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民族主义文献综述

2018-08-22高妍雯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1期
关键词:民族主义政治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民族主义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政治现象,网络民族主义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显现,对我国的政治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对今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回顾和梳理,为后期研究做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网络民族主义,民族主义

从研究成果看,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网络民族主义”的研究具有面宽、点多、系统性强以及为后续深入研究做准备等特点。具体而言,主要是对网络民族主义的内涵、动因、特征、性质与类型、功能、困境和对策等六大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

一、网络民族主义的内涵

在当前中国面对高速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进程,社会矛盾逐渐升级的特殊发展阶段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在网络上获得了意见渠道的新公民表达的集团化民族情绪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势力。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网络民族主义的内涵部分达成了一致,即认为网络民族主义是“网络+民族主义”的结合体,它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时代的最新表现。其中,人们通常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对民族的认同。民族主义通常包括“对民族的归属感、安全感、荣誉感以及对民族的一种情感皈依”。“网络民族主义”正是“网络+民族主义”的有机结合,借助网络这种新兴媒介,并通过网络表现出来的对网络和现实世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思潮,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时代的最新表现。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中获得了充分表达平台,从而获得了表达途径与相关目标的实现。

二、网络民族主义的特征分析

同时,在网络民族主义的特征方面,国内学者也基本达成了共识,大部分学者认为网络民族主义具有突发性、应激性、自发性、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大众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等。学者谷士刚认为,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群体具有浓烈的爱国主义色彩,除此之外还有“极端的言行与冷静客观的思考及理论构建同在,网络言行与外化的现实行为的关联性”等特征。另外还有学者从传播学视角和爱国主义的维度考量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群体,柴素芬将中国的网络民主主义群体的特征概括为: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具有广泛性,舆论形成效率高,内容多元,表述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束缚。

三、网络民族主义的影响分析

网络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和运动,对我国现实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作为互联网技术的伴生物,网络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我国的内政和外交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同样需要认识到网络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重性。

(一)网络民族主义的积极影响: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和传播从不同的层面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和社会正能量。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的网络民族主义的积极影响进行了阐释。例如:刘靖华从网络民族主义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角度阐述,认为“民族主义既是一种思潮、情绪,又是政治运动,它是以“民族”为精神符号、动力和目标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以民族国家为诉求的意识形态,以文化传统为依托的情感或情节”。网络空间与其说是表达政治观点的平台,不如说是发泄生活情绪的途径。大众也好,体制外也好,广泛群体往往属于缺乏政治权利、财富基础、话语权的弱势群体;

虽然网络民族主义没有处于很好的监管下会衍生出线下的活动,对政府的形象带来损失,但是网络民族主义具有许多的社会功能,例如:促进公民政治参与、凝聚国家力量、拓展公共领域等。卜建华(2010)认为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具有强化政府执政合理性的政治功能,有重塑民族精神的激励凝聚功能,能够对社会运行进行调控,整合社会发展。王军(2010)则从市民社会的角度考察,并认为“中国大众的网络民族主义正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和中国外交的新变量。”“网络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因其信息获取能力增强、社会动员能力增强、所涉问题敏感程度较高、引发了国内外媒体介入以及决策者执政理念和方式的变化进而能够影响中国外交进程与决策”吴学兵(2007)认为“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促进公民意识生成的新路径”“是扩大民众政治参与的新平台”“是推动市民社会建构的新动力”。卜建华、崔海峰(2010)认为“网络民族主义的言语行为一方面生成于网络市民社会之中,另一方面又催生网络市民社会,即网络共同体。知识分子精英通过网络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言论行为,也大大地推动构建市民社会的进程。他们参与网络讨论和行动,著文立论,以实际行动发表维护国家利益的言论,其文章和观点被网络广为引用、传播,成为普通民众获取社会政治理论知识或相关论断的信息源泉,从而引发普通民众参与讨论,唤起民众的政治意识,并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甚至对政权机关的决策产生导向性影响。”贵州师范学院经济与政治学院学者华宇等从政治合法性视角分析网络民族主义的政治功能认为“网络民族主义对于国内社会秩序、国际关系发展乃至国家政治合法性基础有着巨大的影响”,但同时提出网络民族主义对于政治合法性仍有负面影响“一些极端主义对网络民族主义的煽动和利用,导致严重的无政府状态、部分盲目的排外心理等”,认为“网络民族主义只有在合理监管和有序引导的前提下,才能有效避免网络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叶璞从传播学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从传播主体看网络民族主义“由无数个人构成的传播行为主体提升了网民在国际传播中的地位。”,从传播内容看“个人参与国际政治事务、服务于中外文化交流的程度有所提高。”从传播伦理看“有不少言论主张合理引导网站舆论,强调理性。这些积极力量在号召网民理性爱国,呼吁网民们保持冷静和理性,尽力维护一个比较良好的讨论氛围和互动状态。”

(二)网络民族主义的消极影响分析

同时,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的网络民族主义的消极影响进行阐释。华宇从我国的网络民族主义对政治合法性的影响的角度分析,认为“网络民族主义对于政治合法性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负面消极的作用。诸如一些极端主义对网络民族主义的煽动和利用,导致严重的无政府状态、部分盲目的排外心理等。”

四、研究不足与努力方向

国内学术界对网络民族主义的研究深化了对网络民族主义理论、内涵、特征、功能等的认知,拓宽了网络民族主义理论的研究范畴,推进了中国本土化的网络民族主义理论研究,开拓了网络民族主义理论研究的新视界。但与此同时,国内学术界關于网络民族主义的研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与欠缺。研究视角相对较窄,跨学科研究意识淡薄。目前国内学界研究重点是网络民族主义的学理探究。缺乏关于网络民族主义理性发展建构路径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军:“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

[2]卜建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3]孙凯:“论国内网络民族主义舆论引导”,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4]卜建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5]陈辉:“大学生网络民族主义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作者简介:高妍雯(1994-),女,汉族,山西临汾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媒体领域研究。

猜你喜欢

民族主义政治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政治攀附”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