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白话小说在日本的图像化——以与谢芜村为例》读后感

2018-08-22张冬骏

东方教育 2018年14期

摘要:日本南画作为日本艺术的重要一支,源于中国文人绘画,形成于日本的江户时期。其主要代表艺术家有祗园南海、柳泽淇园、彭城百川、池大雅、与谢芜村等人。本文就与谢芜村与池大雅做以浅析。

关键词:与谢芜村;池大雅;日本南画

与谢芜村姓谷口,别号夜半亭(二世),画名谢长庚、春星等。生于摄津国毛马村。少年时代即爱好艺术。20岁前后丧失家产,漂泊至江户,拜师学习俳谐,寄寓于芭蕉传人早野巴人的夜半亭,为江户俳坛所瞩目。以后10年间游历各地,致力学画。后名声大震。1757年成家,恢复俳谐创作。1766年与其他俳句作者成立“三果社”,提倡俳句的新风格。1767年继承夜半亭俳号,发展成为一代宗匠。他提倡“离俗论”,反对耽于私情、沾染庸俗风气的俳谐,致力于“回到芭蕉去”。但他的“离俗”意图导致脱离现实和沉溺于古典的倾向,缺乏芭蕉的人民性和现实性。他的俳句扩大了题材范围,表现手法也更为细致。他的《悼念北寿老仙》(1745)和《春风马堤曲》(1777)被视为一种自由诗式的韵文作品,为日本近代新体诗的先声。他的主要作品有《玉藻集》(1777)、《摘新花》(1797)、《俳谐三十六歌仙》(1799)、《芜村七部集》(1808)、《夜半乐》(1809)等。

日本17~19世纪受中国明清文人画影响而形成的画风总称。以清雅淡逸、信笔遣兴为特点。其中,一部分着重从技法上模仿,格调较为诙谐,称为南画;一部分着重以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尊崇和修养为前提,讲究诗情画意,格调高雅,称为文人画。但南画和文人画的范畴界限不清,也常常混为一体,所以述及日本文人画流派及画家时,往往与日本南画史难于截然划分。

自从大雅、芜村等确立了日本文人画之后,在日本各地都出现了不少追随者,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画家。特别是1810~1840年间,京都、大阪一带,冈田米山人、浦上玉堂、青木木米、田能村竹田等富于个性的画家相继争雄,形成日本文人画的黄金时期。另一方面,在江户出现谷文晁、渡边华山,他们将清朝画家沈铨(沈南)的写实作风和西洋画风糅合一起,与关西文人画派并立。

日本的南画根植于中国的南宗画和文人画,因此也被直接被称为“南画”或“文人画” 是18世纪的江户时代中期在日本建立起来的重要的绘画样式。日本南画的从时间上看是在中国的文人绘画的“南北宗论”出现之后,其直接取义南宗画,实不为怪。在中国,文人画亦称“士大夫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绘画的“南北宗论”的理论依据是明代的美术理论家董其昌的《画旨》的南北宗之说,明代董其昌所称的“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王维以诗入画,被视为南宗之鼻祖。

南画形成17世纪的江户时代中期。日本的江户时代始于丰臣氏灭亡,德川幕府在江户(今东京) 确立全国统治体制的1615年,止于所谓“大正奉还” 1867年較之此前的任何时代,德川幕府时代经历了长而稳定的历史,承平已久,歌舞升平,武士阶层脱离战场迁移到城市并接受了官僚职位,开始在管理国家方面展示自己的才智。艺术也趋向和平面貌,开始强调各种艺术的探索。艺术领域在长达两个半世纪的幕藩文化匍匐下,变化极其复杂多样。尊重、模仿并利用中国文化,是形成和建构日本自身文化策略的重要部分。

