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浪港股IPO 中资企业上市为何青睐香港
2018-08-22谢玮张燕
谢玮 张燕
8月8日,港交所发布了2018年中期业绩。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港交所实现营收81.94亿港元,同比增长32%,净利润50.41亿港元,同比增长44%,半年度收入和净利润均创下新高。港交所这份亮丽成绩单的背后,是赴港上市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的“量价齐升”。
2018年去香港上市究竟有多火?看看7月12日港交所的景象便可略知一二,当日号称港交所史上最繁忙的一天,8家企业同日首次公开募股(IPO),前所未见。敲钟仪式上两家公司共敲一个锣,坊间一度戏称港交所的锣都不够用了。
在业绩发布会上,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透露,截至8月8日,今年赴港上市企业融资规模已达1870亿港元,超过去年全年。
众人拾柴火焰高,内地企业在今年扎堆赴港上市“功不可没”。
2018年以来,从万众瞩目的小米,到低调上市的巨无霸企业中国铁塔,再到位列互联网“三小巨头”之一的美团点评、互金平台51信用卡等新经济企业,乃至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歌礼制药,内地公司集中登陆港股,成为港股2018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有传闻称,下半年滴滴、今日头条等互联网企业将赴港上市,让香港股市备受瞩目。
香港资本市场凭借哪些优势让众多优质公司选择赴港上市?这些企业又为何在此时瞄上了港股市場?一方面,这自然离不开港交所做出的上市制度20年来最大变革,同时,作为离内地投资者最近的国际化金融市场,香港资本市场也在越来越多地受益于与内地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
哪些企业扎堆赴港上市?中资股新股占比超四分之一,贡献近八成募资额
尽管恒生股指下跌,港交所还是迎来了史上“最热”的夏季上市潮。
与A股市场相比,今年的港股市场无疑要活跃得多。普华永道日前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IPO市场回顾及下半年市场展望》显示,2018年上半年A股共发行63只新股,融资金额931亿元,比去年同期的246只新股和1255亿元融资额相比减少74%和26%。相较之下,2018年上半年,港股市场共有108只新股上市,比去年同期增长50%。而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4日,美股年内新增69家上市公司,与A股新股数量大体相当。
强势的发行新股数量与融资额数据背后,中资企业赴港上市的热情无疑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8月16日,今年有37家中资企业赴港上市,虽然约占新股总数(140家)的26%,但中资企业IPO募集资金超过1371亿港元,占据了港交所新股募集资金总额(近1718亿港元)的近80%,其中不乏小米集团、中国铁塔等募资额达百亿元的IPO。这无疑有望助推港交所问鼎今年全球IPO募资冠军。
今年7月,小米集团(1810.HK)以闪电速度在港上市。7月6日,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公告称,香港IPO价格定为每股17港元,净筹资240亿港元,超额认购约9.5倍。至此,小米集团成为港股市场首家执行“同股不同权”机制的上市公司。
8月1日,歌礼制药(1672.HK)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首家在港股IPO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歌礼制药发行价为每股14港元,发行2.24亿股,募集资金约31亿港元。
除了歌礼制药之外,百济神州(6160.HK)也已于8月8日上市。此外,信达生物、盟科医药、华领医药等生物科技公司也都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此外,复星医药(600196.SH,2196.HK)旗下的复宏汉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也预计于2018年下半年登陆港股,目前已进入上市前的缄默期。
在今年扎堆赴港上市的中资企业大军中,也有互金平台的身影。例如,我来贷、维信金科、汇付天下、凡普金科等。继去年扎堆赴美上市后,互金平台又开启扎堆赴港上市。
7月13日,来自杭州的金融科技公司51信用卡正式在港交所挂牌,成为这一轮新经济公司引领的赴港上市热潮中的一员。公司股票开盘价8.76港元,较发行价上涨3.06%,截至当日中午收盘,公司市值超过106亿港元,成了市场的明星企业。
