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纪行
2018-08-23周维强
周维强
品读丽江老君山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借用一下:在丽江,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那一颗心。一提起丽江,人们可能会第一时间在脑海里浮现出丽江古城、玉龙雪山、泸沽湖等久负盛名的旅游景点。而老君山则显得有些沉寂,尽管它拥有滇金丝猴栖息地、高山冰蚀湖群、高原丹霞地貌、高山花卉、高山草甸、原始森林和纳西族、白族、傈僳族、普米族、彝族等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享有“滇省众山之祖”“地球原貌再现”“植物王国”等众多美誉,以及“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等称号。
但美,如闪烁的金光,是掩饰不住的。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把你的眼睛,像窗户一样推开,你会发现呈现在你面前的有四个片区:黎明高山丹霞片区、九十九龙潭片区、格拉丹高山草原片区、金丝厂片区,这里,就是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
老君山的美,接天地之灵气,显现的是大美。云贵高原多山,且山都是富有个性的奇峰异塑。高山、冰湖、丹霞、花卉、草甸和森林,这些词一字铺展开,老君山的绝美就如同一幅不染纤尘的生态画卷,让你能感受到一份清新之美。之所以叫“老君山”,因传说太上老君曾在此炼丹而得名。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丽江的老君山又有着道教名山的清静、无为的空灵之感。事实也的确如此,老君山如同一位修行的道士,在丹霞地貌的群山环绕中,打坐、修行,和蓝天白云做邻居,与日出日落结伴,沉淀出自己内心的澄澈。日积月累,老君山让人只望上一眼,就难以忘记它与天相接的高远和苍茫,以及如经卷般厚重的沧桑与静美。老君山,是一部值得一品再品,一读再读的自然经书。
选择一个晴朗的晴日,最好携带上你的相机,即便你不懂拍照的技巧,行走的路上,你会发现,老君山的风景,即便随手一拍,也是一帧绝美的相片。踩着黎明的晨光出发,你可见到老君山一天三次日出日落的奇景。在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红石街上,立足于此,一天之内可以看见三次日出日落,堪称奇观。晨起,太阳会先从东方的缚虎岩升起,一个小时多后被“石猴祈天”挡住,然后再从山侧冒出,两个多小时候后再钻入五指峰右侧,最后再从山背后跳出,就这样太阳在老君山先后经历了“三起三落”的过程。有人说,太阳想在老君山光明永驻,也有人说,当年太上老君在此垒炉炼丹,不小心滴落了炼丹的火焰,熊熊大火造就了这三次日出日落的丹霞风光。传说让老君山愈发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山下居住的傈僳族儿女,其祖先被称为“追赶太阳的民族”,傈僳族儿女把太阳视为心目中神圣的神。而老君山的太阳,更是他们热爱太阳、崇拜太阳、追逐太阳的绝佳之地。他们在这里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太阳,成了他们心中最美的图腾。
老君山的山和石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值得你拿出相机,取景,玩味。像千龟山、睡佛、五指山、情人柱、自然佛、炼丹炉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一座山峰矗立在蓝天白云下,四野是苍松碧树,画面唯美、清丽,干净而绝美。来到了老君山,心,就要和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每一道风景融合在一起,细细地去体味,静静地去感受。老君山景区处于玉龙雪山、三江并流、苍山洱海三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结合部,是玉龙雪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一脉相承的风景中,老君山更多了令人称绝的丹霞地貌、奇峰异石、碧湖清溪、密林繁花、高山草甸等。
