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县级区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问题

2018-08-22黄番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1期
关键词:事业单位

黄番

摘 要:本文在全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推开的背景下,通过对县级区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存在的问题、困难等方面进行分析,按照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依法依规解决事业单位设置不规范、行政职能体外循环、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和政企、政事、政社不分等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关键词:县级区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长久以来,中国事业单位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病,政事不分、企事不分、职责不明的现象愈发严重。中国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势在必行。201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可以说,这是中国继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之后,继续完善改革总体布局的又一重大决策。然而,我国的事业单位共4000万名职工及离退休人员,改革的难度及受关注度不言而喻。因此,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过程中,如何对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选拔任用、职业发展和监督管理、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工作进行构思,对深化我国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立明规、破旧弊、谋新篇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事业单位的分类

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将现有纳入机构编制管理范围的事业单位划分为三个类别,即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简称行政类)、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简称公益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简称经营类)。其中: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又将公益类细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

1. 行政类。在不突破中央规定的政府机构限额和行政编制总额前提下,结合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推进。对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其划归行政机关或转为行政机构,对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其行政职能剥离划归有关行政机构。

2. 公益类。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实行政事分开,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减少行政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改进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深化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制度,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改革和完善财政支持方式,逐步取消行政级别。

3. 经营类。进行资产清查、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债权债务核实后转为企业。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和工商登记,由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负责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二、我国县级区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存在的问题

第一,事业单位数量多和情况复杂,分类难度大。实际工作中,一些事业单位履行了部分政府行政职能,成为行政部门的附庸,还存在政事、事企不分、职能交叉重叠等问题。尽管中央文件对事业单位分类做出了明确的说明和解释,但在县级区域事业单位实际分类工作中,由于事业单位门类多、范围广、专业复杂,加上历史遗留的种种问题,事业单位设置和布局分布不尽合理,分类标准把握极易出现不够科学和不够准确的情况。

第二,分类改革配套措施不完善和动力不足。完善的配套政策是顺利推进改革的保证。而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主要由中央和省、市确定,区(县)级地方政府难以提出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政策。目前,县级区域组织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财政管理等配套政策不衔接,成为制约改革顺利推进的瓶颈。

第三,人员安置问题以及行政职能体外循环。由于县级区域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长期以来,事业单位被看成是党政机关尤其是政府行政部门的附属物,事业单位几乎都由各级政府举办,并由政府部门主管,许多行政职能延伸到事业单位,以事代政,混淆事权。

三、我国事县级区域业单位分类改革对策路径

第一,大力推进简政放权,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县级区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大力推进应结合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县级区域应将政府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层级间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情管住管好,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

第二,调整财政投入方向和完善财政监管制度。縣级区域通过调整政府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方向,来提高公共财政投入的使用效益和公益服务的社会效益。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逐步加大政府对公共事业的投入和支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范畴的公益事业,确保财政资金向基础性、公益性社会事业集中,并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尤其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重点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公共安全等民生事业的投入。逐步退出对一般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入。

第三,加强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和资产管理。完善公益服务的价格管理机制,杜绝事业单位乱收费的现象。逐步建立健全与事业单位职能、责任目标相适应的经费使用绩效考评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经费使用绩效考评结果既作为财政安排经费的依据,也是确定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依据之一。逐步建立绩效考评结果公开制度,提高绩效考评的透明度。

四、结论

全面深化政府职能改革的要求,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有利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突出抓好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和谐满意度,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志刚,王安秋.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组织文化冲突与整合[J].发展.2015(01).

[2]张金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宏观视角分析[J].机构与行政.2013(04).

猜你喜欢

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人才如何引进来用得好留得住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之我见
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
事业单位改革与人事档案创新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