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劳动的异化形式

2018-08-21王苗苗

法制与社会 2018年20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异化劳动

王苗苗

摘 要 本文从马克思异化劳动的角度对社会媒介用户的“劳动”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社会媒介之所以获得迅速的发展,主要在于用户的“异化劳动”。这种劳动使得用户不仅成为社会媒介的资本家免费的劳动力,而且受它的控制,从而逐渐丧失人的主体性,进而使得人与人之间处于孤立的状态。

关键词 异化 劳动 社交媒体 用户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221

近年来社会媒体发展迅速,特别是在web2.0的支持下,臉书、推特和微博成为全球经常访问的站点。这是无处不在的社会交往方式,超越国界的限制,而且还超越意识形态的限制。截止2017年3月31日,腾讯网络广告业务的收入同比增长47%,主要受到“社交及其他广告收入”带动。在用户的劳动对社会媒介产生极大影响的背景下,“数字化劳动”的概念出现了,特别用于像微信、QQ等媒介的盈利活动。这使得用户不仅成为社会媒介资本家免费的劳动力,而且受其控制,逐渐丧失人的主体性,使得人与人之间处于孤立状态。

一、 社会媒介中人的存在状态的异化

异化首先表现在劳动过程中,即生产行为本身。真正的劳动是一种自由活动和自主活动,它是人本身包含的一种属性,即劳动是内在的。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理论的研究中,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异己的力量,由此产生痛苦和不幸。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内在根源,指明时间在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以交换来获得额外的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指出:“每一个商品(产品或生产工具)都等于一定劳动时间的物化。它的价值,即它与其他商品交换或其他商品与它相交换的比例,等于在它身上实现的劳动时间量”。对于资本家来说,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会想尽各种办法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加大对工人的剥削,要么延长工作日,要么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榨取剩余劳动时间。然而,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现已达到一种更高的程度,充分利用人的空闲时间,把劳动时间延长到空闲时间,不付或少付工资就获得高的利润。资本家对社会媒介用户的剥削就达到了这个程度,社会媒介用户成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者。

社会媒介为用户建立了一张强大的关系网,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与亲朋好友进行交流沟通。然而,社会媒介在提供免费服务的背后,有一个盈利模式的支持。最主要的盈利模式是广告,只要拥有足够的用户和流量,就具有广告价值。除此之外,还有与运营商的分成收入、会员费等。基于用户劳动在剩余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担当不同角色的研究,本文初步探讨了两种用户劳动的形式:生产大数据与从事信息传播的用户劳动。生产大数据的用户劳动,像Facebook和Twitter这类社会媒介自身没有可供用户消费的信息,仅为用户提供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用户担当生产者的角色,成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中的一个环节。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生产商品的过程中,不变资本购买的生产资料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不生产剩余价值;可变资本购买的劳动者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产生出剩余价值。社会媒介剩余价值的实现,是通过资本家把用户信息卖给广告客户实现的。社会媒介的员工生产软件,提供用户创建数据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用户注册、创建、浏览及交流信息的个人资料会被存储在数据库中。员工会把用户资料再加工后成为数据商品,之后销售给广告商。广告客户端会向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广告。此时社会媒介的资本家获得利润,但不会支付用户酬劳。无形之中,用户就被剥削了。时间在社会媒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用户在线时间越多,被销售的数据越多,也就会向他们展示更多的广告。因此,资本家剥削的生产性劳动时间中,包含了带薪员工的劳动时间,还包含了用户上网时间。

对于第一种类型的知识劳动,新媒体公司支付工资。第二种则完全是无偿从事信息传播的用户劳动。在信息化阶段,通信技术实现了时空与信息的结合,加速信息传播速度,降低资本流通时间,加快资本积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社会媒介的许多平台都是相互联系的,用户可以将自己生产的信息和员工生产的信息实现接力式转发。与传统媒介相比,用户从事的信息传播劳动类似于报纸发行员的角色,将各种媒介信息传播给广泛的用户群。此外,用户在传递信息时,可以与他人即时互动。如果没有用户的传播,再好的内容都很难具有传播的广度,媒介资本根本无法获得其应有的价值。总之,对人来说,这是一个数字化的过程,成为一个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数字。