老君山的山涧湖水、溪水、泉水,清而且冽。湖面宁静如幕。九十九龙潭有近百个清澈如镜的大大小小的水塘,连缀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格的景区,故称九十九龙潭。山花烂漫的季节,滇山杨、云南松、红豆杉、冷杉、西南桦、枫树、栎树、红松、箭竹等,绿树常青,杜鹃花迎风怒放。漫山遍野,绿意渐浓,且花香四溢。潭水和泉水,在山涧,愈发迷人而澄澈。掬一捧,在手心,清凉而直入人心。山与水合奏的旋律,让老君山仿佛是一个神仙露出了幸福地表情。这里似仙境般,让人沉醉、迷恋。
2016年,蒋劲夫、程砚秋主演的电视剧《寻找爱的冒险》曾在老君山取景拍摄。我是该剧的粉丝,也正是因为有了该剧的收视长虹,才得以让更多的粉丝们揭开了老君山迷人而未为人知的面纱。老君山是纳西、汉、白、傈僳、彝、普米、苗、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吐蕃、白、彝、纳西东巴和汉文化的交汇带。每当夜幕降临,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们,就点燃起了篝火,歌声在夜色中飘荡,甜美而醉人。老君山下的石头乡白族人称老君山为“罗均亏”,“罗均”二字为山名,“亏”意为山,汉译为“罗均山”。在白语中,“罗”为虎,所以据此推测,古代的老君山曾是老虎出没之地。山脚下的傈僳族人称老君山为“柬岚恩陆”,意为“五彩缤纷的山”。而距老君山稍远的石鼓纳西族人则称老君山为“拉鸡菊”,“拉鸡”是指产盐的兰坪拉鸡鸣,意为“拉鸡的山”。但我想,多民族混居的福地,老君山更是和谐之山,团结之山。
月光下的凤尾竹
上初三的时候,同学王德伟买来了一盘《中国民乐》的磁带,里面收录了十二首中国民乐,其中就有葫芦丝独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月光下的凤尾竹》排在第六首,也是A面的最后一首。初听《月光下的凤尾竹》,我就被葫芦丝奏出的悠扬曲调和娓娓动听的旋律给迷住了。
那时,播放这盘磁带的还是二十元一个的简易随身听。一曲听完,我对王德伟说,把磁带往后倒一倒,再听一遍,于是,磁带在随身听里发出“吱吱”的声响,倒了一会后,再播放,葫芦丝吹奏出悦耳、动人的旋律,我的耳朵跟着旋律开始升腾起舒畅的感觉。《月光下的凤尾竹》,我听了数十遍,直到把那盘磁带听到放不出声音为止,磁带搅在随声听里,只得作罢。
后来我自己又买了一盘《月光下的凤尾竹》的专辑。里面收录了葫芦丝独奏版、民乐合奏版、关牧村和于淑珍演唱版,自此我成了这首经典民乐的粉丝。不过,可能有种先入为主的感觉。在这些版本中,最偏爱的还是葫芦丝独奏版。这首由倪维德填词、施光南编曲的傣族乐曲,将傣族青年男女恋爱时的天然纯情、卿卿我我的场面,在葫芦丝的悠扬乐声中,诉说着缠绵悱恻。我经常在无人的夜晚,窗外虫鸣阵阵,清风拍打着窗棂,按下随声听的播放键,让葫芦丝的悠扬声回荡在宿舍里。
仿佛心儿跟着乐曲飞向了彩云之南,飞向了德宏,飞向了芒市的坝子上、竹林里。傣族的青年男女们,约好了似的,坐在坝子上,隐秘在竹林里,说着情话,唱着情歌,抑或跳起美妙的孔雀舞。男青年们穿着对襟或者大襟的袖衫,下身穿着长管裤,白布或者青布包头,脚上穿着拖鞋,潇洒而大方。女青年则打扮得五彩缤纷,青春靓丽。她们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远远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万方,宛如飞翔的“金孔雀”。
