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河油田多轮次调剖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8-08-22陈志会
陈志会
摘要:针对海外河油田调剖技术效果下降的问题,开展了多轮次调剖技术研究。明确了多轮次调剖产量递减影响因素,提出相应对策;确定了经济调剖轮次;改进了海外河油田多轮次调剖技术方法,通过交替注入不同调剖剂及扩大处理半径,减少重叠面影响;以注采井组为单元,开展了对应调堵,实现调剖堵水一体化。
关键词:调剖;多轮次;影响因素;方法
1 前言
海外河油田为注水开发的砂岩稠油油藏,为抑制注水开发矛盾,控制含水上升速度,伴随油田注水开发应用了调剖、堵水等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调剖轮次的增加,措施應用效果递减较大,统计10井次多轮次调剖中,平均井组增油量由首轮的1015t下降到第二轮的411t,有效率由首轮的80%下降为70%。为应对日益增多的多轮次调剖井,改善多轮次调剖效果,满足油田开发现状的需要,开展了多轮次调剖技术研究。
2 多轮次调剖效果逐次递减机理研究
2.1多轮次调剖影响部分重叠机理
用可视化平板模型进行三轮调剖实验,对比可以看到两轮调剖的影响面是部分重叠的。第二轮调剖与第一轮调剖所用的调剖剂相同,成胶时间相同,它们停留在高渗透孔道中的位置相当靠近,产生调剖剂波及影响面的重叠,使第二轮次的调剖效果小于第一轮次的调剖效果。
2.2调剖剂作用随径向距离增加而递减机理
随着调剖轮次的增加,注水井附近剩余油已被驱替,后一轮调剖剂必须向前推进,才能继续发挥调剖作用。随着调剖剂距注水井距离增加,等量调剖剂所形成的环厚变薄,调剖作用减弱,使调剖效果递减。
2.3封堵时机引起调剖效果逐次递减机理
调剖总是一轮次一轮次进行的,每一轮次都需要一定时间,都引起区块产油量一定程度的递减,如果在前一轮调剖的调剖剂失效后再开始后一轮调剖,则将失去多轮次调剖协同优势,不可避免地造成调剖效果递减加大。在不同可视化平板上,可以看到,注调剖剂时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总采收率下降,注调剖剂时含水率越低,调剖效果越好,即调剖时机越靠前越好。
2.4调剖剂部分失效引起多轮次调剖效果逐次递减机理
在多轮次调剖中,前一轮次调剖剂显然是后一轮次调剖剂的“垫衬”,前一轮次调剖可作为后一轮次调剖的基础。调剖剂部分失效会影响下一轮次调剖剂调剖效果的发挥,凝胶是多轮次调剖中用得较多的调剖剂,这类调剖剂常由于氧化降解而部分失效。所以在多轮次调剖中,注入地层的调剖剂的多样化选择也是解决多轮次调剖效果逐次递减的一个重要措施。
3 多轮次调剖轮次优化
为了更好地说明多轮次调剖效果逐次递减的现象,优选出调剖轮次,最大限度地提高产油量。在非均质岩心上进行8轮调剖,选用1号调剖剂,每次0.033PV,采收率增值变化情况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多轮次调剖效果逐次递减的现象非常明显,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产油量,取得更好地经济效益,应优选进行6轮调剖。
4 现场应用效果评价
4.1选用不同调剖剂,在不同轮次中交替使用,避免调剖剂波及影响面的重叠,提高多轮次调剖效果。如H8-24井首次调剖采用体膨颗粒调剖剂,2轮采用无机铬交联体系均见到增产效果。有效期结束后,为进一步挖掘油层潜力,又进行了2轮次调剖,考虑到前两轮调剖增产幅度较大,第三轮采用酚醛树脂交联聚合物,第四轮调整了调剖剂的强度,最终三、四轮调剖又见到明显增产效果,油层潜力得到充分挖掘。
4.2扩大处理半径,以克服调剖剂作用随径向距离增加而递减这一现象,提高调堵效果
在多轮次调剖过程中,采用逐轮增加调剖剂用量,扩大处理半径的方法克服调剖剂作用随径向距离增加而递减这一现象,首轮处理半径一般为16m,调剖剂用量为2000m3,随着调剖轮次的增加,目前处理半径最大为22m,调剖剂用量最大为4000m3,通过提高调剖剂用量,保证了多轮次调剖的增油效果。针对多轮次调剖处理半径小,影响措施效果的问题,在调剖剂段塞中增加水段塞扩大处理半径,节约药剂成本,同时在油层中形成前后两道阻水屏障,使注入水不易产生绕流。
4.3以井组为单元开展对应调堵,形成调堵一体化技术,最大限度挖掘剩余油潜力
在注采对应井组上进行调剖和堵水,在水井上实施深部调剖,改善吸水剖面,在对应油井上进行堵水,改善产液剖面。做到同时论证、同时设计、同时评价,最大程度地发挥技术整体合力作用。
通过研究与创新性地应用,多轮次调堵效果明显得到改善,共实施多轮次调剖技术55井次,措施有效率87.3%,阶段增油3.64×104t,降水4.65×104m3。通过开展多轮次调剖技术研究与应用,为油田现阶段原油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5 结论
⑴通过多轮次调堵研究成果,掌握了油藏多轮次调堵产量递减机理,明确了调堵时机及经济调堵轮次。
⑵形成了具有海外河特色的多轮次调堵技术方法,为油田稳油控水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油田开发技术座谈会文集(采油工程部分).2002.6.112~117.
[2]陈铁龙,蒲万芬.油田稳油控水技术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8.174~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