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考作文

2018-08-23刘超衡

湖南教育·B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题考查

刘超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讨论稿在课程总目标后首次提出“语文核心素养”,并概括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四个方面的关键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核心要素均与作文密切相关。

作文在整个语文学科体系中对人的思维、语言表达以及文化传承起到了独特而又综合的作用,理应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纵观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其引导学生培养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导向功能越来越明显。

一、立德树人:语文核心素养的终极指向

语文核心素养的终极指向是直面未来教育,聚焦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大问题。语文核心素养应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基础而又多元的性质,其内涵应丰富完整而又标准明晰,但终极指向在于立德树人。就作文而言,学生应认识自身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环境,并在写作中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2018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主要出生于2000年前后,是名副其实的“世纪宝宝”。高考作文从这个特殊机缘切入,精心选材设题,直接唤起考生的身份意识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接力奋斗、与祖国一起追梦圆梦的人生理想。2018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试题“世纪宝宝中国梦”,可以说是牢牢扣住了“新时代”和“新一代”的历史内涵与特点。既选取新世纪以来中国在科技、民生以及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成就作为材料,又选取“2020”“2035”这两个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作为材料,充分发挥作文题的积极导向功能。通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这样饱含启迪、指明方向的引导语,启发考生强化自己的代际身份感、集体认同感,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引导考生从历史的纵深与未来的愿景中,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时代的深刻关联,不断增强自身与同代人的获得感、荣誉感、责任感,使考生更切实地感受“四个自信”,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和激情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

二、育才成人: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价值

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价值是理性的回归,它将“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即育才成人的教育思想放在制高点。高中生处于人的青年初期,其生理发育已经基本成熟,智力发展接近成人水平,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更加丰富和稳定,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也渐趋成熟,理性思维、质疑批判能力大幅提升。2018年高考作文加大了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进行了全面考查,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2018年高考全國卷Ⅱ作文题“幸存者偏差”在材料形式上与去年相比变动较大,由从6句古诗中选择3句组合联系变成对单一材料自主立意,重点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强调学生对自我思维的深度批判。在全国语文教育突出传统文化积累和语言文字运用的大背景下,全国卷Ⅱ以逻辑谬误入题,展现了思维发展与提升语文学科素养的要求。2018年上海卷作文试题“被需要”依然沿袭了上海高考作文命题一贯的特点:一是紧贴现实生活,二是体现辩证性。前者确保学生有话可写,后者给逻辑性强、富有思辨的学生写作空间。“被需要”心态对18岁的高考考生而言并不陌生,可以让考生更理智地审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从“被需要”心态产生的原因去辩证思考,一分为二地看待“被需要”,是出于“利己原则”还是出于“利他原则”。2018年天津卷作文“器”,引导考生结合自身体验,探究“器”在形制和内容、物质和精神或功能和象征等层面的丰富内涵。从个人生活层面,人的品格和精神层面,国家发展、国际地位等层面去理解,写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以上这些题目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思辨的角度反复审视自己、审视社会,不仅关注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影响、解决方法,同时思考社会现象对人生哲学、审美取向的映照。

三、以文化人: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在于语文学科特殊的育人价值:一方面通过人类优秀文化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另一方面也通过高雅的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文化传承与理解也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上,同样可以通过语言的运用与提升来领略文化的魅力,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2018年北京卷的微写作依旧注重对中外传统名著的考查,承袭“三选一”的形式,延续考查“各有侧重”的思路,突出体现了选择性,照顾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以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名著为重点,并选取了一部外国经典名著,既重视中国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民族精神,又追求国际视野与民族情感,使二者达到了很好的自然融合,体现中外文化共性与个性的合二为一,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汲取其精华并创造性地转化为新的自我文化成长的重要资源。这道题同时关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考查学生智慧思考和灵性表达,考查学生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引导学生运用母语准确生动地表情与达意。2018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以“语言”为写作对象,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一次反思和回归,可谓是今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中的一股清流。这道作文题直指语文的本质,“语文”的本质含义是语言,“语”是口头语,“文”是书面语。语言是语文教学中审美主体进行审美鉴赏和创造的首要切入点。作文题材料围绕“语言”这一核心概念,呈现了三段信息,引导考生展开联想,打开思路。作文题材料本身就给考生以语文味,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既可以是感性灵动诗意的,也可以是理性包容创造的。题目既有生活情趣,也富有诗意表达,更有理性思考,是一个有机整体;既有开放性,又有限定性,限制与自由相反相成。考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感悟思考及写作特长,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自由选择,施展才华。

今年全国各地的作文题都一致地指向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作文教学应该以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为基本观照,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基本理念,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实现作文教学的新突破。

(作者单位:湖南省地质中学)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作文题考查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