你看,她们穿着窄袖短衣和筒裙,腰间系着一根银色的腰带,如果在白天,她们会撑着一把红色的太阳伞,显得娇艳欲滴。晚上,她们婀娜的身姿在月光下,潇洒飘逸,美不胜收。你听,女孩子们唱起了情歌,男青年们侧耳倾听,那歌声,如山涧的溪水,流淌着淙淙的韵律,男青年有时会打起随身而带的腰鼓,随着歌声翩翩起舞。月光如水般播撒着爱情的柔光,月亮,在见证了这山盟海誓的爱情后,更加妩媚,更加动人起来。
我在网站的视频里搜索到了德宏葫芦丝演奏家哏德全老师的演奏视频。他吹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更加完美诠释了葫芦丝与傣族舞蹈完美结合的优雅与纯真。哏德全老师出生于梁河县的帮盖村,生长于诞生葫芦丝的沃土,从小受到葫芦丝音乐艺术的熏陶。葫芦丝那悠扬的曲调,仿佛注入了他的血液一般。他用心投入在《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每一个音符里,那曲调似乎从清风中自然而然飘荡在听众的耳朵里。傣族的男青年和女青年在他的面前跳起了传统的舞蹈,围着他,他的葫芦丝在舞蹈的每一个手势和每一个步伐中都找到了轻快地节奏。
我想起了诗人王海桑写的一首诗《你的美好是天堂的圣水》:“你的美好是天堂的圣水/清凉、净洁/漏自神的手指洒落我一身/你来自另一个世界,你来自悠悠无尽/俯身向你如歌如曲的青岸/柳影白云间我看见自己和鱼,粒粒清晰……”
2013年的五月天,我有幸和几位杭州的作家来到了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州府芒市。“德宏”是傣语的音译,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漫步在芒市的街头,少有都市的喧嚣,惟有一份静谧和神秘的气息在涌动。亚热带的自然风光将芒市装点得宁静而美丽。进入芒市市区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街道两旁葱郁的行道树,果实累累的菠萝蜜,富有芒市特色。我们吃了一些傣味菜和圆子米线等特色菜后,便走进勐巴娜西珍奇园,心,立马被这座傣式风格的公园给迷住了。孔雀在公园里悠闲地迈着步子,公园很清静,石桥连绵如诗人的情思。勐焕大金塔,在蓝天白云下,静穆而迷人。我的耳边总会回响起《月光下的凤尾竹》那悠扬的调子,于是,问公园里的工作人员,哪里有卖葫芦丝或者可以看到葫芦丝表演。工作人员说,德宏州的梁河县是葫芦丝之乡,走进梁河,你就走进了葫芦丝奏响的歌舞世界。
梁河县地处滇西,距德宏州州府芒市114公里。于是,我们在芒市稍坐片刻,就驱车来到了梁河县。走进梁河,似乎空气中都弥漫着葫芦丝悠扬而动人的旋律。梁河人说,葫芦丝主要的功能就是为男青年向女青年传达爱意,倾吐爱慕之情。以前,只是在傣族的青年男女里自然流行。随着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的传播,现在,全国大江南北都知道了这种乐器所奏出的爱的旋律。
如果,你在明月高悬的夜晚,漫步于梁河的大街小巷,如果你在节日的夜晚行走于梁河的街道,葫芦丝奏出的曲调,一定会用诗意和悠扬感染着你。遮岛镇,在夜色中,宁谧如爱的诗篇。而要想去领略傣族男女恋爱时,演奏葫芦丝的场景,惟有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在乡下,在竹林里,才能一窥究竟。爱情,毕竟是圣洁的表达,而爱恋,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和感悟。
同行的老王是笛子演奏家,笛子和葫芦丝在乐理上有相通之处,他把葫芦丝放在嘴边,只稍作调整,就能断断续续地演奏出《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曲调。但他也说,在听了哏德全老师的演奏后,方知,能像他那样带着爱的深情且准确地把情感融入到这个曲子中,是非常难的。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也许只有内行的人,方能真正体会一门艺术的魅力和精髓。葫芦丝演奏是一门真正的艺术,需要真情地融入。
