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市快报》杭州硅谷版特色研究

2018-08-21陈喆语

科技传播 2018年15期
关键词:都市快报硅谷杭州

陈喆语

摘 要 《都市快报》作为具有杭州本土特色的综合性报纸,在浙江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其推出的杭州硅谷版则具体介绍了杭州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文章通过研究《都市快报》杭州硅谷版面,主要分析其报道特色,对于研究杭州科技产业特别是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同类型媒体的相关报道总结经验,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 本土;生活;热点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6-0056-02

《都市快报》是于1999年1月1日创刊的杭州本土报纸,也是一份集经济、文化、科技等丰富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加长版报刊,由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其创刊本着以杭州本土生活为基础,努力朝着贴近读者生活,贴近读者喜好的方向发展。在20年的时间里,《都市快报》凭借其求真务实、推陈出新的风格在报刊界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受到广泛的好评,在浙江众多报刊中领跑带头,更是成为浙江其它新兴报刊的标杆和学习对象。

而《都市快报》在近些年密切关注杭州最新发展方向,牢牢抓住“科技”与“创新”两个关键词,开创了独特又极具地域特色的板块——杭州硅谷版。该板块以介绍杭州最新科技成果为主要报道对象,具体介绍最近的新兴科技产品、互联网发展新领域、发展的新资本以及杭州创业家的最新动态。选取的题材贴近读者的生活,让读者近距离接触到杭州的新科技与新发展。

文章选取《都市快报》杭州硅谷版为研究对象,时间从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共有约30期,通过分析其版面,总结其具有如下四大特征。

1 关注科技前沿,贴近读者生活

《都市快报》杭州硅谷版从版头上看,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但仔细阅读,可发现记者所报道的内容大多源于生活,报道中的新兴科技、新兴技术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并应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之中。该报记者善于发现和寻找生活中读者广泛接触和使用的科技产品,引起读者共鸣。

例如,《都市快报》(2017年9月14日A12版)的报道——《IPhone X上市初期市场价会比较恐怖》,9月14日正值iPhone X 上市初期,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新闻点,便以iPhone X的上市对消费者的吸引程度和iPhone X的具体功能进行了深度的探究和调查。记者着重对杭州某线下苹果授权店店长宋平进行了采访,并通过店长的叙述向读者介绍了该产品的销售效益。在后一部分中还通过对不同电商平台的进一步调查研究,报道了天猫、京东等电商对IPhone X作出的最新定价,帮助读者了解IPhone X的特点和市场行情。

又如,《都市快报》(2017年9月2日A05版)的报道——《全球第一家,杭州人可以刷脸吃饭了》,在十九大的前期,《都市快报》硅谷板块着重介绍了这一与移动支付相关的亮点,主要介绍了在杭州本土引起热议的刷脸支付。该支付方式是由支付宝推出并于暑假假期在杭州万象城肯德基KPRO餐厅正式上线使用的一项新兴技术。

在介绍刷脸支付的报道中,记者走近该项科技,亲身体验该项新技术并客观分析其为杭州居民所带来的便利。人脸识别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刷脸支付则为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记者采访了该技术负责人陈继东先生,向他提出了困扰读者的一大安全问题“刷脸会不会误刷,或者盗刷?”陈继东先生也给出了刷脸识误率仅有十万分之一的回复,解决了读者心中的疑惑。

2 报道生动具体,可读性较强

该板块记者善于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复杂的原理性理论具体形象的呈现在了读者眼前。该报道方式不仅扩大了阅读群体,还能用简单的非专业性语言将杭州最新科技互联网圈的发展渗透、科普给读者。记者采写的报道都基本都会使用小标题,条理结构清晰,而且方便读者阅读,便于理解各部分内容。

例如,《都市快报》(2017月9月21日A18版)的报道——《杭州成了区块链创业乐土》,记者使用了“放弃4万月薪一路向东”“用区块链鉴别名画真假”“央行旗下平台在杭州设立区块链研究院”3个小标题,3个生动具体的小标题将整篇报道根据内容分为3个部分。读者阅读时能快速了解大意,理解主要内容。

此次报道记者介绍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完全不熟悉的“区块链技术”,但记者并没有使用过多专业词汇,而是用了如“它是一种‘记账技术,保证记录的内容可以被追溯,不可篡改”,“你想知道买的名牌货是不是真货,只要拿出手机扫一扫,通过区塊链可查询真伪”等这样易于读者理解的语言进行介绍,避免了晦涩难懂的问题,从而让普通读者很快便能基本了解该项技术。

又如,《都市快报》(2017年11月29日B01版)的报道——《给蟑螂装了一个蓝牙窃听器——用手机控制,能监听方圆15米内的声音》,记者以“它还是你曾经认识的小强吗?”“人工智能翻译秘书随身带”“为女儿设计的智能围棋盘”作为3个小标题。无论是新闻标题还是小标题,都使用了通俗生动的语言,甚至为了吸引读者还使用了情感色彩较强的问句。记者在标题中将“抵近侦测昆虫机器人”解释为“装了一个蓝牙窃听器的蟑螂”,这种贴近读者生活的语句能立马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在该篇报道中记者不仅仅介绍了抵近侦测昆虫机器人,还由此散发思维,结合其他智能技术如“乐瓶”“‘小黄人智能分拣机器人”进行介绍。整体上,既充实了该篇报道的内容,又不会让读者感到过于枯燥。

