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

2018-08-22薛娟娟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22期
关键词:扶志扶智代际

薛娟娟

摘要:多年来,部分贫困群众之所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难以摆脱贫困,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脱贫致富的技能。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要首在扶志,重在扶智,把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通过志智双扶,才能拔掉穷根,全面进入小康。

关鍵词:扶贫;扶志;扶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不断带领人民摆脱贫困,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加大了扶贫的力度,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近七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中国率先完成了使贫困人口减半的《联合国千年宣言》目标,为世界脱贫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等特殊国情的限制,仍然还有三千多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严重制约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而当前很多贫困群众之所以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志气和勇气,缺乏自力更生的技能。因此,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要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应当首在扶志,重在扶智,通过志智双扶,双管齐下,共同发力,方能全面进入小康。

一、“扶志”和“扶智”的涵义

扶志,就是通过思想教育,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志气,增强摆脱贫困的信心。也就是激活内因,把贫困群众脱贫之志气扶起来,增强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倘若缺乏主动脱贫之志气,即使暂时脱贫,也还可能会返贫。只有加强教育、引导,让贫困群众有强烈的摆脱贫困的想法和愿望,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才会提高脱贫成效。

扶智,就是要通过扶贫教育工程,加强基础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等来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培养能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时代农民,让贫困人口从根本上摆脱贫困,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虽然贫困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文化知识水平不高,不懂也不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缺少发家致富的技术和手段是致贫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就是农民的智力水平直接决定了富裕水平。所以,扶贫必扶智,就是要授之于渔,把贫困人口培养成有科技素质、有一定技术和技能,能适应农业现代化需求的人才,从而摆脱贫困。

二、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原因分析

多年来的扶贫中,部分贫困群众扶而不起,帮而不富,难以摆脱贫困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不想脱贫。部分深度贫困人口认为贫困是早已被注定了的,安于贫困现状,听从命运的安排。这种“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精神贫困,使他们不去分析致贫的原因,更不努力寻找脱贫的办法,缺乏摆脱贫困的的志向和勇气。

二是不愿脱贫。长期给贫困户送钱送物品,把部分贫困人员养成懒汉,他们把扶贫当作一种“待遇”,精神上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这部分贫困人员即使有了一定脱贫条件,也没有很强的脱贫愿望,他们担心一旦脱贫,就失去扶持、失去关怀、失去送钱送物。在他们的影响下,有些孩子把当一名贫困户做为自己的理想。因为他们从大人口中得知,当上了贫困户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整天什么事也不用干,政府安排修房子,种地,收粮食,有时还送钱,送衣服;到县医院看病,贫困户优先,而且贫困户先看病,后支钱,报销时有贫困户报销窗口,所以有长大要当一名贫困户的理想。

三是不能脱贫。受教育程度不高,缺少发家致富的技术和技能,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生产,即技能贫困。农民的智力水平决定了其富裕水平,智力水平与富裕水平成正比。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针对这些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必须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才能真正做到精准扶贫。也就是在扶贫过程中,必须把扶智和扶志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发家致富的技能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向全体人民做出了庄严承诺,在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亿多人一个都不能少地全部进入小康;在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行百里者半九十,现在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脱贫攻坚。现在还有三千多万贫困人口,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致贫原因大多是精神贫困和技能贫困,所以越往后,越要认识到扶智和扶志的重要性。面对这些深度贫困人口,如果只靠外界的帮和扶,而不激发贫困户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脱贫就会事倍功半。如果贫困人口失去了摆脱贫困的志气和勇气,就如同缺钙得“软骨病”,无论怎样也扶不起来。同时,精准扶贫更要重在“扶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地依靠外部“输血式”扶贫,给钱给物,虽然可以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时之困,但是没有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没有“造血功能”,贫困地区就不能够从根本上拔掉穷根,就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途径。要让贫困人口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必须由“输血式”扶贫的模式,转向“造血式”扶贫,增加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从单纯的物质资金支持转变到重视贫困地区人才的培养,让群众充分认识到掌握脱贫技能的重要性,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通过创业就业、产业发展来脱贫致富。

所以,扶贫必先扶智,扶贫必扶智。不仅让贫困人口能够脱贫,而且永不返贫,从根本上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三、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措施

(一)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扶贫必先扶志

要通过宣传教育,转变一些地区“等、靠、要”思想,调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发挥其主体作用。

一是要俯下身子知民忧。发挥包村干部、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三支队伍作用,充分深入群众当中,与他们交心谈心,知其所思、所想、所需、所困,找准致贫原因。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地采取不同的精准扶贫措施。

二是宣传政策懂脱贫。为彻底打消部分贫困户对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方面的疑虑和误区,通过党员会、群众代表会等形式,用家常话、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形式,逐村解读国家脱贫攻坚政策,不断提高群众对脱贫攻坚政策的知晓率和覆盖面,让贫困户打心眼里理解并支持脱贫攻坚。

三是抓思想引导愿脱贫。狠抓贫困群众的思想工作,激活他们摆脱贫困的愿望,点燃他们发家致富的内生动力。如果不能充分发动贫困群众,扶贫就只是治标不治本,帮扶效果就很难可持续。要在每个贫困村举办脱贫励志报告会,激励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决心。在贫困村设置“红黑榜”,把有信心、有劲头、主动性强且成效明显的脱贫先锋列入“红榜”,把好逸恶劳、坐等靠要、懒惰致贫的人列入“黑榜”。“红黑榜”把先进后进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红榜”人物成为村内群众翘指称赞的榜样,可以使他们更有劲头、更有信心、更加勤劳。同时,“黑榜”人物成为群眾引以为戒的反面典型,可以使他们自惭形秽,心灵受到触动,要求主动脱贫,拔掉“穷根”。设立“红黑榜”,可以使群众认识到“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也让贫困户明白自己既是脱贫攻坚的帮扶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责任主体,从而充分调动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

(二)治贫必治愚,扶贫必扶智

教育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举措,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也是精准脱贫的治本之策。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输血”式扶贫,直接送钱送物,见效快,省时又省力,但这仅是解燃眉之急的治标之举。要解决长远问题和根本问题,就要靠“造血式”扶贫,“授之于渔”,让贫困群众掌握脱贫致富的技术,才能全面建成小康,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1. 推动教育公平优质。加大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不仅要设立专项资金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要促进教育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一方面,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增加贫困地区教师生活补助,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加大贫困地区教师的对口支援和合理流动,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学有所教,能接受到优质教育,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2.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广泛开展职业教育,按照授人以渔”和“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思路,促进贫困家庭子女的非农就业。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一个孩子能接受职业教育并就业,就可以解决这个家庭的脱贫问题。要从政策上保证贫困家庭子女进入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学习的机会,确保贫困家庭子女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并能进入相关企业就业。

3. 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让贫困户谋得一技之长。在实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下,必须让贫困群众掌握脱贫致富的实用技术。要经常组织贫困群众参与技能培训。利用农闲时节,邀请农业部门技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养殖、种植技术培训,邀请电商办集中开展电商培训,邀请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指导,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培育其“造血”的功能。

参考文献:

许宝健.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N].学习时报,2017-07-17.

(作者单位:中共山西省翼城县县委党校)

猜你喜欢

扶志扶智代际
寻求阻断贫困多代际传递的路径
《我和我的父辈》: 代际秩序建构与精神传承隐喻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扶贫·扶志·扶智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美丽中国:扶贫先扶“智”和“志”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