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的魅力永不消逝

2018-08-22张赞

东方教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语言魅力方法论

摘要:从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现在开始播音!”的第一声呼号标志着播音事业诞生,到此后百花争艳的播音主持事业发展态势,我国的播音主持事业积累了丰富的播音创作实践经验。新闻播音是中国播音主持事业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播音史中非常值得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主要从如何面对新闻播音史及其方法论意义两方面具体加以阐释。

关键词:播音史;语言魅力;方法论

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作为传统媒体工作者的新闻播音员越来越显得手足无措,甚至有人产生自我怀疑,怀疑自身定位,也怀疑学院派的教育模式。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新闻播音历史,理性的新闻播音史观又有什么方法论意义,就成了我们急需解答的重要现实问题。

一、我国新闻播音简史

我国广播新闻播音可以从延安陕北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两个分期来看。延安陕北时期的新闻播音,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战斗风格的生动体现,具有摧枯拉朽的气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发挥了巨大的鼓舞和感召人民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的广播新闻播音,又经过了和平建设时期的蓬勃发展,十年动乱时期的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的繁荣发展三个阶段。现在,我国广播新闻播音呈现了多种形式、多种语态、多种媒介融合的繁荣景象。

我国的电视新闻播音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标志着我国电视事业的产生。在其后5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电视新闻事业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58-1966年是艰难创业时期,这个时期节目非常简单,新闻节目只有图片新闻报道、电视新闻片、口播新闻、实况转播以及带有新闻性质的纪录片;1966-1978年属于曲折磨难时期,这个时期我国电视新闻事业遭受到了巨大的挫折和破坏,节目单调枯燥,形式主义成风,但在曲折中仍有发展,1976年7月1日《电视新闻》节目(《新闻联播》前身)开始试播,内容只有国内新闻,每次10到15分钟。1978年元旦,《新闻联播》正式开播。和广播新闻一样,我国的电视新闻事业在1978年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

二、新闻播音的历史观

说到历史,就有史观问题。对于新闻播音的历史观,在媒体融合的现实语境下更有了讨论的必要。新闻播音的传统过时了吗?其实这个疑问由来已久,“念别人的稿子没有出息”、“刻板”等种种说法几乎伴随着有稿播音的始终。

在文化领域,对待传统文化主要有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全盘复古”,一种是“全盘否定”,对于传统的新闻播音来说,对它的“全盘否定”蔚然成风。这与时代环境、特别是媒体环境变更有关,也有播音员主体意识不强、主体能力不足的原因,但更多是因为人们对于有稿播音存在着误读。

对于有稿播音来说,稿件是别人写的,但形之于声却是千差万别:有人念字出声,有人拿腔作势,有人声情并茂。有些人认为,只要能写就能播。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它否定了新闻播音很重要的属性——艺术属性。老一辈的新闻播音员,一生都在以他人写作的稿件为创作依据,但依然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这与他们的语言功力、新闻敏感、艺术直觉息息相关,他们所成就的艺术精品绝不是后人能轻易企及的高峰。另外,对于新闻播音来说,可信性、权威感极其重要,如果新闻播音失去了可信性,那就成了街头巷议。可信性这一重要特点要求新闻播音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形式:语音要规范、语气要庄重、吐字要清楚、句子要流畅、表达要可信……如果一切都以“口语化”为目标,就无法将重大、深邃的内容真实可信、准确清楚地传达出来。

1947年3月21日起,国民党空军飞机开始在延安狂轰滥炸。据当时的播音员钱家楣回忆:“3月15日那晚,几十架敌机轮番轰炸,历时8个小时,投弹几十枚。14日从上午9点开始到下午4点,轰炸了7个小时,并且还进行低空扫射。有一次轰炸,震得我们窑洞顶上的土都簌簌掉下来,但始终没有打断我们正常的播音工作。”① 现在我们的新闻播音工作环境远远好过当时,我们不用再冒着生命危险去播出。但为了我国革命事业成功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吗?而且在此需要厘清的是,后人和历史应该如何看待某些特殊时期的播音员呢?我们认为,历史在评价他们的时候还是以赞美他们的天赋为主,这是人群中少见的天赋(特别是在播音理论还不成熟的时期),况且他们是忠诚、刻苦而认真的人。

用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历史观观照新闻播音是必要和迫切的,我们要“推陈出新”、“批判继承”。我们要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播音员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严肃的创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语言功力,同时要体现时代风格和时代特色,但绝不是以所谓的“口语化”为目标去迎合受众。

三、新闻播音历史观的方法论——以彭坤播音作品为例

辩证的新闻播音史观还是要指导当下的新闻播音实践。我们试着从中央电视台优秀播音员彭坤的播音作品中寻找一些启示。

2016年7月12号的《新闻联播》节目全文播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声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关于应菲律宾共和国请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所作裁决的声明》,重申了我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对于此类代表国家表明立场的稿件,必须要有一定的力度。彭坤的聲音既明亮又刚劲又有穿透力,播这类稿件如鱼得水,立场、态度、分寸都把握得很好,整体既庄重可信,又紧凑流畅,达到了很好的播出效果。

而在2016年7月31号的《朝闻天下》节目中,彭坤配了一条赞美乌兹别克斯坦运动员丘索维金娜的通讯稿。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而当全世界都在为她的隐忍、坚强感动时,她却依然能云淡风轻地说一句:‘我觉得普通母亲都会这么做,我对体操的爱依旧,我无法形容我的快乐,我每天都从中得到快乐,我觉得我还是18岁。”

这条通讯稿和之前的《声明》显然不同,语言要生动、亲和、有感染力。彭坤在播丘索维金娜最后这句话时,悉心模仿了她的语气、放下来说,将整个句子一气呵成。她还将“永远十八岁”拉开,准确表现出了丘索维金娜快乐的感觉,在形式上既有结束感,又显得意蕴绵长。

彭坤老师的播音作品中,像这样不同类型的稿件比比皆是,但她都用自己强大的语言理解力、感受力和表现力应付裕如,甚至一些写得索然无味的稿件经她一播都会显得趣味盎然。

张颂教授一直强调“有稿播音锦上添花”,即使在融媒体环境的今天依然有深刻的指导意义,而落实到方法论上,我们可以从彭坤的作品示例上得出一条实践准则——以多变的话语形态应万变的稿件内容。

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新闻播音员绝不能退缩不前、固步自封,也不能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而是要努力锤炼自身业务能力,勇于承担自身责任。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新闻播音员都应该坚信:语言的魅力永不消逝。

参考文献:

[1]张颂.播音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2]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3]喻梅.新中国播音创作简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注释:

①张颂主编:《中国播音学》,第10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作者简介:张赞,男,1990年8月,山东泰安,硕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播音主持艺术理论。

猜你喜欢

语言魅力方法论
如何构建系统的方法体系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起源及发展探究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构建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魅力摭谈
论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趣味性教学
给国际象棋语言插上灵动的翅膀
幼儿园老师的语言魅力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天猫双11晚会”主持人语言特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