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2018-08-21陈伟东
陈伟东
摘 要: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5-009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5.062
新的课程改革,如一缕春风,解开了桎梏孩子手脚的绳索,让孩子昂起头走路,让孩子敢想、敢说、敢做的个性化教育理念已渗入校园。我在教学实践中,身先士卒,尝试大胆放开,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积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以活动为主线,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发展,构建了和谐开放式的数学大课堂。以下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中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等活动,让他们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我创设了一个秋游情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帮忙安排车辆,学生们都热情高涨,个个都能主动参与,结果乘车方案很快就出来了。方案一: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同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可以同乘一辆车。方案二:二(1)班和二(4)班可以同乘一辆车,二(2)班和二(3)班可以同乘一輛车。方案三:二(1)班和二(3)班可以同乘一辆车,二(2)班和二(4)班可以同乘一辆车。方案出来以后我故意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他们,接着问:这几个方案行吗?谁会验证?这一问,很多同学的小手都举起来了,我让他们先说说理由,然后请同学到黑板板演验证过程,方案一二很快就通过了,但是方案三就有很多同学争论起来,有些同学说行,有些说不行,我问原因,原来说行的同学说:“老师,36+35=71,二(1)班和二(3)班这辆车只是多了一个人,可以坐的呀。”没错,现实生活中,就有这种乘车现象,我对这种情况作了解释:这是超载,我们平时乘车确实很常见,但是乘超载的车是很危险的,因为超过了车的承受力,以后我们要注意乘车安全,不要乘超载的车。同学们恍然大悟,这节课,由于能把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之中,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教学效果不错。
二、贴近生活,让学生自主探究
艺术创作讲究贴近生活,那样会给人们一种真实感,能够打动人、感染人。老师教学也是这样,举例、提问要尽量贴近生活,这样学生有生活经历,容易理解,同时也对问题感兴趣。《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应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提供具体、有趣、富有一定启发的活动。”在教学角的认识中,我让学生从观察事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图形,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摆一摆、数一数、画一画、剪一剪等,建立起角的表象和概念,在做练习时,我还编了个角爷爷过生日请角朋友来庆祝的故事,让学生利用学过的新知在故事中找角,数角,整节课学生的动手操作贯穿于始终,学生学得非常愉快,对角的认识很好。
三、化繁为简,让学生乐学不倦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数学知识是非常抽象,也是非常枯燥乏味的,要想让这些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必须在教学设计中有所创新,把数学知识变“活”,学生会眼睛一亮,马上注意力就被吸引来。从而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前我一直追求完美的课堂,以为设计精美的教学才是最好,所以过多地去关注教学环节的表现形式,充分利用自己的专长去制作精美的课件,结果课堂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今天我上了一节简单的数学课,甚至没有用上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只是一幅主题图,可是整堂课给我的感觉却是我们一起学得轻松而又有效。在课上,一位平时数学较差的学生很开心地对我说:“老师,今天的数学好简单。”看着她信心百倍地去完成“做一做”的练习,我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欣慰。本节课是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的,上课前我和同学们做猜一猜的游戏,如:我们班有女同学21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15人,男同学有多少人?没想到同学们很快就答出来了,我问他们为什么算得那么快?谁是多数?谁是少数?求什么呢?所以你采用了什么方法?他们竟然对答如流。然后我放手让同学互相出题猜,看谁猜得对,猜得多。半节课过去了我才回到主题图指名猜,然后请同学到黑板板演,最后让同学们自己小结学习比多比少应用题要注意些什么?整节课我没教,都是让学生自己学的,而且学得很认真,我也在这在简单的教学中不知不觉实现了教学目标,这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四、关注学生,让课堂多姿多彩
新课程实施以后,学生形成了很多新的学习品质,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敢问,喜欢提问题,想问题,爱动脑筋,会想办法。在课堂中,只要老师在教学中真正地关注学生的需要,用心地去感受学生身上的每一点变化,你就会不断地找到灵感,不断地从学生身上寻觅到新的课程资源,数学课堂也会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在教加、减法估算,学完例题以后,我发现很多同学的眼睛还是有许多疑惑,为什么不用100元直接减买东西的钱,而要估算?我本想再讲解一遍的,这时有一位同学打断了我的话,连声说:“老师,我知道我知道!”我本想不让他说的,可是看到他那举得高高的小手,就请了他。结果他竟然语出惊人:“如果用100元直接减买东西的钱,那求出来的是实际数,而估算出来的是大约数。”啊,我惊叹,我为他鼓起掌来,对呀,他给了我教学灵感,因为去买东西不可能先算好再去的,只能用估算,结果同学们很快也茅塞顿开了。由此我感到,在课堂中我们给孩子们一个说自己想法的机会多么重要,如果轻易否定,就会扼杀一个孩子的灵动的思维,课堂上我们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多给学生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拥有说的机会,在说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在碰撞中就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只要热情地鼓励孩子,真正地赏识孩子,就能看到孩子敞开的心灵之窗,就能听到孩子发出内心深处的声音,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 王伟.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探究[J]. 小学生(下旬刊), 2012(2).
[2] 王艳秋. 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 教育, 2016(12).
[责任编辑 万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