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抉择与命运:解析《伊甸之东》中阿布拉与卡西的人生轨迹

2018-08-22张艺凡

东方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卡西

摘要:斯坦培克在《伊甸之东》中塑造了多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女性人物阿布拉与卡西的对比更是生动地反映出作者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本文通过对比阿布拉与卡西在生活环境、外貌和精神追求上的相同点,以及在面临人生抉择时做出的不同选择,探讨了人的主动选择与命运走向之间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抉择与命运;伊甸之东;阿布拉;卡西

《伊甸之东》(East of Eden)是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培克(1902-1968)创作生涯后期的主要作品,首次出版于1952年。这是一部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的家世小说,主要讲述了居住在萨利纳斯河谷的汉密尔顿家族和特拉斯克家族的的命运轨迹。阿布拉(Abra)算不上书中最重要的角色,因此诸多研究文献中鲜有对阿布拉这一角色的分析讨论。然而,恰恰是在这个角色与书中主要女性角色卡西(Cathy)的对比之下,可以看出作者对个人选择与命运走向之间紧密联系的探讨与思考。

一、阿布拉与卡西的共同点

社会环境:阿布拉与卡西的儿子几乎同龄,她和卡西出生、成长于不同的时代,但是两者生活的社会环境并没有大的变化,都处于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父权社会之中。正是由于阿布拉与卡西生活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影响二人的命运走向的社会因素也必然存在相同之处。

外貌上,阿布拉与卡西都是作者笔下的美人。斯坦培克对青春期的阿布拉的描写是“她不仅美,而且坚强、自信,还带有女性的妩媚。”(王仲年,1986:556)对卡西的描写则是“她小时候漂亮,长大了也漂亮。她的声音沙哑温柔,甜得使人无法抗拒。”(王仲年,1986:90)

精神上,阿布拉與卡西都具有对父权社会的反抗精神,向往掌控自己的命运。阿布拉首次出场是在小说的第二十七章,她的父亲解释了阿布拉这个名字来历,首先向众人表明自己期盼的是个儿子,随后又补上一句“不过阿布拉给了我极大的安慰”(王仲年,1986:434),似乎意在表达这个乖巧的女儿倒也勉强合意。继而又让阿布拉抬起来让大家认识,没想到年幼的阿布拉已经初具反抗意识,她并不乐意父亲逢人便说这个古怪名字的来历,更不愿意父亲反复提及他是如何期盼一个男孩却来了一个女孩。于是她无视父亲的要求,一动不动地保持原本的姿势。可以说,这是小说中阿布拉对父权的第一次反抗。而卡西的反抗精神从幼年时期开始就不仅限于对父权的反抗,她仿佛是反抗一切权威和习俗,狂热地追求自由。从穿衣打扮、言行举止,到读书择业也从不随波逐流。

尽管阿布拉与卡西都生活在父权社会之中,尽管她们对自由有着同样的渴望,但她们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反抗来自社会习俗和家庭权威的压迫,奋力争取自主权。

二、卡西的抉择与命运

小说中的卡西是一个形象鲜明的角色,作者用大量的文字来描述她美丽的外表和与众不同的言行举止,二者形成强有力的对比,让读者一面为她的美貌感叹,一面又被她的残酷冷血震惊。

小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卡西并没有像同龄人那样结束学业,而是升入中学,父母对她寄于厚望,“因为对于一个家境中等、不算富裕的女孩子来说,教师是个高贵的职业。”(王仲年,1986:97)美丽的容貌更是让卡西父母深信,一旦顺利成为教师,卡西就能嫁入体面的家庭,走上社会公认的女性该走的人生道路。

然而卡西对自己的人生早有打算。十六岁生日后的某一天,卡西突然宣告自己不愿意继续上学,并告诉母亲自己打算离开家乡。这是卡西第一次公然挑衅父母的权威,父亲得知以后威胁要用鞭子抽打她。对自由充满向往的卡西选择了反抗,第二天就悄无声息地离家出走。不幸的是,这是一次失败的反抗。被父亲追回的卡西受到了鞭笞,从此改变了反抗策略,表面假意迎合父母,实则暗中策划一场残忍无情的谋杀行动。而蒙在鼓里的卡西父母还以为是体罚起了作用,让女儿变得更加温顺。为了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卡西不惜纵火烧死父母,伪造一家三口遇难的假象,这是影响卡西命运的第一次重大选择。

19世纪末,一个女人若是没有父母或是丈夫的庇护,想要独立生存已是十分困难,更别提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卡西深知自由的选择权离不开殷实的经济基础,自然会不遗余力地去赚钱。尽管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局限性,女性能够从事的正当职业并不多,卡西作为一个受过足够的教育并且成绩优异的女性,她并非没有机会选择。然而她却选择去做妓女,随后又傍上了妓院老板爱德华兹先生。这是影响卡西命运的第二次重要选择。事实上,卡西极度反感这样的被迫依附他人的状态,她只是在等待逃跑的时机。不幸的是,没等她凑到足够的钱,就因为一次偶然的酒后吐真言被爱德华兹先生就看清了本质。发现真相的他全然忘记了过去的喜爱之情,在盛怒之下将卡西打得半死不活,抛弃在树林。