其实,这一波港股的造富故事始于2017年下半年。众安在线(6060.HK)、阅文集团(0772.HK)、易鑫集团(2858.HK)与雷蛇(1337.HK)受到港股投资者热捧,超额认购倍数分别达392倍、620倍、559倍和291倍,被市场并称为“新经济四剑客”。如今,这份名单还在不断增长,国内知名的钢铁电商交易平台找钢网近期也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据悉,此次找钢网采取同股不同权的安排。还有媒体报道称,滴滴出行最快将于下半年启动赴港上市。
在港股市场吸引到的中资股中,除了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新经济企业以及尚未实现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外,超大型IPO也在路上(编者注:所谓超大型IPO一般指募集资金规模在300亿港元以上的IPO,过去以金融业、能源业等传统大型企业为主)。
8月8日,中国铁塔(0788.HK)完成了两年来全球规模最大的IPO。8月8日中国铁塔开盘价格报1.26港元/股,净筹资金约534.23亿港元。
“赴港上市的企业类型比较多,但最受人瞩目的还是新经济公司,这类公司主要特点是近几年借助科技或互联网手段在国内迅速发展壮大。香港作为一个开放市场,对于新经济公司的欢迎程度较高。”在本轮港股散户承销中表现抢眼的富途证券CEO邬必伟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说。
邬必伟对记者分析说,“小米作为同股不同权的第一股,此外包括51信用卡、映客、第七大道等都已在香港顺利上市。香港市场给予新经济公司的估值其实也比较高,香港及内地投资者对于这些新经济公司的背景也比较了解,这就使内地的新经济公司非常愿意来香港上市,从而形成一个热潮。”
总体来看,中资股在香港市场的基本概况如何?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8月15日,港股上市企业共有2249家,其中中资股为1064家,占比为47.3%。从数量看,内地企业所占比例已近一半,从中也可见港股市场与内地的关系非常密切。
受益于企业频繁赴港上市,部分券商也迎来了机遇。
定位为“互联网券商”的富途证券的业务也得以迅速发展。邬必伟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说,富途证券本身就是一家做证券业务的互联网公司,严格讲也是一家新经济公司,和一些准备赴港上市的公司同属一类,大家的基因相同,很容易沟通,这就使富途证券在企业IPO的承销业务和上市服务这两部分得到了一定发展。
“由于富途的客户覆盖了中国大部分TMT公司的员工,如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等很多企业在海外上市,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有员工持股计划。”邬必伟介绍,实际上富途证券和这些新经济公司已经形成互相联动互相促进的连接关系。比如小米上市前,富途的散户认购人数占全球总人数的20%,认购金额占全球认购额的13%。上市后,富途是小米上市首日的第二大净买入方,上市第一周及第二周的最大净买入方,这些都是由于富途的客户对这些新经济公司的了解,使得富途的客户在这些公司上市前后交易非常活跃。目前,富途拥有500万注册客户,38万个交易客戶,绝大部分是个人投资者。
为什么到香港上市?上市时间短、同股不同权、与内地市场互联互通程度高
对中资企业,特别是其中的内地企业而言,在A股上市自然是不二之选,不过,较为严格的IPO核准制却让部分企业望而却步。
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香港市场时,51信用卡董秘魏建鹏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A股估值肯定是最理想的,流动性又好,甚至包括投资者群体都是最完美的。但是,毕竟A股市场涉及到一个比较长的审核等待期。尤其是像51信用卡属于类金融行业,类金融行业国内其实有窗口指导,不允许类金融行业上市。”
他还进一步向记者解释了公司选择在香港上市的理由,一是审核时间短,标准比较透明。51信用卡从2018年3月交表,到7月19日挂牌,整个审核和发行过程一共花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二是AB股投票机制(即同股不同权机制)也是考虑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般创业公司如果做过很多轮融资,会稀释掉一定股权。通过AB股的设置,甚至能够使创始人、团队的股权超过一半,对于公司治理、管理稳定会很有帮助。”他直言,虽然51信用卡本身并没有采用同股不同权的机制,但该机制对于互联网公司非常重要。
魏建鹏表示,除了上述两个理由外,内地与香港市场互联互通、投资者群体及IPO成本也是考虑的几个因素。确实,对于选择在港IPO的企业而言,一个重要的诱惑便是随着“沪港通”“深港通”的开通,在港上市后纳入港股通,为通常无法在内地上市的企业吸引内地投资者和资金提供了一条通道。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底,沪港通和深港通累计交易金额达11.67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沪股通累计净流入2810.59亿元,深股通累计净流入2266.39亿元,港股通累计净流入6951.3亿元。
