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业扶贫对推进农村共建新生活的调查与思考
2018-08-22孙丽楠
摘要:陕西省第十次党代会中提出“五新”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小康、奋力追赶超越的最终目的。脱贫攻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的头等大事,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底线任务。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我省十三次党代会要求,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力度,成为当下我市当前完成精准脱贫目标的重要抓手。坚持脱贫攻坚和区域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推广“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实施生态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关键词:脱贫攻坚;产业扶贫;“三变”模式;
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构建现代农業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坚持脱贫攻坚和区域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推广“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实施生态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这是共建新生活的重要一项内容。
一、产业扶贫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在“十三五”时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工作重点就是要做到精准施策、分类施策,即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精准安排扶贫项目和建立产业扶贫的带动机制尤为重要[1]。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随着专业化和协作的发展,农业开始实行一体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通过利益或产权等联结,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联结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紧密地经济利益共同体[2]。
我市旱腰带地区位于咸阳中部,乾县、礼泉、泾阳、三原4县北部,属渭北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过渡地带。该地区属于连片贫困地区,是我市重点扶贫脱贫区域。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该地区积极引导承包土地向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流转,增加贫困户的财产性收入。通过“三变”模式和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提高贫困户的组织化水平,让贫困户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利益。例如,泾阳县日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提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全新思路,对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在壮大企业中带动群众脱贫[3]。
可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多种形式的扶贫模式,对于促进本地区的精准脱贫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我市农业产业扶贫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依然是以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为主体,尽管我市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产业扶贫项目选择难、工作周期长、扶贫效果见效慢、技术和资金要求较高,我市农业产业扶贫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政府对产业扶贫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扶贫脱贫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授人以鱼”的初级阶段。这种观念上落后给推进产业扶贫带来了极大地困难和阻力。如何让贫困户和扶贫干部在思想意识上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真正的从简单的送吃送喝,到掌握一门生产技术,特别是让贫困户摆脱长期以来的“等、靠、要”思想,这还需要我们在政策和实践中进行探索。
2、农业生产周期长利润薄,企业发展受限过多。旱腰带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先天自然条件,产业扶贫的项目相当一部分处于自发状态,无规模、无标准化,技术支撑差。尤其是在一些地区贫困户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土地流转,通过分红获得生活来源,或者参与小规模的产业项目,但这些项目容易受外界市场的影响。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一些地区发展涉农企业的过程中,单纯依靠种养殖发展,很难获得更多的利润,生产经营都停留在低端水平。
3、各项政策和资金落实不到位。我省围绕产业扶贫某些政策的顶层设计缺少可操作性,尤其是财政金融帮扶措施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金融支持产业扶贫贷款看似美丽,落地却难。在一些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方面,由于资金的缺乏,经营主体发展规模受限,很难在金融机构为贫困户作担保,而贫困户又因为自身的原因,也造成了贷款难的问题。这种门槛高、时间短等问题都影响来了国家资金和政策的落实。还有资金的监管和使用也需要我们重视。
4、政策的贯彻落实存在问题。在调研中,精准扶贫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的政策非常多,特别是正在中省一级的政策架构都是完整的,但如何使这样的好政策落地的成了问题。省市两级政府机构只是就政策讲政策,只是做到了政策的宣传,但是政策如何操作、如何落实,没有十分明确的办法,甚至于出现了一些“朝令夕改”的现象。
三、对我市农业产业扶贫发展的建议
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产业扶贫是落实精准扶贫和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重要举措。要因地制宜发展一些贫困人口参与度的区域特色产业,扩大转移就业,贫困地区通过产业发展支撑脱贫致富。
1、扶贫先扶志、扶智,让群众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一方面要加大扶贫力度,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其内生动力,增强贫困人口自我的发展能力,从简单的“扶贫”到从扶志、扶智入手,不断地创造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尤其是旱腰带地区,长期以来由于地理和气候因素,养成了一些人“靠天吃饭”的思想,要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必须变被动为主动,激发贫困群众的活力和创造力。
2、保障配套资金的发放。在涉农资金和扶贫专项款项方面,要立足地方实际,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整合扶贫资金等各类资源,统筹安排,形成合力,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财政资金的投入也要讲求方式方法,一方面要通过方式方法提升贫困群众的认知;另一方面在资金投放方面,金融机构的门槛过高,所以在政策制定方面也要尽可能地考虑全面。同时也要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督跟着资金走”的原则,强化项目监督管理,严格按照井镇扶贫的标准化程序实施,对资金进行有效监管[4]。
3、加强农户的技术培训。按照农民的身体情况具体进行分配,保证各类贫困户都能够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和技术化水平在不断提高,要让贫困户参与到产业扶贫的项目之中,这些贫困户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只有技术的支撑,才能保证贫困户长期获益,才能保证在脱贫之后,不会返贫。
4、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越是脱贫攻坚,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脱贫攻坚考验我们党,尤其是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所以作为基层党组织要提高认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贫困群众进行产业扶贫,寻找项目,支持群众的产业项目发展。作为我们的党,要加强扶贫开发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在驻村干部的选拔和为贫困村精准选配第一书记。不断强化领导责任制原则,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支持精准扶贫,依法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5、积极培养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无论是基层参与脱贫扶贫的一线干部,还是省市一级的领导干部,要跳出“城墙思维”,站在“秦岭之巅”去看问题、想事情。尤其是遇到政策的落地问题时,要全方位的思考和研究,不要出现具体措施“朝令夕改”,无法实施的问题。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敢说敢做,真正的让贫困户享受国家的惠农政策,尽早打赢我国脱贫攻坚这场战役。
参考文献:
[1]蒋和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国家行政学院编写组:《中国精准扶贫攻坚十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咸阳市农业局:《精准脱贫范例》
[4]《咸阳市旱腰带区域农业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作者简介:孙丽楠,(1981-),女,汉族,陕西咸阳人,现为中共咸阳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教师,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