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体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
2018-08-22汤德伟
汤德伟
摘 要 近些年国家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相应有所提升,在此种物质基础提升的前提之下,学生们的饮食和营养也得到了保证,但同时其身体素质和体能却呈现出了下降的态势。学校体育教育是基础性和科学性体育教学的主要承担者,对于学生们锻炼习惯和心态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是目前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和认知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况且在社会认知当中,学校教育承担着树人和育人的作用,在学生们健康状况下降的形势之下,体育活动量不足成为了主要的影响因素,而学校也间接成为了指责的对象。
关键词 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6-0216-02
中小学是学生接受系统化教育的起点和外部约束机制,在此阶段培养出来的行为习惯会影响到他们的意志和体质。在素质教育和体育纳入到中考范围当中之后,学校体育教育的工作方向、任务和着眼点都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不仅需要从课程安排着手培养学生们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还需要逐渐培养起终身体育意识,这才是体育教育的目标。虽然体育活动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目前学校体育教育仍旧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活动机构和整体进行运转的,与社会存在一定的脱节和断裂之处,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们体育活动兴趣的提高,同时还使其对于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的安排陷入混乱。体育教育目前也进入到了改革和调整的阶段当中,阳光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理念已经进入到了中小学体育教育,但在实际当中体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仍然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本文当中我便立足于体育工作实效性的影响因素、不足、国家体育教育政策和体育课程安排等方面对其实效性进行阐释。
一、中小学体育课在堂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受应试教育影响严重
现代中国应试教育是学生升学的必要方式,因此中高考成为现代学生、家长、学校最关注的问题。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很多学校会选择停掉他们认为不重要的课程进行文化课学习,体育课就成为很多学校选择停掉的课程,特别是在相对落后的地区,体育课程甚至没有设置。在现代中考加入体育课程的考核内容后,部分学校开始重视体育教学,但是仍有很多学校认为体育课不需要进行学习,单纯靠自己就可以完成,仍将体育课安排给其他课程。有些学校则采用在最后考试关头进行突击式训练,而停止之前的体育课程进行文化课的学习。但是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五六年级学生就深受应试考试的影响,停止体育课程进行应试课程的学习,从而为参加自主招生的小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与保证。而应试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的必要入学方式,不可能轻易改变,因此体育课程也必然会深受应试教育现实的影响,无论在课程设置上还是重视程度上始终会受影响,课程也很难长期正常进行。
(二)受天气情况制约严重
体育课程是一项室外运动课程,很多体育项目必须在室外才能完成。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会受到天气情况的影响。例如,雨雪天气或是北方冬季低温都会影响体育课程正常教学,而且有时也会顾虑到各种天气情况下户外运动的安全问题,而停止体育课程的教学,这样就制约了体育课程的学习。部分财资力量雄厚的学校可能会建设自己的体育馆,这样可能会避免收天气影响而停止体育课教学。但是,就中国绝大多数的学校而言,体育活动都是室外场所,很少有室内的体育馆,因此天气情况就成为制约体育课程的重要因素。
(三)安全因素制约严重
体育运动是一项户外运动,各种各样的动作一旦不到位就很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而这些安全因素的存在,也成为制约体育老师课程内容的重要因素。体育课程本身存在着许多细节性动作,一旦动作出现某些不到位的情况,就容易造成肢体的损伤。而中国的现行教育是大班额教学,这样的现实情况就使得体育教师没有办法兼顾到每一个学生,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一一指导,就可能出现运动过程中的意外情况。特别是当今中国社会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孩子在体育课程中出现任何意外损伤,都会受到家长和学校的严厉指责,情形严重的很可能造成重大事故。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教师为了避免体育课上出现意外事故,在教学课程内容上往往选择不容易出现安全隐患和安全隐患较小的体育运动,使得体育运动教学的类型变得单一。更有甚者,部分体育教师会尽量减少体育活动,主动将课程让给其他科任老师。这样顾虑的行为,就限制了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降低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程度,出现了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程排斥的现象,从而影响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自身问题的影响
体育课程相对于其他文化课程的内容较为简单。很多学校对于体育老师的安置,往往除了自身的教学内容之外,还兼顾着其他行政职责。这样就使得很多体育老师的工作重心并非在体育课程教学之中,更多放在了自身的行政事务上,这样就降低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容易出现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当中,不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而是让学生进行自由活动的情况。很多学生在这样的自由活动时间,进行聊天、散步或是看书等行为,使得体育课程难以发挥实效与作用,体育课虽然在正常授课,但是却形同虚设。同时,部分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程度有限,不能够主动进行自我专业与技能的提升,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较为死板与传统,难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爱好。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无法实现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与进步,从而限制了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与进步。