百济神州创始人王晓东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百济神州目前正在进入商业化阶段,回到本土市场是必然选择。“在香港上市战略性的考虑更超过对于募资规模的考虑。”
据百济神州首席财务官兼首席战略官梁恒介绍,百济神州此时选择在香港再次上市主要与公司发展规划有关。“百济神州此前一直专注于药物开发,当时的业务决定公司更适合在美国上市。下一步公司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商业化布局,而中国是最大的潜力市场,在香港上市有助于让更多的亚洲投资者了解百济神州,对扩大公司的品牌有积极作用。”梁恒说。
同时,与内地市场的互联互通也被认为将影响港股估值水平。此前,对于许多成长性的新经济企业而言,在A股市场的估值较港股和美股更高。平均市盈率是判断一个市场估值水平高低的指标之一,H股指数作为全球市盈率最低的主流指数之一,平均市盈率在10倍左右,而A股市场股票的市盈率动辄超过20倍。
许多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都认为,在内地香港联通政策的“加持”之下,内地投资者在香港投资者中占比逐步提升,并将A股投资逻辑带到港股,对港股估值水平和定价权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但就在7月14日,沪深交易所发布通知,7月16日起恒生综合大型股指数、恒生综合中型股指数、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的成分股中外国公司股票、不同投票权架构公司股票等暂不纳入港股通股票范围。
“采用同股不同权的机制,是有可能不能纳入港股通的。如果不能被纳入,对估值和流动性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这也算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魏建鹏说。
“A股和海外市场相比差异较大,在IPO方面美国跟香港其实没有什么区别,更多的差异还是在未来,比如公司的投资者群体,比如未来更多地面对国内投资者,还是更多地面对美国投资者。”魏建鹏说。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认为,作为一个成熟开放的国际市场,港股的IPO节奏完全是市场化的,不会因为市场的波动受影响。整个IPO流程也较规范透明,具有明确的可预期性。今年以来,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不再选择或者较少选择去美股上市。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港股市场的改革力度非常之大,允许生物科技公司未有盈利上市、同股不同权企业上市落地等等成为许多内地企业更多走向港股而非美股的重要原因。
为何在2018年扎堆赴港上市?融无可融,上市蓄能
去哪儿上市,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不同的公司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必须给出一个答案,或早或晚。步入IPO,意味着资本在该领域已进入中后期,准备收割,行业风口已过。
关于今年内地企业扎堆赴港上市的一种解释是,这是由金融强监管带来的流动性紧缩的一个结果。毫无疑问,集中上市与强监管大环境下带来的流动性紧缩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IPO是VC/PE的黄金退出路径,科技型企业需要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改善自己的资产负债率,为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邬必伟直言,从行业角度看,2013、2014年移动互联网发力时,在BATJ等巨头的扶植下,许多VC资金孕育出了非常多的初创企业。经过3~4年的孕育期,从2017、2018年陆陆续续看到,许多企业达到了可以登陆资本市场的条件。换句话说,这样的趋势在未来6~12个月还会持续。
“无论是私募机构,还是以烧钱著称的互联网企业,在一级市场都面临着‘融无可融的局面。”一位PE投资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已经完成了4~5轮融资,随着移动互联网流量见顶,随着用户规模、营收等增长速度的放缓,互联网企业在一级市场很难再轻松拿钱。而私募机构也多数面临着上千中小股东的局面,“再不上市对谁都不好交代。”
“从市场环境来看,受到国际环境动荡、经济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全球资金成本正在不断抬升,国内融资环境一再收紧,不少企业都面临着‘钱荒的问题。”上述投资人表示,“今年众多企业赶着去香港上市,也是想赶在最后的时间窗口,多储一些粮草为后续发展蓄能。”
IPO之后,盛宴还能持续吗?
