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探讨
2018-08-23李艳梅
李艳梅
摘要:游戏是促进小学生精神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也是小学生的独特表现形式。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自古以来就有记录,随着中国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课堂游戏有利于促进学生了解世界,最初体验世界,并通过游戏获得成长,发展和交流的实践经验。孩子们的天性喜欢游戏,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化的课堂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锻炼他们的注意力,合作和协调。下面探讨游戏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游戏教学
中国教师应用游戏教学方法需要遵循特定的原则,以选择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的游戏,提高游戏教学的使用效率和质量。
首先,教师需要遵守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小学教学游戏化过程中,教师应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的主观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引导小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与小学生交流课堂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教师需遵守课堂趣味性原则。古代教育家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模式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守趣味性的原则,对于教学情境的设计应该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比如,在进行小学语文《女娲补天》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有关女娲补天的视频与动画,让小学生对女娲补天的过程进行详细的了解,进而使小学生在整个课堂游戏化的教学模式中体验美术、文学以及音乐的独特魅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内涵
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将游戏活动与游戏精神二者结合,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以开展游戏活动的形式或创造一定的游戏情景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具体化,使学生能在具体丰富的游戏情景中学习语文,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其主要特征有趣味性、情景性、创新性、文化性、生活化,有利于小学生由自身已有生活經验出发学习语文,旨在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效地学习语文。
二、实施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般来说,语文教学最为关注的是字词的识记和书面语言的社会化指标,目标定位主要指向语文的“工具性”,缺乏对学习主体精神的关注,再加之一些教育者对儿童精神特质缺乏把握的能力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儿童语文学习活动中的自由精神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在从小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名义下,儿童的语文学习充斥了太多的机械的“规范化”训练,儿童的学习更多体现的是对成人的言语体系的遵循和模仿。大量的字词识记和机械的模仿,破坏了儿童学习语文兴趣,泯灭了儿童的自由精神,使语文学习失去了本源的动力。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理念的深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越来越得到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语文不仅是人用以表情达意的“工具”,更是人的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作为滋养、丰富儿童精神世界、培养儿童人文素养的学科,应该担负起建构小学生主体人格的责任。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作为最具儿童游戏精神特质的教学方式,弥补了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缺陷,是贯彻、实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有力助手。
三、游戏能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求知氛围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强。他们渴望学习知识,但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但他们年龄小,注意力不稳定,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就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而游戏,正可以顺应儿童这一心理特点,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新知识。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情调,让学生始终被愉悦的特殊气氛所陶冶、感染。
游戏化是为教学服务的,那么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和组织,游戏化软件也不例外,务必要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作为活动的导向,而不能片面追求趣味,纯粹为玩而玩。忽略了语文在我们教育教学中的本质。小学语文教学游戏化的设计也不能仅仅为了趣味而设计,还需要考虑到我们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目标,一切为了语文教学而出发。因此,我们在运用游戏化软件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游戏,恰当地运用游戏,并能对自己的游戏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游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将以其神奇的魅力,为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发挥更大的作用!
由此可见,教师必须对学生心理特性予以充分考虑,从课堂教学实际内容出发,创设出趣味性以及情境性兼有的课堂游戏,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游戏,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对于语文知识也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保障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贺小捷.浅谈游戏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J].课程改革聚焦,2011(11).
[2]密浩.浅论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