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九大关于发展阶段转变论断的几点认识
2018-08-22王文寅王瑜
王文寅 王瑜
摘 要:在一个社会里,经济发展不仅仅意味着一个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也要涉及经济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既具有内在的经济性,也具有"外在"的价值性;既进行在当代,又指向着未来。它是协调的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是最小缺憾的经济发展,是"社会"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经济发展;因素最优组合;均衡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经济发展无疑是经济问题的头等大事,然而经济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自身包含目标和方法的关系,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效果和影响的问题等等,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动态系统。新发展理念下的经济发展,就是能够达成所有这些问题的均衡的经济发展,亦即在所有这些因素的最佳组合的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经济社会动态系统的帕累托最优。
1.经济发展的目的
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经济发展为了什么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活动的目的不代表经济发展的目的,企业追求利润化和追求效用最优化可以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不是它的施惠对象。政府经济行为的目标虽然是社会福利函数,与经济发展的目的似有一定联系,但政府本身并不是经济发展的主体。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客观的,这是因为:任何社会主体的主观意图都决定不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目的是由客观因素决定的;经济发展的目的对象化于客观实体,这一实体受惠于经济发展,又反过来能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否达到是可以检验的,检验的直接标准就是经济是否能保持发展的趋势。从这一界定出发,经济发展的目的有三个,即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经济本身的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以及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增强。
第一个目的是“生产决定消费”的规律在经济社会层面的表现,生活水平和生产质量的提高都以个人收入的发展为前提,不过从消费品的角度看,生活水平提高是消费品数量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消费品种类的擴大、质量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多样化。
第二个目的的含义是,生产不仅为消费服务,也要为自身服务,只有生产的能力增强了,生产才能更好地为消费服务。只有通过资本积累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增加资本的数量,才可能有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不是竭泽而渔,而是放水养鱼。
第三目的是指,经济发展是其在具体的国家里进行的,国家是经济发展的综合环境、社会支持和最大主体,经济发展只有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所谓国家的综合国力,通常以经济活动的能力、社会发展程度、军事外交能力、中央政府掌握的财政力量等来衡量。
三个目标共同而有侧重地指向人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安全需要。
2.经济发展的数量
经济发展的基本标准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加,因此,就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而论,经济发展首先是个量的问题,有数量才有质量。商品产出的增加,消费者收入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都有赖于经济的量的发展经济发展和实际国民总值的提高。量的发展要求必须有一个最低限度的速度和尽可能高的速度,在要素投入、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科学技术等为一定条件下,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是一个得到普遍认同的目标。
要增加经济发展的数量、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首先必须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技在生产中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次,要增加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资本是稀缺资源,应通过经济政策鼓励企业进行资本积累和内容、外延的扩大再生产,鼓励居民或者增加储蓄并保证储蓄转化成投资,或者直接投资资本市场。政府还应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尽可能的优质外资。劳动力从数量上说并不稀缺,而从质量上看依然是稀缺资源,政府应从发展教育事业和增强人力资源的角度,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消除优质劳动力的稀缺。再次,社会总资本和劳动不仅有一个数量问题,还存在一个结构问题,即社会总资本和劳动在部门之间的分配。要鼓励资本和劳动更多的流向劳动生产效率高、发展潜力大、科技产量高企业,逐渐淘汰“夕阳产业”,以提高资本和劳动的利用率,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事实上,在经济现在化过程中,经济的发展与部门结构的转化是相辅相成的、互为条件的。
3.经济发展的质量
经济发展不仅是数量的发展,也是质量的提高,纯粹的量的发展意味着经济体系在旧的水平上重复循环,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落后;它只能提高生活水平而无法改善产的质量,只满足了人的生存需要而不能更好地满足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的质量是指国民经济的素质,即国家经济实力、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协调运行、经济安全等的现状和潜力。质量或素质可以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来分析,投入是经济发展质量的保障,产出是经济发展质量的实现。
