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角坝地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沉积演变

2018-08-22朱筱曦

世界有色金属 2018年11期
关键词:浅海碳酸盐本区

朱筱曦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马角坝地区位于扬子板块西北边缘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前陆推覆带之天山冲断带,区内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地层出露齐全,露头良好,且各种地质现象典型、丰富,前人已经对马角坝地区不同时代的地层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并无对整个马角坝地区矿床地质特征和沉积演变进行研究和报道。

本文通过对马角坝地区地层的实地观测和剖面测治,结合现有的资料,通过对马角坝地区出露地层岩性、化石的分析,根据威尔逊模式确定各个地层的沉积相,结合前人的研究,对整个地区寒武纪至今的沉积演化进行探讨,与助于了解整个地区的矿床地质特征和沉积演化史,对构建区域古环境、古地理模型意义深远。

1 区域地质背景

马角坝地理上位于四川盆地西北缘,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克拉通四川盆地边缘,其北部为秦岭造山带,西侧为松潘-甘孜地体,北西侧为中间地块-碧口地块,之间以龙门山造山带为界。地质演化受上述5个构造单元的深刻影响。

马角坝地区内主要以海相的碳酸盐和碎屑岩为主,不见岩浆岩的出露和变质岩的出露。出露的地层单元包括古生代的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代的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代的第四系。

这其中: 泥盆系-三叠系为海相碳酸盐-碎屑岩建造,化石丰富,包括腕足、珊瑚、海百合等等。 侏罗系-白垩系为陆相盆地磨拉石(粗碎屑岩)建造,化石相对较少。新生代第四系为陆相磨拉石建造。

马角坝地层多为走向北东-南西向,倾角在30°~55°左右,受构造影响可能有的地方局部岩层偏陡。除马角坝背斜的南东翼地层倒转外,其它地方的岩层均为正常沉积顺序。图1为马角坝地区矿床原貌。

2 沉积岩及沉积环境演变

2.1 研究范围及出露地层

研究区位于四川省江油市马角镇,地理坐标 为(18504.7,3550.4)、(18508.3,3550.4)、(18504.7,3553.2)、(18508.3,3553.2),研究区全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

研究区内地层从老到新依次出露为下-中志留统韩家店组(S1-2h)、中-上泥盆统观雾山组(D2-3g)、上泥盆统沙窝子组下段(D3s1)、上泥盆统沙窝子组中段(D3s2)、上泥盆统沙窝子组上段(D3s3)、上泥盆统茅坝组(D3m)、下-上石炭统总长沟组(C1-2z)、上石炭-下二叠统黄龙组(C2-P1h)、中二叠统梁山组(P2l)、中二叠统栖霞组(P2q)、上二叠吴家坪组(P3w)、下三叠飞仙关组下段(T1f1)、下三叠飞仙关组上段(T1f2)、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下段(T1j1)、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中段(T1j2)、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上段(T1j3)、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下段(T2l1)、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中段(T2l2)、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上段(T2l3)、上更新统(Q3al(Ⅲ))、全新统(Q4al-dl)。

图1 马角坝地区矿床原貌

图2 马角坝地区出露地层沉积相带分析

2.2 矿床地质特征及沉积演变

马角坝地区在早寒武世处于浅海环境,以砂、泥质沉积为主,早寒武世晚期受早加里东运动影响上升成陆地,长期遭受剥蚀。至早志留世晚期,海水侵入本区西部,形成滨浅海发育,泥质为主的沉积。晚加里东运动本区上升成陆,缺少沉积。早泥盆世时,泥盆纪末的早华力西运动,本区一度抬升遭受剥蚀。早石炭世石又降,形成浅海环境,表现为质地较纯的碳酸盐建造。

中期经短时间沉积间断后继续沉积形成滨浅海碳酸盐夹泥质的沉积,并富含铁质。

晚石炭世。海水更浅且较动荡,藻类繁殖,形成含藻碳酸盐建造。晚石炭世末,晚华力西运动使本区又一次上升成陆。中二叠世早期,处于海陆交互的滨浅海沼泽环境,形成铝土质建造。早二叠世末海水退出,至晚二叠世中期才又侵进,形成滨海至浅海,发育泥、硅质建造和硅质碳酸盐建造。

早三叠世,泥质供应量增加,发育紫红色泥质及泥质碳酸盐建造。晚期海水退出逐渐形成泻湖,发育白云岩含膏盐建造。中三叠世末,经短暂上升,海水时进时退,形成海陆交互的碎屑岩含煤建造。

三叠纪末,受造山运动影响,全区褶皱上升成陆,结束海侵。早侏罗世,本区处于四川湖盆边缘,发育河湖相粗碎屑含煤建造,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本区处于湖盆边缘的山麓地带,发育为红色粗碎屑岩建造。

早白垩世末上升,遭受剥蚀。新近纪,本区处于剥蚀,第四纪末末则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地壳多次上升,在本区形成五级阶地和相应河床冲积物。

本研究区内由老到新共出露21套地层。此次研究以威尔逊模式为基础,寒武世-三叠世沉积的19套以碳酸盐建造为主的地层为研究对象,对马角坝地区各套地层的沉积相进行分析,如图2。

3 结语

主要通过对研究区内地层岩性、沉积相的分析,从志留世到中三叠世末期,发生了3次较为明显的海进。从早志留世至早泥盆世为持续的海进,形成了一套碳酸盐建造,在泥盆纪末经抬升剥蚀。

早石炭世,本区下降,海水侵进,形成碳酸盐沉积建造,经短时间沉积间断后,继续沉积滨浅海碳酸盐,至晚石炭世,海水逐渐变浅,受晚华力西运动再次抬升成陆。

综上所述,马角坝地区矿床成矿阶段明显。加强对马角坝地区矿床成矿研究,了解其形成的地质背景,成矿机制等,对发展矿床学研究,认识区域成矿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猜你喜欢

浅海碳酸盐本区
浅海环境下海洋锋对低频声能量传播特性的影响
为什么浅海海鲜比深海多呢?
火星缺失的碳酸盐之谜
浅海油田试油、完井技术及应用效果分析
邻区研究进展对济阳坳陷碳酸盐岩潜山勘探的启示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解读(人教版)
碳酸盐型滑石物相分析方法研究
干旱对羊肚菌自然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