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常见传染病防控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8-08-23曹庆琼
近年来,随着病原菌的复杂化及感染途径的多样化,广泛流行于密集人群中,从而形成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高校的人群更为密集,已成为常见传染病的高发区,并呈明显的季节性。流行病学发现高校的常见传染病病发率与高校的寒暑假存在密切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频发生,传染病在高校暴发时有发生。高校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如果防控不当,疫情将会迅速漫延,造成严重后果,不仅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疫情严重时,还会影响到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如被迫采取停课、停学等措施。高校是一个特殊的场所,具有社会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特点。对此,提高高校的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水平,对于防止常见传染病的大范围传播具有重要的臨床意义。分析高校的特点及其与疫情发生的关系,有利于人们了解、认识高校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特点及其规律,为减少高校传染病的发生、控制疫情暴发提供理论依据。
一、高校常见传染病
高校是人口密集的地方,近年来据初步统计,高校中病发的常见传染病主要有流行性感冒、结核、腮腺炎、菌痢及肝炎。
二、高校传染病防控存在的问题
1、对常见传染病不够重视
(1)对健康教育宣传的程度不够
高校是一个特殊的场所,以教书育人为目的,国务院颁布的《学校卫生条例》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 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都确立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虽然各高校相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但由于健康教育资源极为匮乏,而且缺乏系统的健教教材和专业指导,很多大学生对健康防病知识仍缺乏深入的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某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症状缺乏认识。有调查显示,学生对传染病知识的整体知晓率普遍偏低。另外职能部门缺乏防患于未然的意识,无疫情“蓝、黄、橙、红”四级预警及相对应的预案、对策等。全员缺乏预案启动后的配合及服务意识,在疫情开始前缺乏疫情报告制度,疫情过后监管放松,难以坚持长效落实。
(2)对常见传染病的认识不充分
不少师生员工对传染病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肺结核、肝炎等上,对其他传染病的认识不充分,认为肺结核已消灭,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等离自己还很遥远,却不知近年来肺结核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耐药的结核杆菌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控制;而艾滋病的漫延速度超出大家的想象,国内高校中已经确诊发现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
2、高校医疗卫生机构基础建设不健全
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而校内医疗机构建设却并未加强,虽然上级疾控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多次建议学校设立相应的防控机构,但大多高校医疗机构难以按照要求设立传染病隔离区、发热诊察室及独立区域,未能形成可以发挥实际作用的防控机构,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取传染病信息,以迅速消除高校传染病流行的隐患。特别是有些高校着重于办学的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未能在学校传染病防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专业人员和经费的缺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些高校虽然建立了传染病防控方案,但只是用来应付上级相关部门的检查,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上,具体执行起来却不如人意。首先是没有配备专业人员,由于传染病防控的专业性很强,责任心要求高,缺乏专业人员就没有办法进行具体的操作和实施;其次是经费难以配套,传染病的防控需要准备不少防控用物品、器械等物资,以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而这些物资的准备没有配套的经费是无法解决的,而且也需要经常对这些备用的物资进行更换,确保其在有效期内能正常使用。人员和经费的缺乏,人财物配套的不完善,将无法及时、正确地对校园内的传染病进行处置,无法应对各种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三、高校传染病防控对策
1、系统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和防控宣传教育
有调查表明,高校学生获得健康知识的途径依次为网络、报纸、学校、广播,学校健康教育仍然是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最好方式。独立课程设置的学校键康教育模式在提高学生健康知、信、行上显示出优势,该教育模式更有益于促进学生获得系统的健康知识,表现出更加重视健康和更为积极的良好行为。建议高校相关部门及早组织编写统一的大学生健康教育教材,对授课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将健康教育课纳入全年的教学计划,保证健康教育课时数。使健康教育成为有计划、有目的、有效果评价的教学活动。在系统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还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多种新闻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等。再进行不定期的健康教育讲座,采取一般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教职员工教育和学生教育相结合等多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大学生防控传染病的自觉性与技能。
2、建立健全高校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
近年来,早起发现并识别传染病疫情已是我国公共卫生监测最主要的任务。对于高校来说,首先要建立健全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首先是要设立相应的防空机构,可设立校领导负责的传染病防控领导工作小组,下设传染病防控办公室,校属各部门都需设立相应的防控机构;其次是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有关部门及人员的分工与职责,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条不紊;最后是要建立传染病早期监测预警系统,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应用教学理论,做到对校园传染病信息及时、准确地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要能以更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对疾病疫情进行预测,将传染病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3、增加专业化人员或医护人员培训并扩大专业经费投入
首先高校应增加医护人员数量,,使其熟悉各种传染病的症状,提高业务素质。按学生人数一定比例增加医护人员数量,并组织相关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传染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防护措施,保证一旦有疫情能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避免漏诊、误诊;其次是在财政中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传染病的防控,进行常用物品、器械等物资的购买与定期更换,保证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
作者简介:曹庆琼(1965.08.05-),女,汉族,籍贯:四川攀枝花,学历:大专,单位:攀枝花学院,研究方向:校园卫生安全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