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以爱为名的复仇与救赎之路
2018-08-24曲慧钰
曲慧钰
在2018年的金球奖典礼上,《三块广告牌》斩获了最佳剧情类电影、最佳剧本、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等多个奖项。
影片通过一桩强奸谋杀案,以一位母亲的目光观察社会百态,动荡破碎的家庭、僵化扭曲的人际关系,以及对黑人、同性恋和侏儒等边缘人群的观照,展现出整个社会的浮躁与不安,也呈现了社会中的灰色地带,完成了对现实人生的诉说和对复杂人性的深刻剖析。然而,影片最后开放式的结局和母亲嘴角难得的一抹微笑,又带有温暖治愈的色彩,表达了对爱的信仰与渴望。
一桩惨案:以爱为名的坚守
“当真挚的心已枯萎,所爱的人已逝去,谁还愿留在,这荒冷的世上独自凄凉·”清晨、浓雾、广阔的绿荫、残破不堪的广告牌、一条通向远方的公路,伴随着一首优美婉转的爱尔兰民谣,奠定了影片怀旧而阴郁的色调,一场关于暴力与死亡、盲目与堕落,以及爱与和解的讨论,透着神话般的忧伤与神秘,缓缓展开。
这是一部由三块广告牌架构和撑起的令人心碎的故事,它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Ebbing小镇:少女安吉拉遭到强奸后被杀害,因为没有匹配的DNA、目击证人以及嫌疑人线索,警方一直毫无头绪,案件就这样被埋在档案柜里7个月之久,女孩儿的死也渐渐被人遗忘。
于是,面容阴沉憔悴、满脸戾气的母亲海耶斯来到一家生意惨淡的广告公司,要求租下那三块破烂不堪的广告牌,选择在复活节的当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复活这桩在小镇沉寂的罪案,唤醒全镇人的记忆……倦怠的警察、封闭的环境、破败的人心,这里的一切仿佛都在衰落。正如那三块1986 年后便无人问津的荒芜的广告牌,少女的消逝也無人关心,只等时间将一切吹散。然而世上还有坚强者的存在,海耶斯出于母性的本能,顽强地想要唤醒“装睡的人们”。
“强奸致死!依然没有抓捕到凶手?怎么回事,威洛比警长?”这三块竖立在小镇边缘红底黑字的广告牌,如同石子般激起了平静小镇的人性涟漪,人们纷纷指责这位母亲“过激的行为”,称其“毫无同情地控诉一位深受爱戴而身患绝症的将死之人”。海耶斯一时成为全镇人的众矢之的,警察、社会胁迫着广告租赁商一起威胁她,甚至教会也参与其中,共同反对这位母亲伸张正义的诉求。神父对她说“每个人与你同在”,可又带着“全镇的民意”要求她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每个人都为安吉拉的事感到难过,理解海耶斯作为母亲的心情,却又不支持她的选择。
一个母亲的合理诉求有什么错呢?丧子之痛唯亲身经历才有深切体会。旁观者做不到感同身受,便无须妄自评判。米兰·昆德拉在《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写道:“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一味地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所以,对世界保持敌意,成为他预防自我的唯一方法。”海耶斯以强者的态度对世界进行着反抗,冷峻的目光、粗暴的举止、不妥协的顽强,彰显着她寻找凶手的决心。女子柔弱,为母则刚,母爱的力量或许正在于此,为了儿女,她会毅然决然地用自己弱小的身躯同任何强大的势力甚至整个社会抗衡。
海耶斯作为弱势的一方在这个社会进行着无奈的挣扎,她也有软弱的一面,面对燃烧的广告牌,她飞蛾扑火般地从一团火焰奔向另一团火焰,无力到崩溃,绝望又悲情。熊熊烈火烧掉的不仅是竖起的广告牌,还有母亲拼尽全力为保护女儿而做的全部努力。她的坚强呢?她的信仰呢?她为找到凶手拼尽全力的决心呢?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可以在强权面前毫无畏惧,却因广告牌的烧毁而流露出软弱:对踱步小鹿吐露的真情,与拖鞋“怪异”的对话,奋力灭火时绝望的哭吼,低头哭诉时满满的愧疚……这个等待救赎和原谅的女人,就像夏日里的最后一朵玫瑰,在用尽全力保持绽放后,于黑暗的世界独自凋零,这样的情感,这样的顽强,都源于她对爱的坚守。
