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肠结核患者临床特征及诊治体会
2018-08-24董秋华
陈 玲,董秋华
肠结核(I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壁所引发的特异性感染,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实际中多继发于肠外结核病,如空洞型肺结核等。近年来,ITB的发病率呈现升高趋势,但患者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且缺乏特异性,起病缓慢,病程迁延。如果患者与肠外结核并存,其临床表现较易被遮盖而被忽略,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此外,ITB易与炎症性肠病,尤其是克罗恩病(CD)相混淆,主要是因为这两类疾病同是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在临床表现、肠镜表现及病理、病程时间等方面高度相似,较易造成误诊。为了优化ITB的早期诊断,笔者回顾分析了本科收治的ITB病例60例,总结其规律及发病特点,并分享诊治心得,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患者共60例,均为笔者科室2014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ITB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 16~71岁,平均 36.2岁,病程 2~31个月。49例因消化道症状外院就诊后考虑ITB转笔者科室继续诊疗;11例以呼吸道症状为首发表现,诊疗过程中出现消化道症状后经肠镜检查确诊为ITB。符合以下任何一项即可确诊ITB[2]:(1)肠壁或肠系膜淋巴结找到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2)病变组织病理检查找到结核杆菌;(3)病变处标本培养结核杆菌阳性;(4)病变处取材动物接种有结核改变;(5)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提示结核改变,肠内找到结核灶,且行诊断性抗痨治疗6 w后病情改善。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肠镜检查、组织病理检查等结果,并通过Pubmed、万方医学网等搜索引擎,查阅近5年来国内外关于ITB诊断、治疗和流行病学方面的文献。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主要为腹痛,多呈间断隐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及右下腹部,进食后可加剧;单纯腹泻或与便秘交替,腹泻平均3~5次/d,多呈糊状,多为水样便、脓血便等;结核毒血症状,主要表现为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发热以午后低热多见,体温在37.5~38.5℃。 见表1。
表1ITB患者主要临床表现(n=60)
2.2 实验室检查 本组病例均进行了以下实验室检查:纯化结核菌素实验(PPD)试验、血结核抗体、血结核感染T-spot、血常规、生化、血沉、大便结核菌涂片等相关检查。结果提示,患者结核免疫学检查阳性率较高,有不同程度贫血、白细胞增高、低蛋白血症及血沉增快等,见表2。
表2ITB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n=60)
14例侵犯腹膜后引发腹腔积液,腹腔穿刺液术后送检结果提示,腺苷脱氨酶(ADA)明显升高,均>30 U/L。
2.3 影像学检查 均行胸部CT检查,52例可见肺部活动性或陈旧性结核影像改变,并有合并结核性胸膜炎出现(见表3)。所有病例均行胃肠钡餐检查,主要阳性表现为肠排空过速、回盲部钡剂充盈不良和肠腔环形狭窄等;所有病例查腹部CT,阳性异常的患者可见腹腔淋巴结钙化、右下腹回盲区肠壁增厚明显、小肠管壁环形增厚伴淋巴结肿大,部分可见腹腔积液。
2.4 电子肠镜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其中1例因肠梗阻终止操作。病变以回盲部为主,其次为升结肠、横结肠及降结肠(表4)。镜下可见病变肠黏膜充血、水肿;可见特征性沿肠周生长的环行溃疡,溃疡周边组织增生,呈节结状改变,或有形态、大小各异的炎性息肉以及肠腔缩短变窄。
2.5 病理检查 活检病理结果均提示为慢性炎症,其中抗酸杆菌阳性7例,24例发现干酪样坏死结节。手术治疗5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ITB。
表3ITB患者肺部表现(n=60)
表4ITB的病灶分布(n=60)
