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孟頫“书画本来同”主张的形成和发展

2018-08-23刘春娥

东方教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赵孟頫

摘要:中国的书画艺术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传承了千百年,它们有着共同的工具和审美需要,其历经沧桑而生命力旺盛的原因之一,就是为创作者所遵循的“书画同源”理论。元代著名的书法家赵孟頫反对文人墨戏的陋习,他主张以书入画、以写代描,赋予线条独立的价值。本文通过对赵孟頫的书法创作、书画同源的源头、文人笔墨之情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来论述“书画本来同”主张的形成和影响。

关键词:赵孟頫;书画本来同;以书入画

一、赵孟頫的创作实践

赵孟頫以书入画的创作实践,以“枯木竹石”题材为最多。其中最有盛名的一副图卷是《秀石疏林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赵孟頫以飞白之笔法作石,劲挺之笔写竹,笔墨苍劲简逸,文人秀雅之气蕴于笔端。画幅中署有“子昂”二字款,卷后有赵孟頫自题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表明赵氏强调书画同源,以“写”代“描”。赵氏的思想开启了元代的文人画风。在诗中他发表了关于“画法通书法”的议论。题诗的首句便对画石与画树进行论述,直截了当的指出,绘画中画石运用的是书法笔法中枯笔飞白的技法,而画树则是利用“大篆”书写。第二句更是对绘画中画竹的笔法进行点明,认为画竹的技法与书法中智永和尚制定的“永字八法”基本法则相通,故画家之经营位置,犹书家之工篆隶,士夫寓意笔墨者,犹书家之作颠草,要非胸中富有万卷、笔下不通八法,便不能达书画之玄理。这样,不仅使书法中的各种用笔技巧成为表现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而且也使这些艺术形象同样展示出书法艺术所具有的风姿神采。由于书法介入了绘画,使得元代绘画线的表现力大为增强。《秀石疏林图》中所绘的石头、树木、枯草都可以看到书法在绘画中的应用。其所提的诗句又与画面十分和谐,赵孟頫全诗意在描写物象的用笔方法及审美表现,与传统书法中的点画形态及用笔方法具有一致性,如书法的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就好似绘画中的披麻皴、荷叶皴、解索皴、胡椒皴、鼠字点、交凤眼、女字交叉等。

《秀石疏林图》

二、“书画本来同”的来源

“书画同源”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源于明何良俊的《四友斋画论》。关于“书画同源”这个命题有三种基本的看法:一是以金学智為代表的肯定说,他认为“书画同源”是指“作为姐妹艺术的书与画各自发展的历史起点”或“端点”问题,并从比较艺术学角度确认“书画同源”于“亦书亦画的原始意义符号”。二是以王岳川为代表的选择肯定说,他认为“如果不是在起源意义上说书(文字)与画相通,而是在书(书法)与画皆为心画,”。三是以徐复观为代表的否定说,他不仅从历史发生学上否定“书画同源”为“似是而非之说”而且在用笔技巧上也否定“书画同源”,认为书与画的“线条”属于两种型态,自然需要用两种技巧。可见,学术界目前对“书画同源”的看法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从史料记载上,“书画同源”的这一现象较早为古人所注意。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唐·张怀瓘《书断》:“古文者,黄帝史仓颉所造也。颉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宋·郭熙《林泉高致·画诀》“近取诸书法……如人之执笔转腕以结字,此正与论画用笔同。故世之人多谐善书者往往善画,盖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元·赵孟頫《秀石疏林图》“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由此可见,中国传统书画具有同根性,有共同的起源,共同发生发展的历史起点。“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用骨得骨,故指实;用筋得筋,故取腕悬”。(刘熙裁《艺概》)“善书者藏锋入锥,画沙印泥……人能知善书执笔,故古人如大令、今人如米元章、赵子昂善书必善画,善画必能善书,其实一事耳。”这样,书画两艺相互促进,推动了书画艺术史的发展。

三、“书画同源”与传统文化

自古以来,书法和绘画都受到中国文化、哲学思维的影响。中国书画的谋篇布局里渗透着很深的哲学思想,比如易经的阴阳之道、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等,无不渗透于书画的谋篇布局之中。中国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汉字是方块字,正应了中国人讲究“天圆地方”的审美,布局无论如何变化,最后一定要符合中正才之美,颜真卿书法的结字就很好的印证了这一主张。而无论是在书法,还是绘画中,中国人的“阴阳观”始终贯穿其中。周易云:“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一阴一阳,道尽了中国文化的无尽奥秘,也道破了中国艺术的玄机。书画之道,万变不离阴阳。用笔快慢有度,,或轻或重。用墨干湿、浓淡都要做到适度的原则,笔墨之道始终在这对立的转换中寻求平衡,寻求阴阳协调,反之,则是不佳。换言之,近代黄宾虹老人晚年作画布局完全就是在“写字”,在他看来“汉字六法”就是最高的“造型六法”,他认为一个熟悉汉字的中国人在欣赏大自然的时候,中间是隔着一个文化的格子,就是汉字。看到一片山,能够做到看山是字,想到的是哪一个汉字,这汉字就把这块山水的结构提炼出来了,它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它的重心是在中间还是在下面,都是遵循一定的原则的,它和绘画中的布白谋篇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穆益勤.赵孟頫的绘画艺术.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第 4 期.

[2]李锐文.论书画同源的审美意义.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

[3]郑岳华.试论赵孟頫“以书入画”的理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3年第 1 期第 28 卷(总第 123 期).

作者简介:刘春娥(1992.4—),女,汉族,籍贯:山东济宁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书法。

猜你喜欢

赵孟頫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上篇 笔走龙蛇 冠绝古今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史上最贵书信!赵孟頫两信札拍出2.67亿元
赵孟頫的棱角
元代·赵孟頫
两封信卖两个亿,赵孟頫究竟写了什么?
赵孟頫:半生情缘为道升
赵孟頫,元代艺坛“全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