一场救赎:三封遗书的力量
影片的前半场一直处于暴力的阴郁之中,片中的小镇充满了绝望,每个人物都在崩溃的边缘,生活就这样放置于观众面前,照射着人们内心最深处的矛盾与恐惧。然而到了后半场,通过三封遗书的引入,给影片带来了黎明的曙光。温暖隐藏于黑色与荒诞之中,随着影片的进展慢慢浮现。这种精巧的框架布局在触及西方社会矛盾的同时,又成功使人性的暖意穿透荒诞现实,展示出对人心创伤的最大包容,以及与社会和解的可能。正是这种由黑色幽默映照的绝处逢生的希望之光,为其获得了奥斯卡制式的最大呼声。
影片基调的转向始于威洛比警长的三封遗书,这位在出场时略显阴暗的角色,在离世后却以一种温暖的方式让宽恕与和解成为可能,并将人性中最脆弱又最宝贵的部分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三封遗书,调动了电影中所有的沉痛与温情,在展现美国底层社会萧条与混乱的须臾间,不动声色地让全然对立的人物达成和解。由此看来,影片不仅在于对整个社会的批判,更将目光聚焦于荒诞暴力的背后,观照着那一群格格不入的边缘人对温情的需求与渴望。
威洛比的三封遗书分别给了三个牵挂的人。第一封用来向妻子和这个世界告别。温馨的画面,温暖的字句,尽显警长的留恋与深情。他想让妻子明白,自杀是他留住美好记忆的选择,生活应该停留在充满柔情和爱的时刻。红色的康乃馨和那句“记住我永远爱你们”是爱的延续与永驻。
第二封用来寄托希望。海耶斯与世界的和解正是从这封信开始,她所有的强硬都只是内心脆弱的伪装,她近乎疯狂的倔强与对抗与其说是源于女儿的被害无果,不如说是出于内心的愧疚与自责——不经意随口而出的“诅咒”竟变成了不可挽回的事实,她不原谅一切,也无法自我谅解,这种无言的惩罚也正是最接近死亡的能量。威洛比看到了海耶斯的软弱,他为其预付广告牌租金,用宽容分担着她的悔恨,以这种方式给予母亲保持希望和等待真相的勇气,滋润她的内心世界。
第三封用来教会一个人成长。在警探迪克森身上集中了太多的美国社会问题,他暴躁、冲动、不负责任,并不是一个讨喜的角色。然而,他性情的巨大转变也源于威洛比的遗书。威洛比在迪克森的内心深处以缺席父亲的形象存在,他了解迪克森的处境不是因为不够优秀、不够善良,而只是运气不够好,他教会了迪克森“只有通过爱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通过内心的平静才能拥有思想,它们才能解决问题”。威洛比的肯定給予迪克森难以想象的力量,让其完成了一念之间的蜕变——在熊熊烈火中,他拼命保护住了海耶斯女儿的案宗,自己却被严重烧伤。这一刻,所有的仇恨都被根植于内心的柔软所驯服。在基督教中,火有着多重含义,它代表着光明,能够照亮阴暗的角落,净化肮脏的灵魂。“浴火重生”的迪克森最终完成了灵魂的拯救。
我们将与世界和解
《三块广告牌》讲述的简单故事,揭示出一个人的悲剧和大部分失意者的真实状态,所有的善良与无奈、幸福与折磨都呈现在观众面前。在这里,善与恶的界限开始模糊,好与坏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重要,每个人身上都闪耀着美好的光芒,心中的阴暗也无法掩盖。
影片以三块广告牌引发的混乱开端,又以三封遗书带来的和解结束,在对美国社会现实进行细致观察与深刻思考的同时,对人性进行着深度考量。从黑色和荒诞出发,又归于温暖与柔情,影片表达出的面对满目疮痍时的继续坚守和在残酷生活中体现的一丝人性暖色,准确击中了我们内心柔软的角落。这部稍显低调却不平庸的影片凭借细腻的表演和情感的共鸣,在这个过于政治化的电影评选时代犹如一股清流,诠释了人性的纠结和生活的遗憾。
影片结尾终于从阴暗中走了出来,得到救赎的人们踏上了新的征程,为了共同的正义冰释前嫌。汽车行驶的方向是另一个未来,这时民谣再次响起:“如果,我能永远拥有你的爱,就让生活驶入光明的地方。”迪克森从孤独中走了出来,海耶斯也在追寻女儿的过程中找到了生的希望。这座小镇的愚钝和暴力层层剥落,在毫无保留地揭开现实生活的残酷后,又被淬炼成柔和的温情。影片就这样,从暴力开始,以解脱落幕,舒缓的配乐中透露出一丝伤感——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海耶斯的笑容温暖了整部影片,一时间日光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