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寅恪:一生爱好是看书

2018-08-23踢踢

百家讲坛 2018年7期
关键词:几本书陈寅恪读书

踢踢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鲜为人知的是,他更是一个“移动图书馆”,他一辈子有多爱书,从陈丹青作的油画《国学研究院》就能看出来:

画中,陈寅恪是五位大师中唯一手持道具的人,而这个道具就是几本书。陈寅恪在画像中都不忘抱上几本书,可见他对书的喜爱。

陈寅恪爱书爱到什么程度?他身边的人是这样说的。

大师吴宓在1919年的日记里写道:“哈佛中国学生,读书最多者,当推陈君寅恪及其表弟俞君大维,两君读书多,而购书亦多。到此不及半载,而新购之书籍,已充橱盈笥,得数百卷。”而季羡林提供的信息就更有趣了,说陈寅恪完全把书当成女朋友一样打扮:每次买了书都要给书分门别类地穿上“华衣”,比如佛经类的书用黄布小心翼翼包着,其余书用黑布包着。

不过,这还不是陈寅恪爱书的最高表现,他的读书精神更令人瞠目结舌。

“书中自有颜如玉,光棍打到三十八”。同龄人已经结婚、离婚、再婚折腾好几次了,已过了适婚年龄的陈寅恪还天天泡在图书馆读书,既没工夫谈恋爱,也没心思娶老婆,所以一直拖到38岁,他才在父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压力下娶妻成家。

“书中自有黄金屋,苦了老婆DIY(做手工)”。因为陈寅恪把所有钱都投资在了买书上,所以,他婚后的生活始终捉襟见肘,害得妻子为了支持他的事业,不得不在家自制土布窗帘或自制儿童识字卡片以补贴家用。

“书中自有千锺粟,全家一起饿肚皮。”陈寅恪是拿着高薪的大教授,按说应该生活无忧,但在陈寅恪三个女儿写的回忆录里出现最多的场景就是:各种吃不饱。他们全家在北平时吃不饱,搬到长沙后还是吃不饱……原来家里的钱几乎都被陈寅恪用在了买书上,以至于妻子常常为了几块红烧肉到底是给孩子吃还是给佣人吃纠结得肝肠寸断。

害得家人跟着自己受苦、挨饿也就罢了,陈寅恪还因为看书把眼睛累坏了。中年失明后,他自己也郁闷地回忆:“因龆龄嗜书,无书不观,夜以继日……久而久之,形成了高度近视,视网膜剥离,成为不可幸免之事了。”

不过这依然无法阻挡陈寅恪对书的喜爱。失明两年后,他还每天依靠别人朗读资料、自己口述来进行学术研究,终于写完了80万字的《柳如是别传》。

而且翻一下陈寅恪的简历就会发现,他半辈子漂泊游学,其人生轨迹就是——书在哪里,人就在哪里。1939年初,陈寅恪动了举家搬迁到英国的心思。不是因为牛津大学聘了他做教授、也不是因为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了他研究院的职称,而是因为当时伦敦大英博物馆出现了大量的罕见中国文献,如敦煌卷子、太平天国文书等。这些珍贵的一手史料简直直击陈寅恪的命门,让他无法拒绝牛津大学的邀请,这才举家搬迁。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二战很快爆发,他的学习计划因此泡汤。六年后,当他再次到伦敦时已经双目失明,再也看不见这些珍贵文献了。

他的女儿们也明确在回忆录中说,陈寅恪一辈子经历的最痛苦的事情不是眼盲,而是因为两次战乱中搬家遭遇大量藏书、笔记被偷、被烧毁的巨大打击。不仅如此,一生保持士大夫风度、从不批评人的他仅仅因为家里老用人在装书籍時出了错而瞬间怒气爆表,把老用人骂了个狗血淋头。从这些记载中足以看出陈寅恪对书的态度一点儿马虎不得。

猜你喜欢

几本书陈寅恪读书
一生师友
书包上的小熊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陈寅恪与唐筼:白首不相离
活法
风骨
陈寅恪:我的徒弟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
我们一起读书吧
多借几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