机缘巧合,小说的男主人公亚当收留了奄奄一息的卡西,悉心照料并娶她为妻。然而,这场婚姻对卡西而言依然是权宜之计,她不愿意成为任何人的附庸。亚当提出要带卡西去加利福尼亚开始新的生活,遭到了卡西的拒绝,而自认为一家之主的亚当根本没有试图去考虑妻子感受,认为妻子服从丈夫天经地义。他无视卡西的拒绝,只是告诉她“你是我的妻子”、“我要你跟我一起去”。(王仲年,1986:154)

生下孩子之后,卡西做出了影响她人生的第三次重要选择,她选择抛下嗷嗷待哺的孩子,离开丈夫,隐姓埋名来到萨利纳斯城,继续做妓女。然而,卡西对自由的狂热追求并没有就此罢休。为了完全掌控妓院的经营权,她先是曲意逢迎得到老板费叶女士的信任,随后又残忍地把已经将自己视为女儿的费叶毒死。这一系列疯狂而冷血的选择并没能让卡西得到她向往的绝对自由,反而正是因为过去的行为,她过得战战兢兢,疑神疑鬼,唯恐坏事败露,以至于性情日渐扭曲,只能居住在她专门为自己打造的不见天日的秘密小屋,最终在身体和精神双双破败的情况下自杀身亡。

三、阿布拉的抉择与命运

阿布拉在文中所占的笔墨远远不如卡西,但这并不影响作者对阿布拉这一形象的塑造。阿布拉成长于一个当时典型的中产阶级之家,父亲是一所学校的董事会成员,母亲则是家庭主妇。父母对阿布拉的要求不外乎做一个乖巧懂事的女儿,接受一些基础教育,交一些父母认可的朋友,嫁一个有经济实力出身良好的男性。

当阿伦的父亲亚当投资失败经济大受损失的时候,阿布拉十分清楚父母会拒绝自己继续与阿伦交往,然而她依然主动向阿伦示爱。父亲鼓励阿布拉重新交男朋友,被阿布拉拒绝之后,父亲质问“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可以自作主张订婚?”(王仲年,1986:557)由此看出,阿布拉也受到家长权威和社会传统的压迫,渴望自由。

无疑,阿布拉想要拥有独立自主的选择权,但她没有采取卡西那样疯狂而泯灭人性的方式。阿布拉的方式是温和而坚定的,她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也有足够的智慧为自己的前景铺路。她提醒阿伦可以放弃城市生活,回去经营阿伦父亲的农场。尽管阿伦因为父亲的投资失败备受打击,不断退缩,阿布拉依然坚定地追随他鼓励他,为了自己的未来勇敢地摒弃家庭和父权社会的枷锁,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阿布拉发现阿伦对自己的爱并不真实,“他心里没有我。他塑造了一个人,只是把我的外表蒙在那个人身上。我不是那样的—不是那个理想的人。”(王仲年,1986:627)尽管如此,阿布拉还是勇敢地选择以自己真实的样子对待阿伦,而不是为了爱情去想办法蒙蔽自己和阿伦。

书中多次提到阿布拉和卡西的智慧,不同的是,卡西用各种计谋坑害他人,甚至残杀至亲,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阿布拉却用智慧客观地分析问题,理智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当阿布拉确信自己对阿伦心理的分析是正确的之后,她选择主动找机会向阿伦坦白,告诉他自己并不是他期待的样子,这样坦诚勇敢的做法使阿布拉再一次將选择权握在自己手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卡西最后却反被自己阴险狠毒的手段逼到了角落。

最后,阿布拉发现自己与迦尔才是相互理解,相互认可,于是她开始和迦尔约会,并不畏惧邻居的闲言碎语。正如书中老李对阿布拉的评价,“在她身上感到了力量,善良,以及温暖。”(王仲年,1986:624)老李把阿布拉视如自己的女儿,甚至把最珍爱的母亲的遗物赠送给阿布拉。小说的最后没有直接提到迦尔与阿布拉的结局,但是从迦尔一家人与阿布拉的相处中可以推测出,他们的结局是幸福的。像阿布拉这样既有智慧,又善良勇敢的女性,一定会幸福。

四、结语

斯坦培克在《伊甸之东》中数次描写塞缪尔·汉密尔顿与老李对于《圣经》中该隐与亚伯的故事的探讨和解读:“詹姆斯国王钦定版的译文用‘你却要这几个字作出保证,说明人们肯定能战胜罪恶。但希伯来文中的‘蒂姆舍尔—也就是‘你可以提供了一个选择的机会。它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字。它说明道路是敞开的,完全由人自己决定。”(王仲年,1986:386)人的一生总会面临各种诱惑,不论这些诱惑来自金钱、权力、感情还是其他因素,都需要人主动地取舍、抉择。而正是人们做出的选择决定了自己的命运走向。结合斯坦培克在《伊甸之东》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不难发现作者对选择与命运的诸多思考,尤其是通过阿布拉与卡西这两位看似具有颇多共同点,却又在选择方式上截然不同的人物进行对比之后,更是可以看出选择对人类命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John Steinbeck. East of Eden[M]. New York:Penguin Books,1992.

[2][美]约翰·斯坦培克. 伊甸之东[M]. 王仲年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张艺凡(1989.09--),女,研究生学历,毕业于西南大学,现就职于四川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卡西
陶土瓶与花
陶土瓶与花
大冒险
骑扫帚的也是天使
斗牛士之死
斗牛士之死
花生壳上绘人生
不好意思的卡西奇
打零分的原因
爱情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