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2018-08-23邓晖

畅谈 2018年7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同学

邓晖

2月1日,德国。汉堡劳动博物馆三层大厅的留言墙上,写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对于马克思及其《资本论》的看法,这里正在进行的是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为主题的《资本论》特展。

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展品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成旺停下了脚步,向来自清华的学生讲述马克思的人生经历、《资本论》出版的艰辛历程及其伟大的历史贡献。

同样在这个冬季,俄罗斯喀山的列宁博物馆里,一群来自清华大学的师生边看边问、不时驻足。回到立有列宁雕塑的大厅内,在讲解员打算告别的时候,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传利拉住她:“请问你们如何看待列宁?”讲解员凝思了_一会儿,回答说:“我们工作人员都很敬仰列宁。”这个回答,仿佛没有出乎他的预料。走出列宁故居,王传利向学生解释,从俄罗斯人对待列宁的感情和评价,可以看出俄罗斯人对于苏联历史的态度。

这一堂堂生动的思政课,发生在清华大学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协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计划的首次海外实践。这个寒假,由学校思政工作青年教师带队、特邀马院教授作为学术导师,这群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把思政课的课堂搬到了德国和俄罗斯的广袤大地上。在为期10余天的社会实践里,他们寻访历史、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思考中国问题,为中国青年发声,更为书写新时代积蓄青春力量。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路径

隆冬时节的涅瓦河白雪茫茫,阿芙乐尔号巡洋舰静静地伫立在河畔,崭新而黝黑的舰身上丝毫看不出百年风霜的痕迹。雪后初晴的夕阳里,清华大学师生聚集在阿芙乐尔号旁侧。

指着舰上威武的炮台,新闻学院2017级硕士生胡宇激动地告诉身边的同学:“一百年前,就是这艘巡洋舰打响了进攻冬宫的第一炮。后来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中,苏联军民又将舰炮拆下来巩固城防,粉碎了纳粹德国攻占这座英雄城市的险恶企图。”

眺望着冬宫的方向,同学们展开了热烈讨论,十月革命的峥嵘画面再次浮现在众人眼前。王传利带领同学们回顾了俄国在十月革命前的国内形势,并指出十月革命发生和胜利的必然}生:“毛泽东曾经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德国汉堡,参观了《资本论》特展后,同学们在历史资料前也展开了热烈讨论。李成旺也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并结合具体资料,针对一个个犀利又不失深度的问题,为同学们现场授课。

“这种现场授课的方式具有很强的带入感,在老师的讲述中,这些现场的实物突然就鲜活起来。”土木系2017级硕士生杨正航十分激动,“我们仿佛可以穿越时空,触摸到马克思生活和工作的时代,这也让我对《资本论》的诞生过程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德意志民族文化传统如何孕育了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剧变后多年的俄罗斯发展状况如何、百姓们的生活如何?他们如何对待苏联时期的革命业绩和建设成就……对真理的探求不只在参观现场展开,在每一个行程中,学术导师都会抓住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解答,甚至在入住的酒店、往返的大巴车里,讨论声也不绝于耳。

“我们带着问题来到海外,这些见闻丰富了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形成轨迹及其当代境遇的认知,加深了同学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的了解。实践活动弥补了仅仅基于书本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足,探索了一条全方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路径。”李成旺说。

发出中國青年声音的新实践

走进伟大导师故乡看史料、访名师、学马列的清华学子,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开展与世界青年的对话。

在一场与德国主要执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的学生团体的对话中,该团体负责人对中国政治体制表现出了浓厚兴趣。面对清华学子,她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在中国的政党制度下,如何保证人民共同参与治理呢?”

“其实听到这个问题时,我心里是有充分准备的,西方国家习惯于用他们自己的体系和标准来评价中国,但我们想说的是,每一个国家都有适合自己的道路。”结合这个问题,新雅书院2016级本科生王静姝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复杂内涵和生动形式,为德国青年开辟了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的新视野。

在柏林的德国绿党总部,自动化系2014级本科生周楠用流利的英语介绍了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上的新发展,实践中的新做法、新成就。“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周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结束了自己的发言,就生态环境问题与德国绿党国际交流负责人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

在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汉堡大学、耶拿大学,清华学子们都发出了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有力声音。此外,支队同学还利用实践时间,在莫斯科的阿尔巴特大街、圣彼得堡的冬宫广场和喀山的鲍曼大街、汉堡劳动博物馆、柏林洪堡大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等地,向俄罗斯和德国的民众一份一份地发放问卷,驻足交谈,了解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与理解。

“出发前,我们和导师共同制定了研究选题,形成了翔实的研究计划,并设计了俄语版、英语版和德语版的调查问卷。”一位支队成员告诉记者,在平等尊重的交流基础上,学子们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体认、更坚定的信念。

积蓄书写新时代的新力量

寒冬时分,莫斯科郊外的中共六大会址,一场特别的组织生活在这里进行。

“90年前,中共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90年后,中共已经成长为89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正指导着中国人民走进新时代,依然高举着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共六大及其后的历史说明,中国革命必须坚持走独立自主的道路,党能够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能够开拓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能够建立适合自己发展的社会制度。”支队带队老师、清华党委武装部部长熊剑平建议同学们结合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来回答“新时代”从哪里来的问题。

回顾历史、缅怀先驱,并一同探讨历史给予今人的启示。在实践中,两个支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在每天行程结束后,都围绕行程主题召开专题党组织生活,主题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交流、德俄两国的政治制度、德俄两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实践现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多个方面,结合西方政治视角,着眼中国道路的形成与发展,互相交流体会,碰撞思想。

一场场深刻的组织生活会、一次次涤荡人心的交流发言,让大家充分认识到新时代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更让大家深感使命重大。

“作为‘90后,我们正赶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将成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青年力量、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完整经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过程,何其幸运。”建筑学院2014级博士生袁周坦言,此次实践让他满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与使命感,“但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也面临未知挑战,需要做好充分准备。个人的发展与成功一定是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的,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握时代机遇,担负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让青春之光闪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同学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娜子姐姐信箱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