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角下辽宁渔业产业结构的现状与调整面临的阻碍分析
2018-08-23
(大连海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十二五”以来,辽宁海洋与渔业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投入沿海经济带建设,认真落实海洋工作和渔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积极推进现代渔业建设,渔业发展多项经济指标均位于全国领先水平。
1 辽宁渔业产业结构发展取得的成果
1.1 渔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
2015年,辽宁省渔业经济总产值位居全国第七,达到1362.3亿元(如表1),年均增长率达到10.8%,渔业经济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五,达到672亿元,年均增长9.1%,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23.1万吨,位居全国第六,达到4%年均增长率,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639亿美元,位居全国第六,年均增长6.2%,出口创汇达29亿美元,占全省农业出口额一半以上,年均增长率达到10.1%,居全国第四,渔业经济在农业经济中地位举足轻重,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表1 辽宁渔业发展综合指标
1.2 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海水产品在辽宁渔业发展中所占比重最大,而且增长速度一直较快,内陆产品相对来说贡献率较小,发展增速缓慢。近年来,养殖产品的发展速度较快,增幅逐渐超过了捕捞产品,对调整渔业结构和适应消费者水产品的需求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从表2可以看出,辽宁渔业结构由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和内陆养殖三方构成,且水产养殖业不断优化和调整渔业结构,尤其是海水养殖业,它对辽宁省的渔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发展成拉动辽宁省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世纪90年代后,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产量的比例逐步趋于平衡,海洋捕捞业的比重大幅度地下降,养殖、捕捞两大类产品的产量日趋合理。
坚持“做优、做强、做大”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升级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渔业经济附加值。2010年渔业三产结构比是64:22:14,2015年就达到57:21:22,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量的74%,比2010年提高3%。渔业三产成为新的增长点。水产流通运输业、休闲渔业蓬勃发展,渔业第三产业产值实现286亿元,占总产值比重已达21%。精品养殖规模达到38万公顷,产量240万吨,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长15.1%和29.1%,工厂化设施渔业养殖规模455.1万平方米,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14%。有效控制近海捕捞强度,远洋捕捞渔船扩大到345艘,位居全国第三,产量19.1万吨。发展渔业龙头企业45家,915家水产品加工企业,水产品加工量达到237.8万吨。休闲渔业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辽宁初步奠定了现代渔业发展的新格局[2]。
表2 辽宁渔业各产业产值(单位:万元)
各地大力推行优质、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养殖结构和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精品养殖规模逐年提高(如表3)。养殖品种丰富,海参、河蟹、大菱鲆、多宝鱼、扇贝、南美白对虾、海蜇、观赏鱼等沈阳鲟鱼、辽阳鲶鱼实行精养模式,独居地方特色。铁岭、阜新、朝阳实行大面积水库养殖,鞍山引进大型淡水鱼深加工项目,工厂化设施渔业养殖规模扩大。
2015年,渔业三产成为新的增长点,水产流通运输业,休闲渔业蓬勃发展,渔业第三产业产值实现286亿元,占总产值比重已达21%。全省创建了省级现代渔业园区7个,休闲渔业示范点10个,新增省级示范合作社2个,特色之乡2个国家级大连水产品市场进一步完善,东港市黄海大市场引入“互联网+”销售新模式。大连市开发建设7个近海和外海垂钓区,鞍山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观赏鱼养殖基地和批发流通集散地。锦州和辽阳等地大力发展特色休闲渔业。加工水产品比例逐年上升,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但与发达国家60%~90%的比例依然差距较大,其中海水产品、淡水产品加工比例明显提高,淡水鱼糜,水产加工以冷冻为主,馆藏和鱼糜制品加工量有所上升。
表3 辽宁精品养殖和加工概况
1.3 远洋捕捞业快速发展
外派远洋渔船数量不断增多,远洋捕捞规模扩大,远洋渔业发展稳步提升(如表4)。2014年,入渔韩国专属经济区管理水域渔船603艘,中朝西海岸民间渔业合作渔船397艘,充分利用朝鲜以东海域远洋渔业项目的特殊性,吸纳省内大功率渔船参与,在伏季休渔期间赴国外生产,2015年,外派渔船423艘,开展了南极磷虾资源深捕,中韩入渔渔船597艘,作业区域达到16个国家、地区和三大洋公海区域。2016年省厅与省发改委联合争取国家远洋渔船造船补贴1400万元。全省获得农业部批准远洋企业27家,执行远洋项目18个,外派远洋渔船347艘。丹东市远洋渔业快速发展,新开拓了俄罗斯远东项目。
表4 辽宁远洋渔业发展指标
1.4 水产品出口呈上升势头
全省渔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开拓出口新兴市场。渔业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强,促成辽宁省水产品出口实现稳中有升。水产品出口保持优势地位。,如表5,水产品出口量73万吨,出口额27.4亿美元,在农产品出口中占57.2,出口占全省大农业出口额一半以上,在大宗农产品出口占据第一,位居全国第四,年均增长9.9%。全省水产品贸易方式主要以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和一般贸易为主,出口市场达到一百多个国家,大连、丹东主要地区出口增速较快,营口、盘锦等地区水产品出口规模呈现平稳增长势头,出口品种类有鲜冷鱼、冻鱼、冻鱼肉、干盐制品、加工制品、及鱼片和藻类、软体及水生无脊椎动物、活鱼和甲壳动物等,渔业出口企业不断加强产品质量,发展出口。辽渔国际水产品批发市场被评为国家级水产品批发市场。2016年大连市建设7个出口示范区,出口总额名列前茅。营口市出口创汇逆势上扬,增幅高达95%以上,海蜇加工出口在全省独占鳌头。盘锦市被评为国家级河蟹出口示范区,扣蟹出口量占全国的90%以上。
表5 辽宁水产品出口情况
1.5海洋资源养护全面加强