对于那些成功赴港上市的企业来说,IPO之后并非高枕无忧。许多新股在二级市场的股价表现乏力,纷纷跌破发行价或者涨幅平平:
癌症药物研发公司百济神州在周三上市首日就告下跌;总部位于杭州的艾滋病药生产商歌礼制药自7月底上市以来股价已经下跌了20%;在完成两年来全球最大IPO之后,中国铁塔在挂牌首日收平;备受期待的小米也表现乏力,挂牌月余以来股价基本持平。
记者根据Wind资讯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底,已有13只中资股IPO首日即告破发。
其实,在去年下半年上市的新股中,掀起热潮的互联网保险股表现也并不尽如人意。“三马”投资的众安在线自去年达历史高点97.8港元以来回撤超过60%,目前股价在35港元左右。
8月13日晚间,阅文集团(0772.HK)公告称,拟以不超过155亿元全资收购新丽传媒。第二天公司股价应声下跌超过15.15%,每股跌去15.07元,市值跌逾83亿港元。
“在IPO发行阶段进行认购的基金机构默认会在企业上市一个月或者半年内进行一些‘稳价的措施,即使破发,除非有特殊情况,不然新上市的股票一般不会出现较大的跌幅。”近半年来一直在参与中资企业在港IPO 承销业务的Amber介绍说,与科技和教育企业相比,香港的投资者反而对于银行、能源等中资企业反应相对冷淡。“投资者比较担心这类企业受政策走向的影响较大。”
不过,在董登新看来,港股市场的生态完全不同于A股,港股交易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而且境外机构投资者交易占比较大,大盘蓝筹股一般比较受欢迎,小盘股很难成为市场的热门股。此外,港股新股上市首日就破发的比例一般可达10%~15%,甚至更高,破发不需要担心。
“今年上半年,港股市场基本处于受美股影响调整的过程中,从上半年的最高点32000多点回调至27000多点。因此在大势下行的情况下,股价有所波动也是正常的。”董登新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如何应对潜在的风险及未来的变化?广证恒生新三板研究团队认为,企业赴港上市不可忽视发行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应寻找优秀的中介机构做好资本规划,企业也要考虑到,香港资本市场不同于内地市场,广证恒生提示拟赴港上市企业关注发行风险(募集资金不足、跌破发行价等)和流动性风险(流动性不足)。赴港上市成功与否,优质的中介机构起重要作用。IPO前期的市场推介阶段,寻找合适的基石投资者,通过“预路演”获得关于基本面、行业以及估值的投资者反馈,确定合理估值。港股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投资更加具有理性,在拟上市企业和中介机构多方努力和配合下,才能在港股市场中脱颖而出,获得投资者青睐。
尽管如此,作为今年上半年全球新增上市公司最多和融资规模最大的市场,港交所的势头还可能继续。
邬必伟预计,今年9—10月港股还会迎来中资股上市小高峰,“目前A股市场差,美国的上市条件不同、时区不同,香港相较其他还是主要首选地,我预计今年9—10月会迎来一个上市小高峰,我还是非常看好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他表示,“2017年的时候,整个香港市场的融资金额大概是在1300亿港元,今年大概会到1600亿港元,大概会有超过160家企业登陆香港市场。”
普華永道香港企业客户主管合伙人黄炜邦预计,2018年全年将有220家企业在香港上市,预计总募集资金将达2000亿~2500亿港元,当中包括数家大型的IPO。其中,有90家企业将在创业板上市,这不但会刷新香港新股上市数量的纪录,而且有望使香港重夺全球IPO市场第一。
“香港IPO市场处于一个独特的位置,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全球增长最快市场的机会。随着上市制度的革新,我们认为这将提高中国科技和创新公司来港上市的兴趣,并建立一个更开放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内地和香港金融市场之间的互利关系。”黄炜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