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中国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8-08-23林芷华
林芷华
摘要:“互联网+教育”模式盛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再次提到,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因此,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中国教育还是面临各种机遇与挑战,本文将从互联网+教育的现状分析以及已经出现的各种形式进行分析,再从教师、学生、政府等多个角度分析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国教育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再从资源配置、创新教育方式以及学习环境的创造三方面进行意见的论述。
关键词:互联网+ 教育;教育信息化;机遇与挑战;教育公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目前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祖国的重要基石,没有好的教育,国家的未来岌岌可危,在重点发展教育的今天,许多新技术应运而生,互联网+教育出现并广泛传播。如今,国家提倡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无疑跟互联网+教育的命题互相契合,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人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突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真正在学习中受益,让教师真正意义上地传递知识。
互联网+概念的出现无疑在教育领域展开了又一个春天,2015年,“互联网+”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互联网+”渗透进各行各业。互联网+教育下的网络课程在提高教学水平上优势明显,其教学形式新颖,突出个性化学习,学习资源共享性。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众多互联网+教育的产品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如微课、慕课等,更有“直播+教育”新形式的教学新手段。
1、微课
微课,是指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展现短小精悍的学习内容、过程以及扩充知识的数字资源,它可以贯穿課堂始终,也可以独立于课堂之外。在目前来看,微课的普及力度已经远超人们想象,在高校普及开来以后,现在中小学教育也开展地如日中天,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可以对于某一个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微课的形式多种多样,也正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提供了条件。
2、慕课
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顾名思义,慕课的对象范围是面向全世界的,开放的,也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学习,这也正为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保障,在线课程也就意味着慕课是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开展的课程,慕课是从外国引进的,中国一开始有的是国家精品课程,这类课程由国家重点投资,主要为社会提供学习的机会与动力,创造一个学习型社会。这些课程跟传统的大学课程一样,覆盖学科广泛,在学习完相应课程后还可以获得相应的证书。
3、“直播+教育”
“直播+教育”,就是在课堂上采用直播技术,教师利用直播技术实现对学生的教学。 在移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手机直播成了许多网民的热爱,他们乐于利用直播来分享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的见闻,那么,运用到了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随时随地开直播讲授知识点,对于一些户外的教学实践也能的到更好的教育传播。
综上以上的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创新教育模式,我们看到了“互联网+教育”的应用现状及其前景,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面临什么机遇挑战呢?
一、面临机遇
1.促进教育信息化
“互联网+”教育年诞生于2016年。一方面,“互联网+教育”的各个研讨会在全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另一方面,“互联网+”教育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知网论文刊载数量疯涨。要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和应用驱动、机制驱动,推动以教育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特征内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设。
2.促进教育公平
“互联网+”时代,教育公平的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 “互联网+”有利于在促进教育发展的问题上促进教育公平。
3.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技术及策略
除了智慧课堂的出现及运用,更多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技术在逐步进入校园,通过互联网+教育的教学管理系统,学校教师可以及时地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掌握知识的能力,学生也可以及时得到教师的反馈,对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内容进行相应的修改,家长一方也能够及时收到学校的反馈,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促进教师、学生、家长在各方面的协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面临挑战
1.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不平衡
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教育信息化资源也不平衡,这个问题是一直以来存在的,近年来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也渐渐加大,但是成效还是不足,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科学技术的投入。
2.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实施应用不到位
在中国目前的教育形势来看,传统教学还是占主体地位,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得心应手,很难接受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在新的教学课堂中难以运用新的教学媒体进行教学,从而导致教学方法单一。
3.资源技术更新快,学生适应性较弱
在互联网+教育概念出现后,众多企业开始研发各种新型的教学资源以及技术,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教学实践,在检验产品的过程中,往往发现有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新的学习模式,比如运用翻转课堂的模式,当初照搬美国模式的时候,显然是行不通的,我们还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展中国模式的翻转课堂模式。
面对当前“互联网+教育”的形势,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共享优质资源
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创新教育科研组织形式和模式方法。加快各个省市县互联网建设,建设一个适用于当地实际的教育互联网,在这个大教育网中共享教学资源,推动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发展。推动我国教育制度的创新。 更好地建立起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企业、学校两方面的共赢。
二、加快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方式
要结合互联网技术和教育本质,做好融合与创新。 教育改革在哪个地方都尤为重要,我们可以看到,众多地区已经率先开始了教育改革,众多政策一涌而出,加快教育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智慧,而且有助于加快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在创新教育的同时不忘初心,创新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魏骜,焦勇,杨柳,裴丽娜. “互联网+教育”下高校网络课程对教学水平的影响分析——以安徽高校网络教学现状调查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2017,(31):157-159.
[2]刘佳. “直播+教育”:“互联网+”学习的新形式与价值探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7,35(01):52-59.
[3]陈琳,杨英,华璐璐. “十三五”开局之年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新发展——2016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热点新闻解读[J]. 中国电化教育,2017,(02):69-75.
[4]俞明雅,叶波. “互联网+”能促进教育公平吗?——兼论“互联网+”教育公平的挑战与应对[J]. 教育科学研究,2017,(04):15-18+23.
[5]田慧生. 协同创新 提高质量 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J]. 教育研究,2017,38(03):9-15.
[6]陈丽,郑勤华,林世员. “互联网+”时代中国开放大学的机遇与挑战[J]. 开放教育研究,2017,23(01):15-20.
[7]高世权,王春梅,韩国军.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模式创新实践研究[J]. 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123-124.
[8]黄俭. 以互联网思维引领我国的“互联网+”教育战略[J]. 中国电化教育,2017,(01):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