2.6 治疗与随访 所有患者均采取四联疗法(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治疗,并配合饮食控制,酌情采取禁食、软食或流质。1例因出现肠梗阻症状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第4 w时因出现药物过敏自动出院失联,余全部患者治疗6 w后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明显缓解。
3 讨论
3.1 ITB的临床表现 ITB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多因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腹部包块等不适首先至消化科就诊。腹痛主要为回盲部所在的右下腹痛,当病灶牵涉上腹、脐周时,可引起隐痛、钝痛等,常见进食诱发腹痛伴便意,腹痛症状在排便后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溃疡型ITB多引发腹泻,增生型ITB常导致便秘,当患者胃肠道功能受损后,可出现腹泻、便秘交替现象;增生型ITB严重者可见腹部包块,溃疡型ITB向肠外侵犯可出现局限性腹膜炎、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常位于右下腹。
3.2 ITB的诊断 细菌学及病理学是诊断的金标准,典型的病理学表现为结核性肉芽肿伴干酪样坏死。但ITB患者细菌学、病理学阳性诊断率较低,极大妨碍了对ITB病情的诊断。本研究结果显示,ITB患者常见腹痛、腹泻症状,而曾被认为是ITB的临床特征的腹泻便秘交替则相对发生较少,而腹痛、腹泻症状对于消化道病变患者缺乏特异性。因此,建议临床医师重点观察有无结核中毒症状。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血结核抗体、血结核感染T-spot、胸腹部影像学、肠镜检查意义较大,肠外结核尤其是肺结核的发现有助于尽快明确诊断。本组中PPD假阴性率高达68.33%,这可能与ITB患者长期慢性病程致诊断较迟、免疫力低下密切相关。腹部影像检查有助于发现腹腔积液、腹部包块、肠梗阻和肠穿孔,但后三者对ITB的诊断价值均不高。腹腔穿刺后测定腹水ADA数值敏感性、特异性俱高,尤其在数值>30 U/L时。由于细菌学、病理学检查阳性率较低,目前笔者尝试在取材时多点、深凿取材后,行抗酸染色和分枝杆菌培养,并比较阳性率的差异及操作风险。
3.3 ITB的误诊体会 ITB作为一种肠道感染性病变,主要与克罗恩病、结肠癌、阿米巴病、血吸虫性肉芽肿等疾病鉴别诊断,除克罗恩病外,均可通过结肠镜检查配合标本病理、大便或分泌物细菌学检查做出鉴别。根据笔者科室的诊疗经验,ITB患者入院前多有误诊或疑诊为克罗恩病的经历,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相符[3-4]。
相较于CD,T-SPOT、血结核抗体已被证实在诊断ITB上特异度和灵敏度较高[5]。徐蕙等[6]通过Meta分析,总结2015年6月之前国内外关于干扰素释放实验(IGRAs)对诊断ITB价值的12篇研究报道,提示该指标在敏感性尤其是诊断特异性上一致性较高,可作为补充诊断指标用于ITB与克罗恩病的鉴别。结肠镜是ITB诊疗中较为直观的方法,CD侵犯范围一般至少4个肠段,主要累及直肠,以纵形溃疡、鹅卵石征、节段性改变、假性息肉、黏膜桥为多见,而裂隙状溃疡仅见于CD;ITB以环形溃疡为主,溃疡瘢痕在回盲瓣受累明显,干酪样肉芽肿仅见于ITB。如果实验室检查、肠镜及病理学等检查都无法提供明确诊断依据时,肠外结核的早期发现有助于指导诊断。本组60例中,86.67%发现肺部病灶,高于既往研究的41.20%~70.00%[7]。笔者科室目前以胸部CT为主要检查手段,发现肺部病灶除了继发性、血液播散性肺结核病灶外,部分可仅表现为陈旧性结核病灶,具有迷惑性。
3.4 ITB的诊断性治疗 由于ITB易被误诊为克罗恩病,而因误诊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治疗后,容易导致结核菌迅速扩散,继而引起血液播散性肺结核、神经系统结核等病变,预后差。因此,在患者有结核诊断依据时,应首先考虑诊断性抗结核治疗,这样误诊风险相对可控,而患者的获益较大。笔者科室曾有3例患者经诊断性抗痨治疗后排除ITB,并最终诊断为克罗恩病。其中1例诊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但经及时调整后肝功能恢复正常。所有病例经观察评估后,认为未对克罗恩病治疗产生显著干扰。而既往研究提示[8],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对于ITB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90.00%,有助于ITB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最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