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2018-08-22史凤华
史凤华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火灾中一些自救常识,提高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点
1.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
2.利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和归纳总结法.
五、教学用品
气体实验微型仪器:双球管、多用滴管、燃烧管、吸收瓶、酒精灯.
实验药品及材料:小苏打片、稀盐酸(1∶2)、二氧化锰颗粒、过氧化氢溶液(30%)、氢氧化钠溶液、棉花、火柴.
六、教学过程
(一)探究燃烧的条件
1.学生的自学:阅读实验报告,思考实验内容.
步骤和方法现象结论或解释
(1)连接装置按照教材所示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入药品
①在双球管中分别放入2~3粒二氧化锰和一片小苏打片,其中一支多用滴管吸取2mL过氧化氢溶液,连接在放二氧化锰的双球管上,另取一支多用滴管吸取2mL稀盐酸,连接在放小苏打的双球管上.②在燃烧管中依次放入红磷、大理石和白磷.③在尾气处理瓶中加入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
(3)加热装置,探究燃烧条件
①对准位于白磷与红磷之间的大理石加热,观察现象,提供氧气,至白磷燃烧完毕.②继续加热,过一会观察红磷的变化;提供二氧化碳,红磷有什么变化;再提供氧气,红磷又有什么变化.③观察大理石是否有变化.
(1)实验装置说明
a.双球管分别为产生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装置.
b.燃烧管中分别放置红磷、大理石、白磷.
c.吸收瓶为尾气处理装置.
d.酒精灯为加热装置.
(2)提供信息
a.白磷和红磷具有可燃性,大理石不具有可燃性.
b.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2.小组的合作探究
利用下面一套微型装置,小组内合作完成实验,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3.教师的点拨
通过实验现象,对比分析燃烧的条件.开始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温度达到着火点;红磷从燃烧、熄灭到再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大理石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由此可知,燃烧的条件有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可燃物,且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二)探究灭火的原理
1.学生的自学
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填写导学案中的灭火方法
灭火事例灭火方法灭火原理
熄灭酒精灯
油锅着火
熄灭蜡烛
纸箱着火
熄灭火炬
森林着火
2.小组的合作探究
小组内交流讨论,上述熄灭蜡烛的不同方法是破坏了燃烧的哪个条件,并试着说出灭火原理.
3.教师的点拨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燃烧的条件总结灭火的原理.
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4.课堂练习
(1)某校五楼寝室,学生熄灯就寝后,一同学违规点蜡烛看书,不小心引燃蚊帐,导致火灾.就此事件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物质燃烧的条件看,蚊帐是.
②同寝室同学惊醒后,一边拨打“119”,一边采取了下列自救措施,其中正确的是
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B.跳楼逃生;C.藏在桌子底下等待救援;D.开门使室内空气形成对流.
③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水灭火的原理是.
(2)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5.当堂检测
(1)将下列灭火措施的标号填在各小题后的括号内:
A.隔绝空气;B.清除可燃物;C.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①油锅着火时,加上锅盖 ().
②消防队员用冷水浇灭燃着的可燃物 ().
③将沙土铺洒在燃烧的化学药品上 ().
④草原着火时,在着火点周围割除草,打出防火道 ().
(2)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露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
A.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B.开灯,仔细检查泄露源;C.打开门窗通风,关闭气源阀门;D.打电话报警,并请人维修.
(三)课堂小结
学完本节课我们应该知道:
1.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1)可燃物;(2)与氧气(或空氣)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3.认识到火灾的危害性,学会逃生自救、学会如何报警.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化学“学探点练考”教学路径的研究》(课题编号:【2017】-JKGHYB-098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