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浅析
2018-08-21杨其善
杨其善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开展的同时,一些令师生堪忧的现象逐渐凸显,面对此现象我有了以下几点感悟:一、只有改变教学观念,课改才能顺利进行;二、关于语文课堂教改的感悟;三、探究课堂教学艺术;四、阐述实施新课改课堂教学中几点误区;五、关于新课改课堂教学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5-004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5.02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断转变,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语文课堂也发生了深刻的而变化。然而在教改初期,很多教师教学观念墨守成规,不敢把课堂还给学生,依然做课堂的主导者,学生仍是被动地去学,课堂显得枯燥无味。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部分教师盲目要求学生增大课外阅读量,并将了解到的课外知识让学生自己融汇到课堂中,结果耗时耗力效果甚微;有的教师还会被某些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相关的观点内容牵着走,偏离了主题,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课改,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已呈现逐渐消退的趋势,字词标点不会正确应用,语句段落不能准确分析,写作能力也大不如以前,课改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凸显。针对以上种种现象我感受颇深,下面将我的点滴心得和大家共勉。
一、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易步入误区
1.不可让语文课变得朦朦胧胧,好似雾中花,水中月,即阅读文章只是不求甚解,只了解大意即可,一定要深入挖掘文章的深意和内涵。
2.不能把警句摘讀作为课堂重点,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最欣赏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更不能忽略课标对语文的要求,让学生逐步学会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和运用。
二、关于语文课堂教改的感悟
1.课改标准指导我们要创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每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要求。例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我们可以先给学生展示各种云形状的图片,调动起学生探究自然世界的兴趣和欲望。教学过程中讲解云的成因,不同的云有哪些预兆等等,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并在班上讲述自己和理解。最后,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在学习和评价中,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调动了学生学校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取得了较高的学习效果。
2.新课改课堂中师生角色的互换。“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指的是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师生关系平等首席。因为教师的知识程度,业务水平、社会实践经验均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教师要对于学生的言论加以鉴别,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教师只有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点拨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
3.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并不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由教师点明的,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自己亲身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例如在讲解《变色龙》一文时,对于文中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变色龙性格,我在学生熟读文章之后,让学生采用小品表演的形式来展现主人公随着狗主人身份变化而自己随之善变的变色龙嘴脸,同学们表演得非常贴切、形象,说明学生们已经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心,进入到了文章之中;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坚决不做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丑式的人物,而是做一名正直的、爱国的、有正确荣辱观的新时代学生。
4.许多教师有一种误区:认为新课改的目标应是“学生的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只有学生眼、耳、口、手都动起来了,才是新课堂的体现”。其实不然,学生真正地“动”是心动,肢体的动只是外在的体现。许多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激烈的互动,表面看非常热烈,其实语文课堂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动”的状态,真正触动到学生的心,才能称为真正的动。所以说不管课堂上采取哪种调动方式,不管是分角色朗读、即兴表演、小品展示等,只要能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
三、对于新课堂教学的建议
1.传统课堂上的预习、导读、复习、练习继续合理沿用。但是每个环节都是由教师引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则在必要时或学生思路受阻时做出必要的点拨和提示。这样教师就起到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能够把握重点,消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但能使师生一直以教材为核心开展教学,同时还可以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课堂讨论内容的把握。课堂讨论是新课改课堂的必要环节,但讨论内容的提出,确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例如:本文哪里使你最感动?你认为哪句话最精彩?这些传统的提问内容固然重要,我们不妨多加入一些新的与文中相关的讨论内容,这样避免千篇一律,也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
3.朗读教学中要注意传授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种重要手段,所以在阅读中教师要多注意阅读技巧的传授,多问几个“这里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更准确” “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既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也能让学生深入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更加深入地研究课标,多学习,多讨论,多掌握新的教学教法,不断为自己“充电”,只有这样才能在新课改这条道路上踏上自己独特的足迹。
参考文献:
[1] 邹林花.如何让初中语文课程绽放活力[J].文学教育(中),2011(4).
[2] 常亚宁.浅论当今初中语文教育弊端与解决方案[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 2013.
[3] 冯昕. 论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J]. 成功(教育), 2010(10).
[责任编辑 万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