3 关注区域发展,具有本土特色

“杭州硅谷”这个板块有别于其他传统新闻版块,主要关注杭州地区的本土特色和发展方向,主要报道互联网和新兴科技等内容。该板块巧妙的把杭州和孕育高科技的温床——美国硅谷联系在一起,抓住两者的发展中的共性,其目的是为了突出杭州是当下科技发展速度快、方向广的特点。记者把握杭州城市规划方向,深度发掘杭州这座科技之城的潜力,给读者呈现出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焕然一新的“新杭州”。

作为杭州本土的报纸,记者对报道内容、对象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以小见大,通过身边的一些小事件映射整个杭州科技圈互联网圈的新进步。主要报道集中于杭州市内,通常从一个相对较为具体的科研项目或成果为切入点,保证了报道内容、对象的具体化,让读者能切实感受到身边的最新科技动态。

再如,《都市快报》(2017月8月18日18版)的报道——《搬家公司:头一次遇到这么多公司往杭州搬》,《都市快报》(2017月8月31日A18版)的报道——《夜宵订单量全国排第二 外卖员要在杭州赚钱结婚》,《都市快报》(2017月9月21日A18版)的报道——《杭州成了区块链创业乐土》,这三篇报道组成了“杭州引力”系列报道,记者把报道重点放在杭州对外来资本、普通劳动者、技术人才等的强大吸引力。

通过对“85后创业搬家公司将公司由北京搬至杭州”“来杭参与杭州首批专车司机的高银龙”“来自河南的外卖配送员周东东”“放弃4万月薪一路向东微软技师太檑”这4个新闻事件的报道,集中展现出了杭州作为“科技之谷”对人才、资本的吸引力。记者站在普通人的视角对他们进行了采访并对重点方面进行了报道,向读者呈现出了杭州的魅力,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杭州科技发展的速度。

4 关注社会热点,注重实际体验

该板块的报道方式非常独特,采用了记者实地调查和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从使用者的角度对新兴产品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相对较为客观的参考标准。

在该板块中,记者注重亲身体验,致力于回答和解决读者关于新型产品的质疑和困惑。具体客观的剖析其各方面的优缺点,站在第三方的角度进行真实的报道研究。从报道主要内容中可以看出,在采访和体验之前,记者通过网络、生活等渠道征集读者的疑惑,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对社会关注点进行整理,正面对疑惑做出真实客观回应,增强了其可信度。

例如,《都市快报》(2017月11月28日B01-B02版)的报道——《共享单车接连倒闭 你的押金退了吗?》,记者针对一度引起社会舆论关注的共享单车押金问题进行了跟踪调查,对在杭州有着巨大市场的小鸣单车作了深入报道,记者实地调查,在体育场边对现有共享单车进行统计分析,随后还对华东地区相关负责人张某进行了一系列采访,对整个事件作了一份较为完整、全面的调查。

例如,《都市快报》(2017月9月28日A15版)的报道——《硅谷小报昨天体验了一把“闪送到家”从下单到收货只用了28分钟》,记者发现阿里新零售主力军——网红餐厅“盒马”鲜生横空出世,记者便立马体验了“盒马”餐厅的外卖,该篇报道不仅有对“盒马”App的页面介绍,还对超市的商品作了统计。记者用简单通俗的语言简述了自己的体验过程,“记者试着在App上点了一份36元的素锦盒干拌串串套餐”“16:02,手机短信显示订单开始配送”,十分易于读者理解。

《都市快报》杭州硅谷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顺应杭州发展的需要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更敏锐地抓住了时代特点和读者需求,成为与其他板块不同的新创新。同时,其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向读者报道杭州的新科技,带读者近距离感受杭州科技进步的进程,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成为读者了解城市科技发展,便利生活需要的一个窗口。

参考文献

[1]张子让.新闻编辑教程[D].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亚力克·罗斯.新一轮产业革命:科技革命如何改变商业世界[D].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3]郭全中.《都市快報》基于本地服务的转型之路[J].新闻界,2016(1):49-53.

[4]郑汉.《都市快报》:塑造多元传播模式 打造公共服务平台[J].中国记者,2015(1).

猜你喜欢

都市快报硅谷杭州
杭州
《古城夺宝》是如何问世的——“良渚申遗成功”都市快报大型融媒体互动爆款产品诞生记
《都市快报》“好奇实验室”:“实验式”科普节目的成功与困境探析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细分服务:媒体成功运营微信公众号的关键
杭州
杭州旧影
赶超硅谷,目标是对的
凭什么硅谷的失败者就叫“履历丰富”?
从银川跳到硅谷