大力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组织开展以海洋、江湖泊为重点的大规模统一增殖放流活动,2015年放流各类苗种达到300亿尾(粒),建成省级以上水产种质自然保护区5个,认真实施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新建人工鱼礁180处,建设面积3万公顷,目前,獐子岛海洋牧场开发可以达到海底50米深度,实属国内首创。严格执行伏季休渔制度,持续开展辽东湾海蜇保护管理。
2 辽宁渔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阻碍
2.1 水产品精深加工不够
数量上,水产品加工量比例不到总产量的二分之一,其中淡水产品不足5%。技术上,加工技术含量低,生产设备老化,加工品中仍以低价值冷冻和冰鲜水产品为主,高附加值产品少。水产品精加工发展滞后,规模型龙头企业少。目前,水产品的加工和保鲜多是以冰、速冻方式,大量的水产品不加工或仅简单加工便进人销售,加工率低,未充分发挥水产品的经济价值。尤其是对低值鱼虾的综合利用程度低。
2.2 渔业产业化程度有待加强
渔业发展方式粗放,生产经营分散,生产组织化和行业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化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不高,渔业产业化程度有待加强。体现在行业内部管理的协调机制不健全,渔业行业协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以渔民为发展中主体,以渔村经济为主要形式、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要生产组织方式是目前渔业经济的基本特征,渔业集团作业较少。零星作业、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现象大量存在,使渔业经济难以形成规模和合力。
2.3 渔业支撑服务体系薄弱
由于财政投入相对较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渔业科技力量薄弱,不能适应现代渔业的要求。渔业设施装备老化,基础设施条件差,落后问题突出,捕捞渔船船型小,老旧落后,耗能高,养殖池塘老化,路电网等配套实施不健全,机械化装备水平低,制约着辽宁渔业生产能力的提高。
2.4 渔业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
受欧债危机的影响,远洋渔业、水产品对外贸易受到阻碍。渔业生产经营者进入新的高成本、高投入阶段,养殖者投融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增产易增收难,提高渔业比较收益、保护渔民生产积极性、增加渔民收入难度加大。渔业生产经营能力不足,渔民增收困难。大多数渔民文化素质偏低,经营意识差,难以及时得到完整的、准确市场信息,导致产品趋同,绝大多数渔民不具备对市场需求做出迅速而正确反应的能力。水产品价格不稳定、生产资料上涨等原因,使渔民增产不增收十分普遍[3]。
2.5 资源环境受到破坏
由于资源环境的压力,近海资源衰退的态势短期内难以扭转。突发性的水生环境事件和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增多。渔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港口建设、海洋海岸工程建设工业开发等活动对养殖水域滩涂捕捞水域大量征用和侵占,渔业环境和水域污染日益加剧,养殖水域滩涂不断被挤占,渔业生产空间大幅萎缩,水产品质量提高难度加大,对渔业可持续发展形成严重阻碍。
2.6 渔业养殖方式粗放
养殖主要品种繁育研究相对落后,“精品培育”有待进一步开发;养殖水域布局随意,对浅海、滩涂也不够合理利用,;海水养殖业没有达到高效、生态和科学的目标。辽宁内陆渔业欠发达,内陆养殖与海水养殖应协调发展,但渔业养殖的方式目前阶段还较为粗放,新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没有广泛应用;养殖水域环境恶化,虾、扇贝、鲍鱼、海带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病害的威胁,且危害品种越来越多;内陆养殖产品呈现较为明显的趋同性,淡水名特优新品种的繁育、养殖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2.7 辽宁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相对较弱
目前,渔业生产、加工和管理方式所制定的标准、规范与国际标准及惯例尚有一定的差距,渔业生产、加工和管理方式不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要求;渔业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机制不健全,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整体技术设备落后。技改经费投入少、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较低、海洋开发基础薄弱、渔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制度创新滞后、政府宏观调控不到位等,造成了现代渔业发展的阻碍。
3 辽宁调整渔业结构的方向和重点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辽宁省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应着力抓好捕捞业与养殖业的协调发展工作:调整渔业生产结构、降低海洋捕捞的强度;优化水产养殖结构、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优化水产加工业结构、提升水产品附加值;着力发展远洋渔业、使产业结构调整向国际资源转移: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坚持“科技兴渔”,以高新科学技术来改造传统渔业产业。最终建立结构比例协调、健康合理有序的渔业生产体系,促进辽宁省现代渔业的发展[4]。具体而言:
(1)合理优化布控捕捞业,优化水产养殖布局,建立完善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着力推动渔业资源总量的科学管理,加大力度削减过剩捕捞产能。
(2)优化渔业品种结构、加大力度发展水产健康养殖,着力提高产品品质,提升产业效益,用高质量高效率来造福渔民进而提升其积极性。
(3)节水减排治理污染,加大水域环境治理力度,突出养殖水域的生态安全,有关机构推广节水减排养殖技术,着力解决好重点水域的水产养殖污染治理问题。
(4)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范运用水生生物资源,继续开展海洋牧场建设,促进渔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5)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产业拓展功能,加大力度建设水产品价格及休闲渔业领域,促进渔业领域的第一二三产业的合力发展,提升产业价值链。
(6)强化渔业领域的法律监管,持续做好水产品质量、渔业生产、水生生物方面的安全监管工作以及水产养殖领域的检验检疫工作,加大渔政执法力度,深入展开涉渔“三无”船舶和“绝户网”清理取缔专项行动,保障渔业领域的安全健康发展。
(7)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加强渔业领域的科技创新、组织创新与政策创新为渔业的发展持续注入新的动力[5]。
(8)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渔业领域的交流合作,强化涉外渔业管理,规范发展、扶持做强远洋渔业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