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车空调冷凝器数值分析与结构优化

2018-08-23章嵩松

客车技术与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冷凝器导流气流

章嵩松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1100)

随着客车技术的发展,对客车空调结构设计和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1]。蒸发器和冷凝器是空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空气侧气流分布的均匀性是影响其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2-4]。

关于换热器性能与气流均布性的研究[5-10]有很多,而采用CFD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本文利用Fluent软件对某客车空调冷凝器的气流分布进行分析,利用风速相对偏差均值作为气流均布性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的结构优化方案,以改善芯体的气流均布性。

1 原方案模拟计算

1.1 建立模型

该冷凝器双侧对称,故对冷凝器的一侧建立1∶1的二维模型并进行模拟计算,一方面减小计算量,另一方面有利于结构优化,大大缩短设计周期。在模型简化中,尽量保留对内部流场产生影响的内置构件,如风机壳、芯体支架、导流肋等。简化的冷凝器二维模型如图1所示(图中尺寸单位为mm),其中风机采用送风的形式,长度为160 mm,出风口半径为810 mm,弧长为390 mm,导流肋与芯体支架间距L=280 mm,导流肋高度h=25 mm,跨度为60 mm,采用管片式芯体,芯体管为6排24列。

图1 简化的冷凝器二维模型图

1.2 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

模型采用四边形结构化网格,网格尺寸为2 mm,芯体区域网格进行加密处理,芯体管周围建立5层边界层,层高为0.1 mm,网格总数为89 257个,节点总数为84 307个。风机送风口采用速度进口,均匀送风,风速为7~15 m/s,采用标准κ-ε双方程湍流模型,湍流强度为4%。出风口采用压力出口,表压为0 Pa。芯体管采用wall壁面边界条件。

1.3 模拟结果与分析

在每排相邻芯体管之间提取计算点考察冷凝器内部气流的均布性。计算点布置如图2所示,芯体管排数用N表示,共6排,每排23个计算点,计算点1~8位于芯体上端,计算点9~16位于芯体中端,计算点17~23位于芯体下端。气流均布性的评判标准有多种[11],本文采用风速相对偏差δi及其均值δ来表示,分别考察不同N下各计算点的风速分布,公式为:

图2 计算点布置图

不同工况下各计算点的风速分布结果如图3所示。图3(a)中,对于大部分计算点,风速的增加会导致相对偏差增大,气流均布性降低。计算点1~4、10~15相对偏差很大,说明芯体上端和中端气流分布很不均匀,上端风速偏小,中端风速偏大;芯体下端各计算点相对偏差较小,说明其风速分布比较均匀。图3(b)中芯体上端计算点1、4、5相对偏差差异性较小,2、3差异性较大,说明芯体上端流场较复杂,风速分布的均匀性较差。

图3(b)中当N=4时,总体上相对偏差均值最大,达到40.0%,结合图3(a),后续的流场优化方案考察进口风速15 m/s、芯体管N=4条件下各计算点的风速分布。

图4为进口风速15 m/s冷凝器流场速度云图,其中风机壳和导流肋对流场影响较大,风机壳的存在导致芯体上端存在负压区,气流在芯体管周围形成了漩涡,导致风速偏低,管内制冷剂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严重影响其换热效率,需要进行优化。导流肋位于冷凝器内部风速较大的区域,迫使气流由芯体下端转向芯体中端。

图3 不同工况下各计算点相对偏差对比

图4 进口风速15 m/s冷凝器流场速度云图

通过对现有结构分析,发现冷凝器芯体气流分布的均匀性较差,需要结构优化改善其气流组织,提高气流分布的均匀性。

2 优化方案一

只对冷凝器底壳部分进行改进,分别考察其导流肋与芯体支架间距L、导流肋的高度h对提升气流均布性的影响。

2.1 改变冷凝器底壳中导流肋的位置

原冷凝器其他参数保持不变,只改变其底壳中导流肋与芯体支架的间距L,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增大,L分别为280 mm(原结构)、320 mm、360 mm、400 mm、440 mm、480 mm、520 mm、560 mm;另一种是减小,L分别为 280 mm、240 mm、200 mm、160 mm、120 mm、80 mm。计算冷凝器内部气流分布情况。

计算结果如图5所示,图5(a)中,当L由280 mm增至480 mm时,芯体上端风速增加,中端风速降低,下端风速基本不变,整体风速均布性提高,当L=440 mm时,相对偏差均值最小,达到25.5%;当L增至480 mm以后,芯体下端风速急剧增加,整体风速均布性降低。图5(b)中,随着L的减小,芯体上端、中端风速减小,下端风速增加,导流肋的导流作用越来越弱,相对偏差均值增大,严重降低了风速分布的均匀性。