德川幕府以儒教作为文治政策,对待艺术的许多观点都根源干儒家思想,这使得中国文化在广泛的社会阶层中受到尊崇,尤其在武士阶层中,对中国儒学、诗歌、书法、绘画等优雅文化的追求成为时尚。日本的文人对中国文化的传播着力甚多,他们对中国优雅文化的追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诗人学者在吟诗作乐的游戏之中带给文人的灵感,以及“业余爱好者的身份”这些都给他们的绘画带来了更大的实验空间,并为南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温床。同时,这个时期的市民文化兴旺成熟起来,艺术家的个性开始觉醒,这给江户时代的绘画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个背景之下,从江户时代的中期起,开始流行文人绘画。

作为天皇和贵族的所在地京都保留了皇室宫廷优雅的美学传统,其郁和自由的艺术氛围吸引了大批的艺术家,包括那些以革新为宗旨的艺术家,越来越多的武士在皇朝辞去和丢掉官职,自封为文人画家,在京都或附近省市教画、卖画为生。这使得京都成为文人画最为突出的一座城市。文人画的代表人物祗园南海、柳泽淇园、彭城百川、池大雅、与谢芜村等都在这片沃土上取得成就。

与谢芜村(1716-1783)是江户时代最有名的俳人之一,出生在大阪毛马村(现大阪都鸟区)。20岁时去了江户学俳谐和画技。36岁回到京都,到江户、关东、东北的各地游历。在这之前没有留下绘画活动的记录。42岁后专注绘画,业余作俳谐。但画风类似彭城百川,常采取明朝院体手法,显示出浓郁的中国情调。他似乎没有特定的老师,主要是以自学的形式研习中国的古画、名画和画谱,他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构筑了自己的绘画意境,主要作品有《竹溪访隐图》、《秋山行乐图》、《竹林茅屋之柳荫归路图》(屏风)、《蛾眉露顶图卷》、《春光晴雨图》等。与谢芜村作为日本的南画集大成者受到高度评价。

池大雅(1723-1 776)和与谢芜村儿乎是同时活跃在京都画坛的人。大雅生于京都。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出入于黄檗山万福寺,那儿大量的藏书深深吸引着他。父亲去世后,15岁的大雅在京都的二条植1开了一家扇屋,名为袖龟堂,卖售自己绘制的扇子来维持家用。偶尔见到《八种画谱》成为其人生的转机。16岁的大雅拜柳泽淇园为师学习明清文人画,后来他为了学习狩野派的绘画样式,离开淇园。大雅始终把画面作为自我独自世界的展开,脚踏实地,徐徐前行,并在书法领域取得成就。他作品的特点明确:舒朗、透明、广阔的画面空间,画出人物和山水舒展的情调。在他的画里,从汉画到宗达光琳派各流派相互融合,具有新鲜的气息,色彩清丽通透。参禅的体验使他的作品看上去漫不经心,豁达的天性使得他的绘画宽阔舒缓。他还在禊绘、屏风画上取得成就。在所有文人画家里,他是唯一继承了障屏画传统的人。

与谢芜村和池大雅在文入画的探索中逐渐跨越中国明清画谱的羁绊,开创出文人画的独创境地。之后的日本文人画在对中国文人画的理念和手法的理解上更为深刻,整体上倾向于以纤细的笔致表现日本风土,从而逐渐确立起日本本土的文人画风格。随着几代画家的辛勤探索,南画这种艺术样式在江户晚期普及盛行,受到大家的一致推崇,并且在京都或江户等城市形成不同的画派。可以由此看到这样的现象:在任何事物的发展命运中,都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从产生、昌盛走向衰败,从生机盎然走向凋谢的过程,南画形成之初的许多人出于自愿追随于各个画派,积极参与考佥曩銎多样的艺术形式探索,从而使南画这一充满中国传统气息的艺术样式在日本逐渐展露出本土化的面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格样式。

参考文献:

[1]张夫也著,《日本美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高居翰著,《诗之旅: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3]赤濑川平原著,《日本名画散步》,远流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张冬骏,男,1990年,陕西西安人,美术学硕士,现就职于渭南师范学院丝绸之路艺术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