我在想,一九七九年,当还在天津歌舞剧院工作的倪维德,在德宏州采风时挥笔写下《月光下的凤尾竹》的歌词,看到眼前傣族男女的恋爱场面时,他的内心定是心潮澎湃的。而施光南根据云南的地域风情和音乐特色为歌词谱曲,无疑是为这首歌注入了经久不衰地生命力。也许,只有倪维德自己知道那是怎样地一个夜晚,在案头上奋笔疾书,他的情感和傣族的青年男女们内心的爱恋是共通的,他用心去感受着他们内心的悸动、深情和月光下的绵绵思绪。
他的歌词在纸上像泉水般汩汩流淌:“月光啊下面的凤尾竹哟,轻柔啊美丽像绿色的雾哟;竹楼里的好姑娘,光彩夺目像夜明珠,听啊,多少深情的葫芦笙,对你倾诉着心中的爱慕。哎,金孔雀般的好姑娘为什么不打开哎你的窗户,月光下的凤尾竹,轻柔啊美丽像绿色的雾哟;竹楼里的好姑娘,歌声啊甜润像果子露。痴情的小伙子,野藤莫缠槟榔树;姑娘啊我的心已经属于人,金孔雀要配金马鹿。月光下的凤尾竹,轻柔啊美丽像绿色的雾哟;竹楼里的好姑娘,为谁敞开门又开窗户。哦,是农科站的小岩鹏,摘走这颗夜明珠哎;金孔雀跟着金马鹿,一起啊走向那绿色的雾哎。”
当施光南看到这洋溢着深情爱恋气息的歌词,也许,那些动人的旋律就自然而然地随着歌词和起了节拍。也只有用葫芦丝,也惟有用葫芦丝,这发源于梁河县的乐器,这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的民族乐器,这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的簧管类乐器,如竹林中倾泻的月光,丝丝扣扣入耳,缠缠绵绵入心。
今夜的梁河,因为有《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陪伴,我的体内涌动着对民族音乐的敬仰。今夜的梁河,因为有了《月光下的凤尾竹》,遮岛镇、芒东镇、勐养镇、平山乡、小厂乡、大厂乡、九保阿昌族乡、曩宋阿昌族乡、河西乡乃至整个德宏州的青年男女,都将在爱神的召唤下,度过一个无眠之夜……
快乐拉祜
如果没有听到李娜倮和她的村民们合唱那首欢快的《快乐拉祜》,也许我永远也不会走进那片神秘的土壤——云南省澜沧自治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
在中央电视台的《民歌中国》栏目,歌手扎约一连唱了六首拉祜族的歌曲,既有《快乐拉祜》和《实在舍不得》,又有《朵朵麻栗花》《云南十八怪》《茶飘香》和《哈罗也》。歌声余音绕梁,听得我是如痴如醉。那些来自于大山深处的原生态歌曲,一下子让我记住了“拉祜”这个词和拉祜族这个民族。在此之前,我连“拉祜”中的“祜”是读“HU”还是“GU”都分不清楚。
后来在央视《艺术人生》栏目里看到了李娜倮和她的乡亲们在舞台上唱《快乐拉祜》,他们抱着吉他,动情弹唱,那洋溢在脸上的幸福表情还有对农耕生活表达出的快乐的歌声,宛如山涧流淌的清泉,在心间潺潺流淌。歌曲以情动人,以真情感染人,这是天籁之音也是最美最能打动人的自然原声:
吉祥的日子我们走到一起,共同把心中歌儿唱起来,蜜样的幸福生活滋润着我,拉祜人纵情歌唱,欢乐的日子我们走到一起,举杯把祝福歌儿唱起来,祝福你幸福吉祥天天快乐,拉祜人纵情歌唱。拉祜拉祜拉祜哟,快乐拉祜人,拉起手来围起圈心儿贴着心,拉祜拉祜拉祜哟,快乐拉祜人,幸福吉祥吉祥幸福快乐到永远……
我在搜索视频的时候,看到一个《快乐拉祜》的MV。MV中,薄雾升腾,太阳在山头露出小半张脸,拉祜族山村在薄雾中弥漫着神秘的气息。男人和女人们在山腰间采着茶叶,远处,公鸡打鸣,母亲领着小鸡在村口觅食,一片宁静祥和的画面。群山连绵起伏,茶园纵横,拉祜妇女勤劳的双手在茶树上快速地采摘着,男人们望着眼前这一切,唱出了心底的歌声,女人们应和着。于是,快乐的歌声,在群山间回响……
拉祜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中,人口约41万。“拉祜”一词在拉祜语中,“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拉祜族起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该民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普洱、临沧两个地区。其中78%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
