。在古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精心发掘诗歌中蕴藏的美,使学生的身心得到美的享受与思想的升华,从而提高诗词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

一、引导学生感受绘画美

中国古典诗歌很注重意象的选择与运用,以求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竟境之美。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就是诗中有画的典范,如他的《山居秋暝》,就是诗中有画的佳作。此诗的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点明地点与时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人选取了“月、松、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八个意象,描绘了一幅清幽中有生机,明净中有色彩的山水画:空旷的山间,被一场秋雨遍洒,苍翠的竹林更加幽静,忽而传来如铃悦耳的清泉的吟唱。竹林深处,又传来了欢声笑语,那是浣女结伴归来;远处的莲叶在不停的颤抖着,那是渔人荡舟水上。诗像一首恬静幽美的小夜曲,清新秀丽的山水画,令人神往。高洁的诗人在那貌似“空山”中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的在尾联中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话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含蓄地表达了归隐之意。

古人的许多诗歌是很注重诗中有画的。画是诗人情感的体现,透过构建画的诗歌意象,读者可获得心灵的启迪与愉悦。因此,在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绘画美,在诗情的美丽画卷中获得心灵的启迪与愉悦,从而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美

诗歌是心灵的音乐,是情感跳动音符,是作者对人生与自然的歌唱。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出色与精彩的。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平仄和押韵等因素上。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不必纠缠在格律知识的讲解上,而要在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抑扬顿挫的声调,在优美的声调变化中使学生体会诗词的音乐美,让优美的诗文变成学生写作的语言素养。

我们熟知的《青青河畔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佳作,此诗以运用动听而有情感的叠音而出名:“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中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芊芊出素手。”这首诗和谐而优美的节奏,如音乐名曲一样,令人百听不厌,此诗中“青青”是平声”“郁郁”是仄声,“莹莹”是平声,“皎皎”是仄声,清音,“娥娥”“纤纤”随同是平声,却一清一浊。这样或平仄相同,或清浊相称,形成了自然而又丰满的音乐形象。便打动读者的心灵,让读者的心在诗歌的音乐美中飞扬。诗歌的音乐美,是诗人或诗作者内在的情感的体现,只有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才能反映出来。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是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营造的,在叠字营造了一曲心灵悲情交响的盛宴。在悲伤的激情中音乐性是那么强烈,此词连用七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洋洋洒洒,如泣如诉,如雷如鼓。在古诗词鉴赏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段节奏,正确处理轻重缓急的语调变化,引導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这样。通过朗读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受到美的熏陶。

三、引导学生感受真情美

情是作品的内在境界,辞是作品的外在形式。外在的文辞是波,内在的情感是源。诗人所体验过的情感通过他所精心结撰的文辞而表达,批评家则是透过文辞进入作品的情感境界。由波溯源,即使作品的情感再隐秘幽深,也必能劈肌分理,使之显豁。

试看宋代词人晏几道的《蝶恋花》: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销魂无处说,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緖,断肠移破秦笋柱。

从这首词的文辞内容来看,上阕写梦境中未能与离人相遇,醒来后很觉惆怅。“离人”远在江南,而江南又是一片烟水茫茫的辽阔之地。思念着日思夜想,便“梦入江南”、又“行尽江南”,可见思念之烈,寻觅之苦。在修辞上叠用“江南”、“销魂”,在音节上颇具顿挫之美,又见出其魂系江南之情。

下阕推进一层:因夜梦难寻,欲将相思之苦尽遗笔端,但千里迢迢,书信难达。唯有调笋缓歌以抒离恨,只因恨深情长,竟将笋柱移破。

此词把怀念情人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写得很有情调,具有层层深入、节节转换、语句清疏、情真意切的特点。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认真发掘其内涵的美的因素,营造积极的审美氛围,有机地渗透美育,使学生的身心得到美的享受与思想的升华,从而提高诗词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

宋彥明,甘肃秦安县王铺学区教师。

猜你喜欢

诗中有画鉴赏能力江南
从言、象、意看王维“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相约台湾诗人林焕彰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Painting the Paradox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绣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