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新课改高中历史学科公共精神培养浅议

2018-08-22黄文辛

读写算 2018年7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新课改

黄文辛

摘 要 公共精神是民主政治文化的重要因素,是民主有效运行的内在动力,只有公民普遍具有了公共精神,民主化进程才会顺利推进。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培育学生公共精神的过程中理应也有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公共精神;高中历史教学;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7-0057-01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以其特有的社会性担负着认识过去、把握现在、启迪未来的重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歷史学科理应担负起、也有能力担负起培养公共精神、提升公民素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重任。

一、公共精神的内涵

关于公共精神的内涵,有人将其分为三个层面:公共意识、公共关怀与公共参与,也有学者强调了对“公共善”(人道、正义等人类普世价值观)的追求,并且具体列举了一些公共精神的内容:公民之独立人格、理性精神、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政治认同、参与行动、普世关怀等。通过综合考虑目前对公共精神内涵的界定,本文认为公共精神最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一)理性的公共认同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认同是指独立的个体所具有的一种整体意识或整体观念,发现整体联系,制定整体规则。这种公共认同必需是理性的。作为公共理性精神,与史学理性精神有很多相似之处,意味着对任何外在的权威、现成的经典、流行的偏见等持反省和批判的精神。同时,理性公共认同也包括了“公民克制”的品质,正如罗尔斯所设定的那样:“公民要成为具有理智的公民是在以下情景中发生的:他们互相视对方为世代社会合作体制中的自由与平等公民,愿意按照他们认为是最合理的政治正义概念彼此提供平等的合作条件;而且,假设其他公民也愿意接受那些条件,即便是在特殊情况下损失自身的利益,他们也同意根据那些条件去行动。”

(二)积极的公共关怀

公共关怀是一种对公共事务及公共生活的积极关注、理解和承担的心理倾向性上,它是一种主体存在或者身份所担当的责任,关怀更重要的是现实行动、是一个过程。

(三)自觉的参与行动

公共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公共生活的介入精神。在公共生活领域,没有什么比真正的参与行动更令人鼓舞的了。公共参与行动首先不是强制的或被胁迫的,而是基于公民的自由意志和理性判断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公民对公共生活和公共事务的参与行动,最突出的特征和价值吁求就是公民的自由和自治。在现代民主生活中,具有公共精神的公民,将积极参与公共政治生活和融入社会公共领域,通过自愿自发的行为,以组织或个人的方式参与公共事务。参与行动并不意味着某个预定的目标立刻能够达到,或“为了”某个功利的结果的获得,参与行动本身就是公民活动的意义所在。

二、培养公共精神具有其特殊的重要性

公民与公共精神教育牵扯到诸如民主、人权、自由、宪法宪政、体制制度等与现代国家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公共精神教育,而把公共精神教育贯穿于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各国的民主是由内部生成的,而不是由外力强加的。衡量一种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关键要看最广大人民的意愿是否得到了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否得到了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公共精神教育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人类公民性觉醒的过程,特别是近代资本主义民主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对政治公共性的贡献,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的中国特殊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过程,认识到走向民主是人类发展的一般过程。

2.正确理解和记忆资本主义公共权力的本质、社会主义公共权力的人民性,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贡献。

3.在掌握民主生成过程的历史知识后,理清资本主义语境的公共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精神之间的关系,明白他们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精神的培养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贯穿关于社会主义公共精神的知识,使学生掌握一套公共精神的思维逻辑,公共精神作为一种潜意识以历史为脉络贯穿起来,同时以扎实的历史知识作为其坚实的根基。

2.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特设社会主义公共精神的要求,体会我国目前公共精神的现状以及如何养成公共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公共精神的发展历程,使得学生更为热爱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扬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公共精神。

2.是学生更为理性,摒弃狭隘民族主义,放宽视野,顾全大局,理性爱国。

3.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融入国际社会,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的激励和鼓舞下下,激发学生热情,使其自觉遵守社会主义公共精神。

参考文献:

[1]邓莉雅.公共精神与当代民主政治建设[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

[2]哈佛燕京学社,三联书店主编.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M].北京:三联书店,20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M].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5(10).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浅谈高中《鸦片战争》教学中国际法意识的培养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