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预算松弛的高校预算管理优化分析
2018-08-22马玲
马玲
摘要:预算管理是实现我国高校资源优化配置、深化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良好的预算管理可以使高校加快完成战略目标,获得健康、可持续发展。虽然多数高校都会开展预算管理活动,却只有一部分高校实现了既定管理目标,预算松弛的现象相对比较严重,它会使高校管理者对自身所需的资源和财务状况的视觉模糊,并最终会造成预管理的失败。在高校预算管理中,造成预算松弛的原因包含着多种驱动因素。本文以高校预算管理部门视角,对预算管理中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高校预算管理优化策略。
关键词:高校预算管理;松弛;优化
高校实施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指利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围绕高校年度财务计划编制预算并开展精细化管理,进而使高校实现战略目标,获得可持续化发展。但是我国很多高校,在进行预算管理期间,会出现预算松弛现象,并且该现象已经成了多年无法解决的顽疾。虽然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修订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对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提高了要求,并且多数高校也已经积极做出响应,贯彻实施财务管理的改革,深入了预算管理的研究,但是预算松弛作为一项顽疾,却一直没有得到针对性的解决,为这些高校的预算编制、执行过程带来重重阻碍。
一、造成高校预算松弛的驱动因素分析
(一)分级管理体制驱动因素
由财政部、教育部联合编制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内容中,已经对我国现有高校的财务管理方式提出了明确规定,高校须以集中管理、统一领导的理念来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高校,必须实行以政府、高校、高校内部各学院为基础,进行的分级管理、统一领导管理体制,在该种体制下,当对政府、高校以及高校内部的各学院、存在着十分广泛的委托代理关系,须知,当组织以‘委托代理形式进行管理,就必然会存在一个问题,即不同层,管理目标不同,并且管理技能也存在差异、信息掌握程也有所不同,在这种管理体制下,预算执行者必然会发自本能,下意识去维护自身利益,从而在参与预算编制时刻意制造预算松弛现象。
例如:我国湖北某高校财务部门,即在一级部门开展预算方案编制阶段,各学院的受托人,即二级部门受托人,会针对预算编制提出多種预算执行制约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一级部门是站在整体、整个学校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二级部门的受托人。多数都会站在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明确自身的职责,即一切以学院利益最大化为第一位。这种不同级部门不同立场,信息无法对称的环境下,极容易造成二级部门将预算编制“远离管理预期”,刻意去增加预算松弛现象,以有效减少执行预算的难度,并实现部门利益最大化。如该高校的外语学院(二级部门)摒弃了“成本最小化”的理念,在高校整体预算限额内追求“成本最大化”,刻意创造预算松弛,为有效获得更多数额的成本补偿,利用学院的信息优势,以工作需要为借口,向一级部门要求提高预算经费,而经过调查,该校外语学院实际的预算需求与申请预算数额有很大差别。与此同时,这种状况会很大程度造成高校资源分配不当,往往就会出现对资源有迫切需求的学院拿不到资源,而资源丰富的学院却被分配了很多的资源,这种形势对高校整体的管理水平造成不良影响,对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
(二)利益驱动因素—与预算相关的绩效考评机制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针对预算考评机制,都是与高校预算执行效果紧密相连,倘若预算执行效果优异,则员工绩效较高,反之,则员工绩效较低,在这种将预算执行、个人利益二者结合的模式下,高校预算执行者,即二级部门在执行前,就会与上级管理(一级部门)发生讨价还价行为,将二级部门预算目标压低,刻意制造预算目标松弛,从而降低执行难度,最大化实现二级单位、个人利益。例如四川某高校预算管理活动,该高校明确工作人员的年终绩效考核,合并到预算执行结果当中,若将预算超额完成,则对预算执行者予以奖励。该规定发布后,作为预算执行者的工作人员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压低预算目标,让执行程度相对轻松,以便在考核阶段提高成绩,在预算执行者此番行为下,高校管理者无法对执行人员、二级部门的实际业务能力明确认知,高校在预算执行中自然也做不到“人尽其责”,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高校的预算管理十分松散[1]。