(五)学校对于体育课程的偏见
体育课程并非传统的中考科目,即使是纳入了中考的考试项目当中,考试内容也都提前公开透明。这就使得许多本身对体育课程抱有偏见的学校更加不重视体育课程的教学。更加认为体育课程是一项能够通过突击式训练就能达标的课程,开始肆无忌惮地进行课程的压縮。而这种偏见,是中国学校一直就有的固有思想,不仅制约着体育课程的教学,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学校对于体育课程的偏见仍然是难以克服的重点。无论从体育课程的设置、体育课教师的薪酬以及体育器材的配备,都可以看出现代学校对于体育课程的态度与认知,很多学校甚至不具备完善的体育教学设施,或者是体育设施老旧无法使用,不进行更换。这样的情况已经成为现代中小学普遍的现象。由此可见,学校对于体育课程的偏见之深,也就局限了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难以发挥体育课程帮助中小学生强身健体的目的,这一因素也是深深影响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一)转变学校对于体育课程的认知
转变学校对于体育课程的认知,是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要想提高体育课程的實效性,首先要中小学学校对体育课程抱有一种正确的态度。当今时代的发展不仅需要知识人才,更需要拥有强健的体魄、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高压力、高工作量的现实情况,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由此看来,学生拥有强健体魄和顽强意志是一种必然趋势和要求。因此,现代中小学学校必须认识到,体育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坚定意志,强健体魄的重要性,认识到体育课程对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体育课程自身所具备的协调学生肢体平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改变对体育课程的态度,重视体育课程,为体育课程提供更多的设备资源,也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学校应当举办各种体育活动,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供良好平台,或举办体育教师的技能比赛,激励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我教学水平,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健康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也为学生的文化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二)体育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技能
体育课程虽然不像文化课程有专门的教材进行教学,但体育课程也有自身的教学方式与要求。这就要求现代中小学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我技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发展。首先,教师应当提高对于人体机能与构造的了解。体育运动依赖于人体肌肉与其他部位的协调,因此,只有体育教师更好的了解人体构造,才能为自身的体育教学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使体育教学的内容更符合现代医学的认知,从而减少体育课程可能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确保学生可以进行健康的体育课程学习。其次,努力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终身体育意识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教学技能。体育课程已经不能够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能够像某些教师进行自由活动的“放羊”方式进行体育教学。这就意味着体育教师必须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并通过组织课堂教学不断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爱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积极在体育课程中进行体育锻炼,不断强健自身的体魄。最后,体育教师还应当进行教学的反思与回馈。教师应当从每节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根据不同的班级进行适当的调节,使体育课程的内容更贴切于班级教学,从而提高课程的适用性,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三)注重理论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只是一项户外体育活动,但实质上体育课程也有相应的理论成分。因此面对体育课程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体育教师可以机动性的选择将其变为室内的理论传授课程,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的传授与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教学时间,借助于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体育课程的演示与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足球比赛的视频教学生足球运动的基本知识,运球方式以及技巧,既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也可以相应的完善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知识,实现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真正理解与认知,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实现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小结
体育课程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学科,应当引起学校对于体育活动的重视与认可,为体育课程以及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资源与环境,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韩亚军.浅谈如何打造体育高效课堂[J].教育界,2011 (29).
[2]魏有为.关于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