我们是在圣诞节前来到的老达保。云南的气候宜人,在江南这个季节,空气中已经有了寒冷的水汽,而在云南,却如春天般温暖。村子里的老人在制作芦笙,这种竹制的乐器,最具民族特色,老人制作乐器时,神情专注,木质的房屋,在日光下显得古色古香,房梁上悬挂着成熟的玉米。那金黄的玉米,将老达保装扮成一片收获的喜气。
天蓝如梦,几朵祥云在天空中游移。因为李娜倮和那首《实在舍不得》,老达保已经在异乡客人的心目中,成了拉祜族一张亮丽的名片。这个全组只有114户,人口有473人的村子,因为中央电视台的推介,越来越为全国人民所熟知。你可能很难想象,全村80%的人会弹吉他,且能集体弹奏《快乐拉祜》,那欢快地场面,在山岭纵横的寨子里,美如画卷,让人流泪。
老达保的拉祜圣诞节,和汉民族的春节般隆重,但又有别于西方的“圣诞节”。现在的老达保,已经成为了拉祜族的民族风情园。告别了以前的泥土路还有落后的旧面貌,村子里随处可见的是平整的水泥路面和搭起的考究的演出舞台。吉他依旧是老达保村民们的心爱的乐器,家家户户墙上悬挂着一把把吉他,让人惊叹不已。这种西洋乐器,在摇滚歌手手中弹奏的象征着前卫、时尚、奔放、狂野以及先锋的乐器,在拉祜族的村民手中,就有了自然的情感表达。吉他伴奏,歌声如内心的泉源涌动着对故土的思念与赞美,家园安宁,日子恬淡,鸡鸣炊烟,生活富足。
23日、24日两天,老达保的欢庆活动就开始了。对于拉祜族人来说,圣诞节有着“感恩”“团圆”“庆祝”的喜庆祥和的含义。按照以往的传统,24日和25日是传统圣诞节的纪念节日,但25日恰逢礼拜天,村民们要在礼拜天去教堂做礼拜,而做礼拜当天不能杀生,为了维护“不杀生”这条规矩,又不想节日的氛围有所减淡,故而把庆祝活动提前一天进行。
23日,夜幕降临,夜幕之下的村庄被诗意的夜色披上了淡淡的神秘的面纱。村人们穿起了拉祜族传统的盛装,家家户户开始制作美食——粑粑。粑粑的制作工艺类似于江南的舂年糕,浸泡好的新米放在石槽里,用木槌舂粑粑。制作粑粑有专人分工,年轻的男子负责舂,女人们则去捏粑粑,热乎乎的粑粑撒上芝麻和白糖,口感香糯而美味。
更晚些时候,村民们开始有组织地组成合唱队,挨家挨户唱赞美诗。合唱队男女老少搭配合理,每组分到一到两把吉他,歌声的内容告知村民们今年圣诞节所用的物资,希望大家支持。随后,农户家会走出一个人,手里端着一个盆,盆里盛放着粑粑、糖果、饼干等食物,有的还会支持一些零钱作为活动的赏金。村民拿出钱物时,合唱队会集体唱致谢的赞歌。歌声如天空闪烁的星星,让老达保的夜,欢快而明亮。这个活动会持续到凌晨一点,直到把每家每户都走遍,然后才把汇聚来的食物和钱币汇总到村里的传承馆进行分类,以备明日活动所需。
深夜,村民们会齐聚教堂,虔诚地开始祷告。夜,沉沉地,宛如神明庇佑着老达保……
24日这天,是节日里最热闹的一天。家家户户邀请朋友、亲戚来自己家做客。节日的欢庆已跨越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傣族、拉祜族、哈尼族等多个民族的亲人们相聚在一起,围绕着摆满拉祜族饭菜的桌子,相互敬酒,开怀畅饮。酒不醉人人自醉,圣诞节在觥筹交错中,被这份喜庆和祝愿推向了高潮。
下午的时候,村里开始举办诸如“顶簸箕”“盲人敲鼓”“打陀螺”“拔河”等活动。每个活动都有着拉祜族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上文中提到,拉祜族是“猎虎的民族”,所以“打弩”和“打陀螺”的活动就更加具有民族意义,参赛者需为男性,且在活动中要展现力量和健壮之美,祖先的技能在后辈的传承中,更加具有文化责任感,也极富有观赏性。“顶簸箕”则不分男女,掌握好平衡即可。每个活动为了增加趣味,还设置了小小的奖励,一至三元不等。
