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经济学中的研究方法
2018-08-22谢楚楚
谢楚楚
摘要: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并不是客观的、不以任何人意志为依赖的规律。世界上也并不存在一种适用于任何国度的政治经济学矛盾揭示的“万能方法”,相反,它是一种主观的,在特定阶级意识所反映的思想指导下的,科学地解释不同国度经济矛盾的手段。它不仅反映的是特定阶级利益与意识,而且能准确地解释特定国度不同阶段的矛盾。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具有国度性,也就是其特殊性。因此,中国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主体,找到主要的经济矛盾,确定主导思想,科学地对待西方政治经济学方法论,通过不断地实践,辩证地来发展中国政治经济学方法论。
关键词:研究方法;阶级利益与意识;主体;实践
一、政治经济学中两大主体
政治经济学的主体是研究者及其代表的阶级。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两大派系之主体: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劳动者阶级为主体。资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体,以生产资料所有权为基础,主张私有制,私有财产神圣而不可侵犯,目的在于私有财产的增值保值,以资本为核心,实现私有资本的源源不断的壮大。而实现其经济增长的办法在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于对被统治阶级劳动力创造价值的无偿占有。劳动者阶级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体,以自身劳动力所有权为基础追求的是人的升华和发展,通过自身的劳动力的发挥获取相应的物质与精神报酬来实现自身的发展,以相应的劳动成果来现实人类劳动力的更新。这必然是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政治经济学两大主义
主義是一个学说体系的基本概念,政治经济学的主体性集中体现在主义上,不同主体从其利益和经济意识对经济矛盾研究概括为主义,由主义指导新的研究,构成其学说体系。不同阶级利益代表就会拥有不同的意识体现,不同的主张以及不同的研究主题,更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但这一系列 的展开都是以不同阶级利益代表的意识概括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派系的划分是以主体和主义为基本点来划分的,而不是研究对象,不同派系的研究对象可能是同一个矛盾。但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以及意识的约束下,所放映的思想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
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意识概括在一定时期内是进步的,通过对封建主义和集权专制主义的否定来维护作为生产资料占有者的权利,促进了人类素质技能的解放,通过相对宽松的权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极大的促进了生产率,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对商人和手工业者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意识的集合,资本主义是以资本为根据的,而资本是表现于物质财富的所有与增殖中的社会关系,它以货币形式出现并作用于全部经济过程。资产阶级是资本所有者集合的社会群体,资本所有者作为资本的人格化,执行着资本增殖的职能,并固守资本的所有权。每个资本所有者都有其利益,在资本所有者之间还不时有利益的冲突,但他们在自由竞争对财富的占有时,又深切地意识到总体性的共同利益,并由此形成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资本主义就是资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是在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的。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一种基于公众共同意识的一种学说,它放映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主张的是消灭私有,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为基础的实现生产资料公有的一种意识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在同资本主义资本和劳动的对立的现实经济基础上的无产阶级的统治;是意识到自身的最终目的的无产阶级,把理想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自觉行动;是社会主义自身不断的自觉的自我否定。
早期的社会主义思潮最先是在欧洲开始出现的,在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产生了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早期的著作代表主要是工人代表,开始为劳动者的解放进行斗争,他们以理性为理论基础,批判物统治人的状况,将劳动看作人的本性,以劳动的解放来设想未来社会的依据。但是由于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所以只能在资本主义内部的体系中寻求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不敢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彻底的否定,更不敢去发动广大的无产阶级去推翻资本主义的暴力统治,还对资本主义抱有一定的细想。而马克思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克服了这种局限性,充分肯定了无产阶级的主力军地位,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三、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
由于资本主义的阶级主体是资本的所有者阶级。从配第所主张的归纳法到魁奈的演绎法,都强调自然规律和自然秩序,以此反对封建和专制,为自由竞争和占有财富声辩,斯密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一是本质抽象法,二是现象描述法。在对社会经济问题的考察中,斯密一方面继承了配第和魁奈研究方法中的科学因素,克服了他们把归纳法和演绎法割裂的缺陷,形成了初步系统的本质抽象法。运用本质抽象法,他能够从当时重大的经济问题出发,深入社会生活的内部,分析经济现象的内部结构和联系,从而得出许多超越前人的、有价值的结论。另一方面,斯密又满足于现象描述法,其特征就是仅仅分析经济现象的表面联系,以代替对经济矛盾本质的规定。而这两种方法论显然是矛盾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马克思称李嘉图以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学为“庸俗经济学”,也就是在纯研究经济现象的描述上辗转,而不探讨现象背后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从十八世纪的萨伊和马尔萨斯开始彻底跌入唯心主义。选择何种方法是与研究者的立场和研究目的相联系的,要想回避或掩盖阶级矛盾甚至公然为资产阶级辩护,就不可能选择辩证唯物主义方法。
四、劳动社会主义经济学方法论
社会主义体现的是一种总体共有思想,实则在于共享由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生产资料。但这会出现一个问题,是少数人共享多数人创造的生产资料?还是创造劳动的人共享他们生产的成果?也就是主体明确问题。除了主体不明确之外,相比较于“资本主义”,其对象和性质也是不明确的。“资本”一词相当准确地概括了其性质和特点,而“社会”不能体现其“主义”所根据的主体的特点。因此,必须在明确“社会主义”的主体的同时,明确其根据和性质。以“劳动社会主义”取代“社会主义”。“劳动社会主义”的主体是劳动者,根据是劳动,性质是维护、争取、保证劳动者利益和发展。从主体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出发,必定有由此指导下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人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要求自身获得更快速满足自身需求的条件的意识,促进自身素质技能的提高和充分发挥,获得社会地位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就是一种理性。劳动的理性在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劳动实践中生成,其动因与动力在于劳动实践,其方法就是实践辩证法。
四、中国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确立
中国经济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着指导中国革命、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特殊性,我们不可能一味的借鉴所谓的“先进”的研究方法来套用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适用不适用只能通过实践来把握。中国革命的主体一直都是劳动者,他们集中地反映自身的利益需求,从而上升为总体的意识概括,而这就是劳动社会主义,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向正是在劳动社会主义的指导下不断发展,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中国经济矛盾,探讨矛盾的演化趋势和解决矛盾的途径。因此,在劳动社会主义指导下的方法论应该是实践辩证法的展开,从对政治经济学历史演化各阶段方法论的系统研究中概括其一般性成分,在对中国经济特殊矛盾的反复探讨中形成并不断改进、充实。这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价值观的思考,明确研究者自己的立命。第二,主体意识概括,也就是明确主义。第三,确定研究对象和目的。以中国经济矛盾为研究对象,以揭示经济矛盾规律为目的。第四,详细占有材料。
因此,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在劳动者总体利益与意识的概括主导下形成的。
参考文献:
[1]张春敏刘清劳动社会主义:现代劳动者的利益与意识概括—兼评《劳动社会主义》
[2]刘永佶经济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刘永佶中国政治经济学主体主义主题主张中国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