二、高校预算松弛现象的优化策略
(一)创建高校预算文化,平衡分级管理驱动因素
高校内存在严重的预算松弛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来自于预算执行者的消极心态,要将预算松弛问题在高校分级管理制度下彻底消除,就需要从根本入手,对二级单位预算执行者进行正向引导,利用端正、积极的预算文化来扭转预算执行者的消极心态,以高校文化为载体,形成全新的预算文化管理理念。创建预算文化,可从以下两点开展:
1.管理者充分了解基层业务内容
高校预算管理出现松弛现象,高校上、下级信息不对称是重要因素,预算执行者,凭借自身对所从事业务的了解程度以及上级对业务的不关注、不了解,不同程度上在预算申报期间“蒙蔽”上级管理者,针对此类情况,作为高校管理者,应走近基层工作岗位,深刻了解高校内二级部门(各学院)的业务执行情况,对业务能力做出评估,并根据各二级部门的实际情况判断其定下的预算目标是否与实际的业务能力相符,从而在高校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占据有利位置,有效制衡二级部门对一级部门的“糊弄”心态,有效将资源平衡分配。
2.培养预算执行者职业素养
高校预算松弛始终无法根除,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的本性,即预算执行者的自身利益角度,针对这种现象,高校管理者需要严抓预算执行者个人素质,定期组织高校内部预算执行者的进行职业素养培训,正确引导预算执行者的行为思想,从而形成良好的高校预算文化,同时高校应在会议期间、广播期间等,运用一切传播载体进行正向职业素养的宣传,对预算执行者进行时刻教育,警示,从而彻底改变高校二级部门在分级管理体制下出现的“一切以学院利益为先”的消极心态,将眼光放到整个学校的预算管理、发展中去。
(二)设计利益制衡制度,完善风险控制制度
为了实现个人或二级单位“成本最大化”的目的,预算执行者蓄意制造预算成本松弛、目标松弛的现象十分普遍。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高校在对预算松弛做出政治期间,有效利用预算执行者、二级单位追求“利益最大化”特点。
在严格控预算执行者制造预算松弛的基础上,将预算执行既定目标作为对预算执行者的审核标杆,建立预算执行奖励机制,推动、促进预算执行者自主完成预算目标。此外,要实行多劳多得机制,预算完成度越好,奖励越多,进而使多个执行者,即二级单位形成竞争趋势。
对成本松弛现象的管理,须加强高效内控机制,在预算管理中引入审计工作,最先从财务部门入手,加强经费支出审计,确保使高效每一笔支出具备合理性。同时,需要对二级部门进行绩效审计,以防出现与预算无关的隐性成本。
(三)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为了有效解决预算执行者故意创造目标松弛行为,高校应对绩效考核机制进行完善,使其更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在对预算执行者,即二级部门考核期间,建立“是否存在预算松弛”考核机制,针对在无预算松弛情况下超额完成预算目标的二级部门,对其进行的奖励就要大于含有预算松弛成分的超额完成现象,对不含目标松弛情况下未完成目标者进行惩罚,而含有目标松弛成分,且未完成预算目标者就需要处以严惩,从而以这一指标对预算执行者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2]。
三、结语
预算执行者蓄意创造成本松弛、目标松弛现象,从而降低目标完成压力,并实现“成本最大化”以及预算管理机制的缺陷,是造成预算松弛的根本原因。为有效解决预算松弛问题,高校首先要重视对预算执行人的职业素质入手,对其进行正向的引导,设计利益制衡制度,完善高校风险控制制度,完善与预算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于此同时,高校管理者应走入二级部门和基层,充分了解其实际业务内容以及业务能力,从而合理制定预算目标,合理分配预算资源。
参考文献:
[1]彭培鑫.公办高校预算松弛的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9):82-84.
[2]彭培鑫.我国公办高校预算松弛的博弈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