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018-08-23马志明
马志明
【摘要】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正在逐渐形成中,可以说,这一阶段关乎其今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不仅能通晓古今,还能逐步提高自身人文修养、爱国主义情感、正确的人生价值态度,等等。因此,要重视历史在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新人。
【关键词】初中历史 社会责任感 培养策略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对学生展开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学生积极地迎接人生中的机遇与挑战。初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思维比较活跃,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教师要充分研究初中历史知识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展开课堂教学,既向学生传授了历史文化知识,同时又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初中历史课堂成为一门知识性、人文性相结合的实用性课堂。
一、培养初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义务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认识、分析、把握始终是第一位的,将授课的主要内容与考试大纲紧密结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历史知识,而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却时时被忽视,这一现状逐渐引起教育者们的反思。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要体现在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深刻的剖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复兴意识、社会责任感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具体来说,就是要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行为能力,初中历史知识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博览古今,受到优秀的历史文化的熏陶,并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英雄人物的感召之下,逐渐培养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而逐渐养成健全的人格,并在生活中践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如热爱祖国、关心他人,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等等,并立志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努力探索、不断创新,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个人价值。
二、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
1.强化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
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历史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感知历史课堂中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教师在讲授“精忠报国”这一历史事件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体认知,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中的人们的语言、性格、处事原则,从而体会人物的真、善、美,教师再通过详尽的讲解、剖析,使学生通过这一案例的学习,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并以严格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
2.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初中学生自尊心强,且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意识,情绪波动也比较大,比较难以管理,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善于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鼓励他们的生活实践中将社会责任意识落到实处,多做好人好事,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首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一些历史知识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样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触动学生的心灵和情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让学生观看与长征相关的视频,学生们更能领悟到现在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实际生活中就更能够主动帮助他人、敬爱老人,等等。
3.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在初中歷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不仅要逐渐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还要培养其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只有通过相应的社会实践,才能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例如,在重要的历史纪念日,教师可组织学生去做一些志愿者活动,向人们宣传纪念日的由来和意义,还可以让学生到历史博物馆当解说员,向游客讲述历史故事,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实践中,不仅能对历史知识、历史人物的理解更加透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并将社会责任感体现在社会实践中,从而让历史课堂上培养的责任感被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让学生逐渐明白自己身上的神圣职责。
三、结语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展开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极强的社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卫东.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19).
[2]杨传帅,郭修军.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