投入保障有三个主要方面:第一,优化产业结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产业结构的基础,它能满足社会的一般经济需要和吸纳众多的普通劳动力就业。资本密集型是产业结构的支柱,它是社会资本主要储备场所和运行场所,负担着为国民经济提供重要装备的任务。技术密集型产业是产业结构的先导它反映科技进步的态势,进行科技再生产的应用,引导整个产业结构趋向现代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和生产技术进步的先导。同时,要协调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坚持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调整工业的内部结构,特别是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促进生产社会化、经济现代化、服务性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第二,提高生产的科技水平。技术进步既是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主要动力,也是质量提高的重要表现。首先,随着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的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回得到明显改进,这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会引起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出现。其次,科技进步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一系列与高新技术密切相关的新产业的出现,会使国民经济的总体面貌大大改观,使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迅速提升。再次,科学技术进步使管理日益科学化、现代化,管理作为生产力的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增强人力资本。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还有赖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上述科技的经济功能实现的重要条件,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力素质构成资本的一个因素或形式——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增强靠的是教育,教育投资是人资本上的投资的主要部分。在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教育三者的关系是高度相关的,高水平的教育和数量质量较高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达到重要来源。
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和就业率的提高上,也主要通过劳动生产率等的提高来实现。(1)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生产和经营的效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一国技术水平、劳动者素质水平、劳动者熟练程度、经济管理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亦即衡量经济现代化水平的一个基本标志。劳动生产率也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生产同量产品所消耗的活劳动减少,或者在消耗同量劳动的情况下生产出更多产品,因而提高了产出—投入的比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使得劳动者工作时间缩短,闲暇时间增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2)经济效益是经济活动中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较,即产出和投入的比率。经济效益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经济效益的提高使得每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发展所包含的物质增量更大,从而使社会获得更多的使用价值即财富。经济效益的提高又会引起产品质量的提高,从而直接促进了经济发展质量的改善。(3)就业率是就业人数同需要就业的适龄劳动者人数的比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发展质量与就业率高度相关。首先,就业率决定全体劳动者的总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其次,就业率决定劳动者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这不仅关系着劳动力资源的利用,而且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再次,就业率是影响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因素,这是因为,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来源于劳动者提供的剩余价值,就业率越低,或者说失业人口越多,剩余价值中用于社会保障基金的部分就越多,而用于资本积累的部分就越少。
4.经济发展的代价
经济发展的代价涉及经济发展的价值论问题。一般而言,人们对经济发展普遍持赞同的态度,即便是一些对经济发展价值極有怀疑的经济学家如米香等,和一些极端的环境保护主义,也并没有完全否定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福利这一事实,而只是更多地强调经济发展的“缺点”。经济发展有无“缺点”?答案是肯定的,在这里,缺点的含义是指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的损害。因此,经济发展的代价不是指经济发展的经济成本,这种成本是经济发展的条件,毕竟经济发展不能“凭空”发展。经济发展的代价也不是一般的社会损害,有的损害是社会可以“宽忍”的,而是一些影响和效果比较大的损害就是所谓经济发展的代价。概括起来,经济发展的代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引发的环境恶化、生态破坏和资源过度采伐。二是与人们收入普遍发展同时并存的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与经济发展有联系,在于经济发展对资本的依赖,而资本多来自于富人且要回报富人。三是生活质量上的缺憾,即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经济发展而普遍提高,但闲暇的时间、人与人的交往、清新的空气、生活的安全等看来似乎不如以前了。上述“代价”的存在与经济发展的目的是相悖的,问题的解决与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是一致的,而质量的提高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之间又存在矛盾的一面。
5.结论
为实现最优经济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积极性。就政府而言,需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实现经济发展的数量与质量的统一,通过收入政策了来达到公平与效率的均衡,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来促进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协调,通过社会政策来寻求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总之,政府所追求的最优经济发展,是协调的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是最小缺憾的经济发展,是“社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B]
[2]联合国.2016年人类发展报告[B]
[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观[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4]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