二、 社会媒介产品对人异化

唯物史观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凭借技术获得更多物质产品,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付出辛勤劳动,生产了越来越多的物质产品,但能够占有的产品越来越少,而且还要受到资本的控制。更进一步地说“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劳动者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为对象所奴隶,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总之,劳动者自己创造的产品不仅不属于劳动者,反而成为一种与自身相对立的力量。马克思称这种现象为“劳动产品的异化”。

网络的出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全球各地的人们在社会媒介的平台上,突破了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发送与传递信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社会媒介根据我们的浏览记录会自动提供一些志趣相投的人,在社会媒介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与其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idea。

在社交媒介的平台上,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一方面,在共享信息的同时,有些人为了吸引其他人的关注,会采取一些其他不正当的手段,像在高速公路上驾驶汽车,却不握方向盘;为了博取同情心,掩盖自己真实地信息,谎报自己或者家人的病情,等等。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已经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世纪。社会媒介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平等交往的平台,让我们时刻了解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但是,仅仅为了寻求自己的存在感而发出的这些信息,已经超出了信息本身的意义与价值。自己沦落为为了信息而发信息,也就逐渐失去了自己。另一方面,社会媒介为我们推送,与我们之前浏览的相关人和事。我们只会倒向与价值观相同的一方,而忽视其他的价值观。就像针对某个事件或者某个人,网上会不时出现舆论一边倒的现象,而掩盖事实。

总之,社会媒介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突破了地域与时空的限制,实现了人与人之间无障碍的交流与信息的共享。与此同时,它的消极作用也是不可小看的。用户在社会媒介的平台上,发布各种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用户热衷于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而忽视信息的真实性。这时,信息已然不仅仅处于被我们了解的范围。信息控制着人的思想与行动,成为一种与主体的异己力量,削弱了人的主体性。

三、 社会媒介用户之间的异化状态

人与人的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指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受到资本家的压榨与剥削,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不归自己所有,都归资本家所有,资本家只是为工人支付极少维持生存的工资。在這种压榨的环境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只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是人与人异化的集中表现。在社会媒介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异化的形式,不仅体现在用户与资本家之间的异化关系,也体现在用户自身以及用户之间陌生的异化关系。

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促进的。人与人之间形成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多样的社会关系又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在社会关系的影响下,不断成长,而发展着的个人又促进社会关系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媒介加快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速度,提高了工作与生活的效率。但是,人也在脱离这个现实社会,沉溺于虚拟世界,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陌生。

网络的普及化与迅速化加快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相对于面对面的交流,人们更倾向于线上的交流与沟通。人们可以不分时间、地点,在网上向任何人发送信息,同时,对方如果也想和你交流,你们会建立联系,彼此之间进一步进行沟通。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遥远的陌生人如何身边的人一般熟悉。在线时间的延长,相对的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不断缩短,甚至面对面的两个人都不说一句话,而沉浸在自己网上社交的乐趣中。身边熟悉的人却变得越来越陌生,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在越来越淡化。此外,与面对面的交流不同,在交流的过程中,在虚拟世界中,用户很注重自己的形象。甚至有些用户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不惜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由于过度关注自己的形象,这些网络社交成瘾者不断看其他人的信息,及时更新自己的信息,进而把自己像一个展示品一样展现在大众的面前。

社会媒介的出现更新了人们交往的方式,个人也在为了适应这种大环境的变化。可是,在这种环境下,人们不断地在社会媒介中丧失自己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失去一个又一个展示真实自己的机会。面对这个大屏幕,用户与用户之间已然不是人与人之间本质又淳朴的关系。与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异化所不同的是,用户与用户之间存在一种不真实、虚假的一种关系。

总之,社会媒介的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它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不是一个理性化加速人类解放的过程,而是一个人的主体性丧失的过程。工业化时期,工人处于被资本家剥削的状态,工人的劳动是异化的劳动。在信息化时期,劳动者被剥削的方式更加隐蔽了,劳动者的劳动依旧是异化的劳动。这与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最终目标相违背。因此,在当代经济飞速发展、人被物化的大背景下,探究社会媒介的用户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我们探索人类发展前途以及思考人本身这一重要问题,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Christian Fuchs.Digital prosumption labour on social mediain the context of the capitalist regime of time . Time & Society,2014.

[3]Christian Fuchs著.陈婉琳、黄炎宁译.信息资本主义及互联网的劳工.新闻大学.2014(5).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异化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热爱劳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