图5 导流肋不同位置气流均布性对比

总结来看,增加L有利于提升气流均布性,当L为440 mm时,气流的均布性最好,相对于原结构,气流均布性提升36.3%。

2.2 改变冷凝器中导流肋的高度

原冷凝器其他参数保持不变,只改变其底壳中导流肋的高度 h,使 h分别为 5 mm、10 mm、15 mm、20 mm、25 mm(原结构)、30 mm、35 mm。计算冷凝器内部气流分布情况。

计算结果如图6所示,当h由25 mm减小至5 mm,芯体上端风速降低,下端风速增加,相对偏差平均值一直增加,气流的均布性降低;当h由25 mm增加至30 mm,芯体中端风速增加,下端风速降低,气流均布性基本不变;当h增加至30 mm以后,芯体中端风速偏大,下端风速偏小,气流均布性降低。与原结构相比,只改变导流肋的高度h对提升气流均布性效果不明显。

图6 导流肋不同高度气流均布性对比

综上,优化方案一中通过增加导流肋与芯体支架的间距L可以有效提升原冷凝器气流的均布性,当L=440 mm时,效果最佳,而只改变导流肋的高度h对提升气流均布性效果不明显。

3 优化方案二

原冷凝器底壳不变,在风机下方添加导流板,其几何模型如图7所示(图中尺寸单位为mm),其中导流板由平板和圆弧构成,平板长度为40 mm,圆弧半径为36 mm,平板相对于底壳的高度为H。在原冷凝器和导流板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只改变导流板的高度H,使H 分别为30 mm、40 mm、50 mm、60 mm、70 mm、80 mm、90 mm。计算冷凝器内部气流分布情况。

图7 导流板模型图

计算结果显示:当H<50 mm时,芯体中端风速偏大,气流整体均布性较差;当H>70 mm时,导流板会挡风,导致芯体上端局部风速偏低,气流均布性也会变差;当50 mm≤H≤70 mm,导流板导流作用较好,减弱了原结构中芯体上端风速偏低,中端风速偏高的程度,气流整体的均布性得到了提高,其中,当H=60 mm时,如图8所示,气流均布性最好,相对偏差均值为23.0%,与原结构相比,气流均布性提升了42.5%。

图8 导流板不同高度气流均布性对比

总体来看,优化方案二中添加导流板,可以有效提升原冷凝器气流的均布性,同时,当导流板的高度H=60 mm时,效果最佳。

4 优化方案三

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对方案一、方案二的结合进行分析,所选因素包括导流肋相对位置L、导流肋的高度h、导流板的高度H。添加导流板后,原冷凝器内部流场改变,导流肋相对位置L和导流肋的高度h的水平范围需要重新计算,所选用的因素与水平见表1。

表1 结构优化因素水平表 mm

从表3可以看出,各因素对气流均布的影响程度导流肋高度>导流板高度>导流肋位置;从表2相对偏差均值可以看出,提高原冷凝器气流均布的最优方案为实验7,即最佳的结构优化方案是导流肋相对位置L为440 mm、导流肋高度为20 mm、导流板高度为70 mm,此组合下气流分布的相对偏差均值为15.2%,相比较于原冷凝器,气流均布性提高62.0%。

表2 正交实验方案和计算表

表3 试验结果极差分析表 %

5 结束语

通过CFD技术与正交设计方法相结合,对客车空调冷凝器原方案进行了数值分析与结构优化,通过改变导流肋的位置、导流肋的高度以及导流板的高度得到3种方案,其中最佳的优化方案使得风速相对偏差均值由原方案的40.0%降低至15.2%。采用CFD技术与正交设计方法相结合,可以对客车空调冷凝器的多种结构特征进行设计与优化,大大缩短项目的开发周期。

修改稿日期:2018-04-03

猜你喜欢

冷凝器导流气流
核动力二回路系统冷凝器启动过程特性仿真研究
不同粒径支撑剂组合导流能力变化规律实验研究
非均布导流下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产量模拟
氨制冷系统冷凝器选择
使用“副厂件”的那些事儿(四)
——副厂冷凝器,“今年不漏明年漏”
小水滴在风洞气流中的跟随性
比翼双飞
惊魂未定
睡眠呼吸面罩
混凝土运输及导流在水利工程中的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