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民教育
2018-08-22黄文琳
黄文琳
摘要:公民教育是培育少年儿童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必须具备公民的基本素质,而学校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从而使得学生具备公民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感。文章通过探索公民教育的内涵与教育途径,为国内公民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民教育;家庭公民教育;小学责任教育
中国的公民教育发展较迟,在国家层面的公民教育政策颁布晚: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是我国第一次系统而全面地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指导性文件,标志着我国公民道德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中提出了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国家虽然制定了纲要,但是,纲要仅仅指明了方向,具体实施还是众说紛纭,需要各个地方从实际出发,以校为本开展教育。
一、公民与公民教育的内涵
公民这个名词,由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内涵不断发展延伸,直至今日,其内容依然在丰富。公民最早是从西方,古希腊的城邦制而来,奴隶主和自由平民因享有特权在法律上被称为“公民”,而奴隶仅是“会说话的工具”,可见公民离不开自己的城邦,随着时代的发展,公民的内涵不断丰富,而公民身份包含的内容也逐渐增加,但是依旧是在国家之下,公民身份才得以存在,因此,公民身份决定着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还包含权利与义务。权利不仅有选举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政治权利,以及生命权、自由权、尊严权、安全权等人身权利,还有财产权、社会经济权、宗教信仰权。与权利对应是义务,如遵守法律、维护国家利益、服兵役、参与国家管理等。公民身份的出现,使得公民在抉择或采取行动时,要为自己行动负责[1]。同时,还要对社会、人类负责,甚至对国家、全球尽责。可见,公民身份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展现,又是公民内涵的扩充。
那么如何培养人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呢?必须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和教化人,使之具备公民的基本素质,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在笔者看来,公民的基本素质分为公民知识、公民思维和公民技能。公民知识包括法律知识、道德知识,知道自己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如上述的公民身份具备的权利与义务,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公民有哪些权利与义务。其次是公民思维,即判断能力,这是在具备公民知识之上的一个层次,也可以叫做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已有的知识进行判断、分析问题,培养人的主人翁意识。最后是公民技能,也就是人如何参与到国家、社会治理与管理,在参与过程中,如何收集处理信息、讨论说服、协商决策等内容,在行动与实践中,运用公民技能。
而在公民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三个方面:家庭、国家与社会。公民基本素质教育,即公民知识、公民思维、公民技能的教育,是在家庭、国家与社会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家庭是公民教育的最小单位,国家通过制定公民教育的标准与内容,在学校教育进行实施,学校是实施公民教育的主渠道。社会是最大的教育单位,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因此,实施公民教育应当考虑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二、中国公民教育的渠道
在笔者看来,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由于学校是公民教育的主要渠道,所以首先根据上文中的两个纲要,学校就要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教师作为主导者,自身必须具备公民基本素质,然而,反观现状,除非是思政教师,一些教师并不具备基本法治素质,更不要谈教育学生了。许多教师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要管好教学,时事政治一概不谈,形成政治冷漠的态度。一些教师更是对社会不公现象的评论转化为国家政治制度批判,且不说教育学生成为公民,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多少人成为愤青,在网络上发表自以为是的谩骂评论。因此,教育者自身应当具备公民知识、公民思维,为学生辩证地分析,而不是主观的去否定。另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公民教育的平台,比如利用班会,组织辩论赛、主题讨论课、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要求学生课前进行新闻资料汇报思考等等,提高学生在主体方面的意识,同时教育者对学生的观点也进行了解、评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参与感、搜索能力和表达能力。其次,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也应该做好交流、沟通,相互提高公民素质、提高公民意识,交流公民教育事实的方法。同时,学校还可以外聘一些法律、政界人士,来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弥补教育者在具体领域的教育不足。
社会方面,主要强调社区的公民教育作用。一个社区里,居民的各种情况都比较熟悉,居住距离也相近,所以居民间的交流也会比较密切。社区与街道办事处、小区业主委员会往往起到比较大的作用。为了培养“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社区基本上都会有宣传栏,布告板等宣传渠道,所以好好利用这些宣传渠道,培育良好的社区氛围,也会在邻里间产生很好的效应。另外,组织社区志愿活动、开展公民教育知识普及活动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社会方面除了社区的公民教育活动,还有一个途径——社交媒体,也就是互联网的公民教育。比如:共青团中央开通了各个网络媒体的账号,开展公民教育宣传活动,平时发表一些关于时政的言论等等。但是,网路毕竟有利有弊,如何做好疏导、宣传工作,依然值得细细探究。拿最近的“红黄蓝幼儿园”事件来说,在新浪微博的删除热点,禁止讨论等禁止活动,就引人不禁遐想,究竟是舆论被诱导还是真相潜伏在冰山之下,相关部门在公民热议的同时应该做好疏导,而不是懒政,直接禁止讨论,这样才让公民真正具备参与感,推动公民教育、公民意识的发展。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与孩子间、孩子与孩子间都有教育的作用。家长除了传导公民教育的知识以外,更要让孩子接受生命、美感教育。只有感受到生命的珍贵,才会产生责任感,只有感受到人间之美,才会学会去珍惜。因此。在公民教育之前,家长可以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而不是硬邦邦的,你不可以做这个,不可以做那个,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有意识地以身示范,改正家长自身的一些问题。另外,在家庭内部,孩子与孩子之间也有密切的交往活动,家庭与家庭之间也可以开展组织一些交流活动,比如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的一些活动就可以在家庭间实施,一来促进孩子间的联系,二来促进亲子间的交流,引导孩子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学习理解与包容存在的差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虽然文章提出了三个方面:学校、家庭、社会的公民教育措施,但是,由于公民教育包含的内容较多,角度也有所不同,文章见识尚浅,有待笔者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余进军.中国公民教育与美国公民教育之比较[J].社科纵横,2017,32(06):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