晚上八点,大家聚集在教堂祷告,祷告完毕,老达保圣诞节联欢晚会则拉开了序幕。这些村民们自编自演的节目,有独唱,有合唱,有拉祜族的舞蹈,也有傣族、哈尼族的舞蹈。众人皆醉心于音乐的纯真,陶醉于舞蹈的原生态。老人们的歌声更为沧桑而深情,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历经磨难的民族,祖先们从青海、甘肃一路南下,躲避战乱、忍受食物的短缺,这岁月的艰辛,都融入了歌声中。拉祜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他们用歌声和语言将民族的文化与传统传承了下来。那个美丽的叫李娜倮的女子,用动人的歌声将拉祜族的民族风情介绍给了全国的观众,她的嗓音里饱含着对拉祜族歌曲的钟爱。吉他让拉祜族的儿女走进了音乐的世界,而拉祜族的传统歌谣则让音乐的世界里多了一颗金光闪闪的钻石。
李娜倮在《实在舍不得》中唱:“我会唱的调子,像沙粒一样多,就是没有离别的歌。我想说的话像茶叶满山坡,就是不把离别说。最怕么就是要分开,要多难过有多难过,舍不得哟舍不得,我实在舍不得……”,这首歌曾让央视主持人董卿泪洒现场,而这首歌也让今夜在老达保的我心潮澎湃。眼前,欢乐的拉祜族村民们,快乐地生活着,他们爱自己的家园,爱这片炙热的土地,爱他们手中心爱的吉他,那份爱,是朴素的爱,也是真情地爱。我们不愿意离别,但离别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主题。夜幕下的老达保,平静如初,夜幕下的拉祜族村寨,如我梦中的画卷,在时光中,如雾如纱……
在户撒吃过手米线
户撒位于云南德宏州陇川县,是阿昌族的聚居地。在云南的美食版图上,米线是绕不开的美味。尽管我游历了云南许多地方,米线也吃了不少,但户撒的过手米线,却一直让我念念不忘。所谓过手米线,顾名思义,就是“过手”,传统的吃法就是把米线放在手上吃,令人叫绝。
由于户撒的地形属于狭长的河谷地形,两山夹一谷,土壤肥沃,气候宜人,尤其是这里盛产“红根细”的水稻,稻米的特殊品质制作出来的米线风味独特。用八个字来形容,就是色泽鲜亮,筋道弹牙。户撒的过手米线,也是阿昌族的看家美食,阿昌族居民待客、年节时,常制作过手米线来展示民族的深厚文化特色。过手米线的门店,德宏州的瑞丽、州府芒市、包括陇川县城均有经营,但要吃正宗且原汁原味的过手米线,则非去户撒乡的阿昌族人家不可。
同学李强在芒市做了十余年的玉石生意,是个地道的“德宏通”。去年的五月,他开着车,载着我们几个大学同学,就去户撒的腊撒阿昌族村落吃了一回过手米线。一路上,我们不断被美景震撼着。户撒乡是个风景宜人,山川秀丽的西南福地。由于地处边陲,人声寂静,天空湛蓝如洗,河水清澈见底,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江南都市的人来说,见到此情此景,简直像入了仙境,令人感叹户撒的绝美。
腊撒村是个典型的阿昌族村落,全村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阿昌族居民。阿昌族是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李强找到了平时交情很深的一户人家。热情的主人为了款待我们这群远方来客,自己亲自下厨,做起了过手米线。主人家的厨房里,砌着两口大铁锅,水泥瓷砖垒起的灶台摆放着日常所用的菜蔬。阿昌族的民族服饰看上去精致而美丽,他们在灶台忙活着,我们则像一群欢快地喜鹊,拍照的拍照,录像的录像,李强则和其他熟悉的村民拉着家常。
和云南其它的米线制作程序类似,区别就是制作过程中所用的食材不同:新鲜猪肉、豌豆做的豆粉、特制的酸水以及花生米、芝麻、蒜苗、辣椒、香菜等配菜。
主人家先把火生起来,然后把一大块新鲜猪肉放在火上翻烤。翻烤的火,不宜太大,火太大容易烤的太焦,而火小,则变成了熏肉。所以,这火大火小,全靠经验。肉要被烤至焦黑,望着那一块黑乎乎的烤猪肉,我不禁皱起了眉头。主人家似乎觉察到了我的心思,解释说,之所以用火来烤,最主要是为了锁住猪肉里的养分,烤好的猪肉外焦里嫩,焦香无比。而烤熟的猪肉切成丁,用醋拌匀,把切好的瘦肉和配菜再一起混合调成,其味酸爽可口,是过手米线独特风味的一个很重要的程序。且烤焦的猪皮也是很重要的一款食材。原来如此!
