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闪光少女》赋予青春电影的文化深度

2018-08-24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5期
关键词:民乐西洋闪光

陈 程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青春记忆与怀旧叙事已经成为时下影视创作中重要的主题指向。一批表现80后、90后年轻人爱情与生活的青春题材影视作品陆续进入大众视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影片从不同角度建构着弥足珍贵的青春记忆。在消费主义的驱使下,青春电影的创作日益碎片化、符号化,并呈现出固化的创作模式:一类影片将青春期的迷茫和苦痛抽离,并刻意展示青春的残酷性,以过激的方式撕开青春期的伤痕,却又仅仅将其当作一种噱头而并未触碰青春的本质;另一类则是青春逝去之后的怀旧叙事,肆意堆砌时代符号,人为地营造青春氛围,情节内容苍白,宛如一位青春不再的中年大叔的无病呻吟。

影片《闪光少女》也没能免俗,它讲述青春的迷茫,但却巧妙地将青春文化置入严谨的主流电影创作模式中,开始了对内容和主旨表达的探索,赋予青春题材电影文化深度(《闪光少女》剧照如图1)。

图1 《闪光少女》剧照

1 “中”与“西”的碰撞与融合

《闪光少女》的故事发生在一所音乐高中里,以校内西洋乐与民乐两大院系之间的多次混战,展示了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社会地位的逐步丧失及中西音乐文化的强力碰撞,但影片对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所呈现的美学精神却根深蒂固。这既是一种理想和信念的坚守,同时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与追求。

影片开场以一组长镜头完整地展示了西洋乐区和民乐区学生的训练日常,画面中,西洋乐与民乐的对立关系一目了然,之后上演的双方第一次“大混战”所代表的中西音乐文化的碰撞也了然于目。民乐系的陈惊与为她鞍前马后的男闺蜜“油渣”代表的是传统音乐的一方,无论是他们的音乐技艺(扬琴与大堂鼓)还是被嘲笑为“土”的气质,都具有极强的民族风格和传统文化特色。西洋乐系的校草师哥和郑有恩则是代表西方音乐的一方,作为从小接受过西洋音乐熏陶的“佼佼者”,自恃清高,在他们眼中,扬琴不属于乐器,民乐不是音乐,西洋乐才是世界的。可即便是在历史记载中,扬琴也是中国传统击弦乐器,明朝从波斯传入中国,与钢琴同宗,在中国已经存在了400年。当陈惊向西洋乐师哥表白受到嘲笑之后,为了向师哥证明自己,联手502宿舍的神秘人物组成“2.5次元”乐团,用另类的方式证明自己,推广民乐。

两派人马、两类人设,分别将其代表的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和西洋音乐文化,表现得形象鲜明、各具特点。在一场关乎民乐系“生死”的斗琴表演中,画面呈现了民乐与西洋乐双方精彩较量的盛况。冷艳的千指大人以一首奇妙绝伦的《广陵散》拉开了斗琴的序幕,西洋乐用一首《德彪西第一号阿拉伯风华丽曲》迎战。之后,双方以《野蜂飞舞》展开了手速与技巧的“殊死搏斗”。双方无论在技巧演奏还是阵容气势上都势均力敌。最后民乐方的唢呐借机转调,以一首嘹亮的《百鸟朝凤》驱逐了成群的野蜂,民乐完胜。最终,双方对立关系发生转向,在西洋乐同学的帮助下,民乐登上国家大舞台,重振中国古民乐风采。

2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当今时代,青年人主宰着时代文化的潮流,以网生代群体为代表的文化新风潮正席卷而来。《闪光少女》中展示了当下青年人开放、积极、包容的精神面貌,描摹了新的青年文化风采,独辟蹊径地将“二次元”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用影像的方式让三次元的主流观众对二次元新文化产生认知。

影片以陈惊对师哥表白失败为导火索,点燃了陈惊证明自我人生价值的渴望,由此实现“二次元”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联姻,打破了文化范畴间的界限,弥合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并试图建立新的审美和价值观的共识。

观众跟随着陈惊的视角,认识了502宿舍穿着打扮洛丽塔的大眼少女塔塔酱和贝贝酱;用手机打字代替语言交流的樱仔;帅气高冷的“千指大人”小霾。他们喜欢民乐,喜欢二次元,喜欢古风歌曲。他们即兴演奏的《陌上寸草》(改编自牡丹亭的《游园惊梦》)悠扬婉转,“晚南山花儿开,篱笆青苔,年年漫山春花开,离离原上草,柳絮飞扬,年年陌上生寸草……”。桃花漫天飞舞,她们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陈惊和观众也被带入一个如梦似幻的意境之中。

一曲过后,观众恍然醒悟,其实,“二次元星人”和其他人一样,她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罢了,她们看似随性,却又坚毅、善良与美好;即使弱小也没关系,因为她们有伙伴。

3 青春影像中的文化传承

《闪光少女》相较于其他青春题材影片,最难能可贵的是其所承载的文化使命,赋予了青春电影文化深度。用“文化传承为主,爱情为辅”的青春影像传播中华民族的精神,而这一民族精神也体现在对民族艺术的继承之中。影片主人公传承的不仅是行云流水般的民族器乐演奏技巧,还有在演奏过程中融入的对民族艺术所承载精神的热爱,蕴含了一代人对民族精神美学的敬畏之心。

同时,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在影片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影片出现的各类民族器乐,扬琴、二胡、唢呐、古筝、琵琶、大堂鼓还有庄严神圣的编钟,见证了悠久的中华音乐文化历史;片中演绎的引人入胜的民族乐曲无不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意蕴高远深厚。

影片末了,观众还能清楚忆起在音乐附中大楼前悬挂的“音乐至善”四个字。音乐不分国界,而是一种境界,它深邃灵动、宛转悠扬,令人荡气回肠;它既能充塞宇宙而虚无缥缈,又能直抵人心,让人魂牵梦萦。有时它是熙攘人群中的惊鸿一瞥,有时是久旱大地上的一片甘霖,又或是夜空中那颗最亮的明星。与音乐为伴,人们将获得至善的力量。

猜你喜欢

民乐西洋闪光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闪光
民乐国祥
闪光的枝条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陈欣若和他的《色俱腾》——为九位民乐演奏家而作(下)
对郑和下西洋的再认识
八月,纪念碑在闪光
闪光的“老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