肉烤好、切好、调和好,加入奶黄色的豌豆粉。整个工序就进行了大半。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加酸水。过手米线所用的酸水,和平原地区腌菜用的酸水还是有差别的。最好的便是用新鲜野生杨梅汁发酵制作出的酸水。因新鲜杨梅属于季节性蔬果,不易储藏。所以一般人家还会把嫩萝卜腌成的酸菜,熬成汤,再加上发酵的米汤,特制成酸水。酸水和调好的馅料搅拌均匀,搭配米线吃,酸爽开胃,令人回味无穷。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征伐蛮夷的军队吃了一碗加了酸水的米线后,感染了瘴气的士兵竟奇迹般有所好转。看来,这酸水还有健胃消食,增强抵抗力的功效。
主人家把煮好的米线、制作好的调料端到了桌子上,还把煮萝卜、酸水、配菜一并端过来,我们一群人就围坐在桌子上可以一饱口福了。过手米线的传统吃法,是把蘸了汤汁的米线团成团放在手心里吃。现在为了卫生起见,都直接把米线放在碗里食用。我们一群人,面对此等美食,早已口舌生津,垂涎欲滴。于是,大家也顾不得体面与寒暄,就开怀吃起来。一碗吃罢,直吃得大汗淋漓,酸爽无比,真正是难得的美味。
主人家在吃饭的间隙,还向我们说起了过手米线的来历:话说很久以前,在户撒这个被誉为“佛祖后花园”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村庄,村里有一个叫阿芒的年轻铁匠,他打的户撒刀造型美观,坚实耐用。他的名气和他的刀一样,在村里村外都声名远播。当时,统治户撒的一个土司派人找到了阿芒,让他打99把户撒刀,配备给他的家丁和仆人。阿芒是个正义感很强的小伙子,他早闻土司平时是个欺压百姓的恶人。于是,拒绝了土司的要求。发了怒的土司就把阿芒关进了一个铁匠铺,强迫他为自己打刀。阿芒有一个青梅竹马的恋人叫阿依。阿依人美心更美。她听说阿芒为了给土司打户撒刀,整日劳累,身形瘦削,于是想方设法为阿芒做了一些好吃的饭食,给他补补身子。她把火烤的精肉剁碎,和豆粉、酸水一起加入米线中,再配上花生米、香菜和生辣椒,就是今天我们所吃的过手米线的雏形。阿依把做好的米线用芭蕉叶包好,偷偷从铁匠铺的窗子里送给阿芒。阿芒在吃了米线后,一段时间就恢复成了强壮的身体。不久,阿芒打好了刀,恢复了自由。而阿依制作的米线,也为此流传了下来。
难忘的美食再加上古老的传说,让过手米线更多了一份人文情怀。回来的路上,李强唱起了歌:“听妹说句丢底话,小郎采花到妹家,烧起火塘把歌拉;叫声小哥莫要忙,听妹说句心底话。妹是樱花开山顶,不是灯花供在家……”我问,这是什么歌?李强答,阿昌族的情歌,我第一次吃过手米线,就是一边吃米线,一边听阿昌族居民唱情歌。好吃的米线,好听的情歌,好美的户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